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海南蚯蚓养殖基地(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打造特色农业名片)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1|点击次数:

初冬时节,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养殖的澳洲蓝龙虾正跳动出产业发展的华丽音符,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养殖的冬季小龙虾抓紧“游”出致富路,琼山区甲子镇养殖的蚯蚓也“不甘示弱”地“引”出增收新路子,美兰区大致坡镇栽群村养殖的西门塔尔牛“哞哞”唱响“致富曲”……

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海口因村制宜、科学规划、选准项目,通过特色养殖“蹚”出产业振兴新路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

蚯蚓,被钓鱼人称为“万能钓饵”,在琼山区甲子镇乡村振兴蚯蚓养殖示范基地,小蚯蚓做成了大产业,成为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致富之宝”。

12月11日清晨,在琼山区甲子镇乡村振兴蚯蚓育苗示范基地,甲新社区居民和益新村村民已开始为蚯蚓添加饲料。去年,甲子镇引进海南晟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蚯蚓养殖产业,并于今年6月与该公司达成合作,将甲新社区和益新村作为试点,开启蚯蚓养殖产业发展道路。

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打造特色农业名片

在琼山区甲子镇乡村振兴蚯蚓育苗示范基地,村民在为蚯蚓添加饲料。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摄

“再过半个月,我们就要出售第二批蚯蚓苗了。”甲新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符芳茹开心地说,今年9月该社区正式发展蚯蚓养殖产业,第一批蚯蚓苗已经完成预售,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元的经济收益,“依托蚯蚓产业,我们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还带动了部分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为广大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

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瞄准“养”字下功夫,打造特色农业名片。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通过冬季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突破,弥补了小龙虾供给季节性的短板。

“这是我们养了20多天的小龙虾,春节前就可以上市了。”12月9日下午,在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养殖户王善伟看着虾塘里的小龙虾,脸上洋溢着喜悦。

王善伟家的虾塘已是第二次放虾苗养殖冬季小龙虾,今年2月份,小龙虾成功养殖上市,让他尝到了“甜头”。

“在政府支持下,去年11月,我们在王善伟家的虾塘进行小龙虾养殖技术示范,亩产达到250斤左右,取得良好成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冬梅说,冬季小龙虾养殖属于特色养殖产业,具有低产、高效、环保、安全的特点。

今年2月13日,大坡村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成功上市第一批小龙虾,价格高且畅销,这给当地企业和村民带来极大的养殖信心。今年,东山镇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冬季小龙虾养殖项目,在东昌村委会、建丰村委会、环湖村委会大坡村盘活500多亩“撂荒地”“撂荒塘”,目前已投放虾苗的虾塘有200多亩。

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在海口,不仅有冬季小龙虾,还有澳洲淡水蓝龙虾。澳洲淡水蓝龙虾在一步步“游上”百姓餐桌的同时,也正撬动着一方产业。

走进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澳洲淡水蓝龙虾基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曾经是长年泡水的‘撂荒地’,自从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后,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将‘撂荒地’变成就业致富的‘金虾塘’。”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陈川全乐呵呵地说。

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打造特色农业名片

11月25日,在美兰区大致坡镇栽群村肉牛养殖基地内,农户在精心饲喂。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摄

仁南村曾因缺少主导产业成为“空壳村”,村党支部曾被评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019年,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后,对症下药,第一时间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专项整治工作,使其晋位升级,蜕变为“五星级党支部”和“先进基层组织”。

“这批小龙虾个大肥美,真不错。”在澳洲淡水蓝龙虾基地,村民陈公发和仁南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邢健在塘里收笼,看着活蹦乱跳的龙虾笑容满面。邢健介绍,蓝龙虾是一种引自澳洲的淡水龙虾,因虾身呈蓝色,俗称蓝龙虾,今年村里已投放了14万尾苗,预计产量达到4500斤左右。

邢健还记得,当时决定开展澳洲淡水蓝龙虾养殖时,遭到村民们的质疑。为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党员们冲在前、干在先,邀请村里乡贤及权威长辈,一起走访村65户村民,宣传村集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措施,消除了他们的疑虑。目前,经过两年的发展,仁南村扩大养殖水域至80多亩,并带动了村民在此就业。

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正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伴着明媚的冬日暖阳,美兰区大致坡镇栽群村村民英登茂一早来到离家不远的肉牛养殖基地,为一头头“哞哞”叫的肉牛喂食草料。看着它们胃口大开吃得欢畅,英登茂的脸上露出笑容。

栽群村今年9月采取“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新建572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基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首批引进了54头原产于瑞士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出肉量远高于本地黄牛,出栏重量最高可达1300斤,为缺少重点产业的栽群村带来了致富新希望。

“这些肉牛是咱们村新发展的产业,大家都盼着将来出栏后卖个好价钱。”英登茂将记者领进圈舍,自豪地介绍起村里引进的这一新品种肉牛,与一般的本地黄牛不同,这些肉牛的毛色白棕相间,虽然仍处于育肥的前期阶段,但它们的个头却已经基本达到本地黄牛的出栏标准,个个膘肥体壮。

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路子

特色养殖业在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同时,也让群众搭上了“致富顺风车”。

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打造特色农业名片

12月9日,在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工作人员在给小龙虾投食。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摄

益新村村民沈毛富介绍,他曾因学历低、缺技术等原因致贫,后依托瓜菜种植产业脱贫。今年8月,该村建设蚯蚓养殖试验田后,他主动报名到试验田工作,成为试验田蚯蚓养殖管理小组组长。“现在我一天的工资是150元,收入稳定了,还学到了蚯蚓养殖技术,日子过得充实,也有奔头。”沈毛富边为蚯蚓添饲料边说。

“依托蚯蚓养殖产业,村集体经济有了收益,还带动10名村民成功实现稳定就业。”益新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祥熙介绍,下一步计划利用村里闲置土地,继续扩大蚯蚓养殖规模,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栽群村党支部书记李飞介绍:“这批肉牛的养殖周期为一年,一头肉牛的纯利润有望达到1200元以上,明年9月这批肉牛出栏后,预计将产生至少65000元的净收益。”李飞介绍,项目盈利后上缴的利润将用于乡村建设、文体活动、帮扶困难村民等公益支出,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生态养殖保护珍贵资源

念好生态经,养殖再生金。海口在生态养殖发展上用真功、发真力。

“你看,这里养出的龙虾透着蓝色,看上去就很干净。”邢健介绍,养殖蓝龙虾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水质等。仁南村有邻近的潭丰洋湿地提供水源,适合发展澳洲淡水蓝龙虾养殖项目。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仁南村采用睡莲花与虾共生的低密度生态化养殖方式,睡莲对水体净化发挥了很大功效,能够保护好珍贵的生态资源。

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打造特色农业名片

在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澳洲淡水蓝龙虾基地,龙虾养殖户在水塘旁收笼。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摄

在蓝龙虾养殖过程中,仁南村就近使用湿地冷泉水,并将大豆、燕麦、鱼等食材煮熟烘干作为饵料,这样养殖出来的蓝龙虾品质高、口感好,优质环保,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大坡村冬季小龙虾产业也注重了生态平衡。“在改造虾塘过程中,我们研发了光合菌、小球藻的培养技术以及水草栽培养护技术,净化小龙虾养殖水体。”王冬梅介绍。

下一步,海口将结合各村实际和市场需求,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带动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把特色种养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让村民发展的信心更足,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快。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