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山东养殖蚕蛹(山东省“十四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1|点击次数:

山东省“十四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和从业者增收,实现产业、文化与生态共振,助推乡村振兴,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

“十三五”期间,山东蚕桑产业规模前期基本稳定,后期受市场及新冠疫情影响降幅较大,2020年全省桑园面积40万亩(含果桑),桑蚕发种量33.5万张,桑蚕茧产量1.34万吨,居全国第九位;柞蚕放养面积3万亩,柞蚕茧产量205吨;与2015年相比,桑园面积、发种量、桑蚕茧产量分别减少11.1%、25.6%、30.2%,柞蚕放养面积和柞蚕茧产量分别减少75%、65.5%。与规模下滑相反,产业呈现出蚕种生产能效明显提升、省力化植桑养蚕技术水平及能力显著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高端茧丝生产优势明显、蚕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特点。

(一)蚕种生产能效明显提升。2020年,全省有蚕种生产许可企业11家、经营许可企业19家,生产桑蚕原种8万张、一代杂交种190万张,占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其中出口25万张。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年产桑蚕一代杂交种185万张,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蚕种质量多年来一直领跑全国,素有“广通蚕种甲天下”之美誉;集团独家拥有“华康3号”抗脓新品种的繁育权,“华康2号”“华康3号”鲁菁×华阳雄蚕等新特优品种畅销省内外主产区;研发了蚕蛹智能雌雄鉴别机、削茧机,较传统手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15倍以上;蚕种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省力化植桑养蚕技术水平及能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山东选育了昌盛、鲁41×鲁42、优食1号、菁优×皓优、R菁松×朝阳等抗性强、适于人工饲料育桑、蚕品种;研发推广了桑园微耕机、水肥一体化系统、条桑收获及粉碎机,桑园管理实用机械的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了草本桑宜机化作业栽培模式;集成了人工饲料养蚕、大棚条桑养蚕、自动上蔟等适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省力高效植桑养蚕技术体系;大棚养蚕消毒防病等3项技术先后被列为全省主推技术。

(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十三五”期间,山东蚕沙叶绿素和维生素K1等高端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20年叶绿素铜钠盐产量60吨,占世界总量的90%,产品80%销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蚕丝被、蚕蛹等传统产品仍占据主导地位;桑叶茶、桑葚酒等桑制品的市场占比渐增。研发了利用人工饲料育家蚕培养蚕虫草新技术;形成了包括桑葚酒(饮料、酵素等)、桑叶茶(粉、面条等)、桑叶(枝)动物饲料、桑枝食用菌栽培、蚕—菜(菌)复合经营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四)高端茧丝生产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山东茧、丝保持了平均质量等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尤其是专养雄蚕品种,95%以上的蚕茧缫丝达到6A级以上。有机丝茧育取得突破,2019年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的桑、茧、丝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生丝同时获得欧盟“全球有机纺织品认证”,产品畅销欧洲国家。

(五)蚕桑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日渐兴盛。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式授牌(2018年),椹果生态文化节已连续举办十三届;鲁宝桑园公社的亲子体验、游学等项目深受周边市民及中小学校欢迎;莒县的丝绸文化产业园、昌乐的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面向大众开展蚕桑、丝绸等历史、文化展览宣传;城市周边观光采摘园的椹果采摘活动也应时而盛。

“十三五”期间,山东蚕桑产业优势突出、成效显著,并且在生态发展大环境下越来越体现出其全产业的无废多元多能化。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在部分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产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大环境的贡献,影响了从业者尤其是基础生产环节的农民群体的增收,亟需解决。一是产业整体基础硬件滞后。养蚕、收烘及部分蚕种生产基础设施老化简陋,桑园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植桑养蚕机械化率低。二是产业软实力短板较明显。植桑养蚕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综合利用成熟模式较少、能效低;产业生态、文化特质挖掘不足。三是科技创新及推广能力有待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养蚕相关机械装备等的创新研发转化能力不足;产业扶持政策少,推广力量薄弱,新技术和机械普及速度慢。四是终端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茧丝绸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少,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原则。

1.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蚕桑产业。

2.坚持创新发展。开发培育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代模式,形成立桑为业、多元开发、多产融合新动能。

3.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农工商文旅统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市场空间和影响力,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果桑15万亩、饲料桑10万亩,年产蚕茧2万吨、产值12—15亿元,年产桑蚕原种10万张、桑蚕一代杂交种240万张;集约化省力化技术和桑园实用管理机械推广普及率达到50%;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30亿元。

三、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资源禀赋,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着力引导实施五个工程。

(一)实施良种繁育建设工程,提升蚕、桑优质品种创新及生产能力。整合优化育种资源,集成创新繁育技术,加大蚕、桑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创制、培育力度,加强果桑、饲料桑、抗逆性桑以及适应机械化采收条桑等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加强雄蚕、丝绵专用及抗病性、人工饲料育等特殊用途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快蚕种生产设施及工艺机械化、省力化的研发应用进程。重点建设完善1—2处省级蚕桑(桑树、家蚕、柞蚕)种质资源库(圃),配套高标准保育设施设备及专业人员;建设和完善1处蚕种繁育场、1—2处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完善园圃基础设施,配套先进生产机械;建设蚕桑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共享方案,实现资源、研究、技术的有序共享,建设国际一流蚕桑种业体系。

(二)实施植桑养蚕农艺研推工程,提升植桑养蚕省力化标准化水平。研究推广速生丰产桑园培育、桑园少免耕、大蚕条桑育、小蚕共育及大蚕饲养机械化、自动上蔟等集约化省力化植桑养蚕关键技术;研究熟化1—3龄、1—4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体系,探索实现蚕茧的工厂化、标准化滚动生产;加强蚕桑安全生产与病虫害防控,重点是家蚕中毒防控、环境友好型蚕药研制、小蚕人工饲料育的病虫防控,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植桑养蚕省力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蚕桑生产基础能力。

(三)实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工程,提升植桑养蚕机械化水平。推进桑园建设与机械化管理相融合、养蚕设施装备与养蚕农艺要求相融合、蚕桑产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理念,研发并推广满足蚕桑生产农艺要求的蚕桑机械装备与设施,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蚕桑机械化生产与适度规模化养蚕相适应的蚕桑生产新模式,加快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及桑园微耕机、桑树伐条机、植保机械、温湿度自控仪、采茧机等先进、适用、高效蚕桑设施、机械装备等的推广应用,以机换人,实现降低强度、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目的。

(四)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融合工程,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以“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多产融合”为理念,积极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蚕桑药食新功能开发、果桑发展及深加工配套、饲料桑与畜牧养殖融合发展;鼓励桑园畜禽饲养、桑枝食用菌等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发展;进一步研究拓展蚕沙、蚕蛹、蚕丝等的开发利用;创建茧丝绸高端和知名品牌;支持建设一批蚕桑文化产业园、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打造文旅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增收渠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示范带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扶持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在重点县分别培育1—3个典型主体,因地制宜选项目,建设高标准示范点,从基础设施、养蚕温室、蚕桑品种、栽桑技术、饲育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模式、机械配套等方面进行高标准一体化建设,通过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和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研究出台扶持桑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并切实加以落实;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等工作,加强对桑蚕产业的支持,形成产业发展推进合力。

(二)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建立蚕种储备制度及桑、蚕良种补贴制度,形成完备的桑蚕种业保障及管理体系;逐步增加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机械种类;继续实施并扩大美国白蛾等农林害虫飞防联动涵盖范围,推行桑蚕饲养和飞防科学错时进行;扩大推广桑蚕政策性农业保险、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等。

(三)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农业科技、一二三产融合、科技支撑、循环经济、水利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推动良种繁育、综合利用、新型主体培育等工程建设;以财政投入为引导,调动主产区政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的生产投入积极性;积极推进蚕桑产业开放与合作,吸引工商业资本和企业的介入,尤其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介入蚕桑产业各分支及产业链各环节。

(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继续强化产学研结合,发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创新团队、重点龙头企业科研团队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大攻关力度,创新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进一步集成完善和推广植桑养蚕标准化技术、省力化机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模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等独立或者联合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功能,加快适用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