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生菜养殖(绿叶蔬菜-蚯蚓种养循环绿色生产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3|点击次数:

绿叶蔬菜-蚯蚓种养循环绿色生产技术

绿叶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菜种类之一,具有种类多样、生育期短、采收期灵活、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均衡蔬菜市场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设施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次生盐渍化和土传病虫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显,影响了高效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我们应用绿叶蔬菜-蚯蚓种养模式有效降低了蔬菜复种指数,使设施土壤得到休耕,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又保障了蔬菜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现将绿叶蔬菜-蚯蚓种养模式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绿叶蔬菜-蚯蚓种养循环绿色生产技术


1 设施菜田蚯蚓养殖技术

1.1 蚯蚓饵料

1.1.1 饵料制作

蚯蚓饵料的原料以牛粪、蔬菜废弃物为主,也可用猪粪、羊粪等畜禽粪便和蔬菜废弃物。饵料必须经过堆沤发酵,如将未经发酵处理的饵料投喂蚯蚓,饵料自然发酵产生高温(可达60~80 ℃)并排出大量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会导致蚯蚓逃逸甚至大量死亡。一般饵料碳氮比以(20~30)∶1为宜,堆沤发酵条件为湿度60%~70%、温度20~65 ℃,pH值以6.5~7.5为宜。发酵时饵料保持良好的通气状态,以促进好氧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原料的分解。

最好在堆场堆沤饵料,料堆高1.2~1.8 m、宽约3 m,长度不限。高温季节,饵料堆沤第2 d,料堆内温度明显上升,表明已开始发酵;4~5 d后温度可上升至70 ℃左右,随后温度逐渐下降,当料堆内部温度降至50 ℃时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时,将料堆下部的饵料翻到上部,将料堆四边的饵料翻到中间,并适量补充水分,以翻堆后料堆底部有少量水流出为宜。第1次翻堆后1~2 d,料堆温度开始上升,可达80 ℃左右,6~7 d后料温开始下降,进行第2次翻堆,并将料堆宽度缩小20%~30%。第2次翻堆后,料温可保持70~75 ℃,5~6 d后料温开始下降,进行第3次翻堆,并将料堆宽度再缩小20%。第3次翻堆后4~5 d,进行最后一次翻堆。正常情况下25 d左右便可完成堆沤发酵,获得充分腐熟的蚯蚓饵料。

1.1.2 饵料质量鉴定

发酵好的饵料呈黑褐色或咖啡色,质地松软,不黏滞。通常用生物鉴定法来鉴定饵料质量的优劣,即将200条左右成蚓投入到少量发酵好的饵料中,如0.5 h内蚯蚓全部进入正常栖息状态,48 h内无逃逸、无死亡,则表明饵料合格,可以用于饲养蚯蚓。

1.2 铺设养殖床

选择已发生连作障碍的大棚,前茬蔬菜清园后铺设养殖床。养殖床沿大棚纵向铺设,长度以单个大棚实际长度为准,宽2~3 m,厚15~20 cm。一般每个大棚铺设2条养殖床,中间留1条过道,也可居中铺1条养殖床,宽4~6 m。养殖床的铺设应以方便操作为原则,饵料投放量不少于15 t/667 m 2 。若直接采用新鲜牛粪或干牛粪铺设养殖床,铺好后应密闭大棚15 d,每7 d左右翻堆1次,确保牛粪充分发酵。

1.3 投放蚯蚓种苗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或有特殊用途的蚯蚓品种,如太平2号或北星2号等。蚯蚓种苗投放量应不少于100 kg/667 m 2 。先将养殖床浇透水,然后将蚓种投放于养殖床边缘,让蚯蚓自行爬入养殖床。

1.4 蚯蚓养殖管理

1.4.1 及时翻堆

蚯蚓养殖过程中床土应保持通气,可翻堆2~3次。

1.4.2 水分管理

养殖床适时浇水,保持湿度65%(即手捏能成团,松开或轻揉能散开)。夏季(5~9月)温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快,采用喷淋装置每天早晚各淋浇1次水,要浇透。7~8月上海地区易有连续高温天气,不适宜养殖蚯蚓。其他季节温度低,水分蒸发慢,每隔3~4 d浇1次水,早上或傍晚均可。

1.4.3 温度与光照控制

蚯蚓养殖期间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并创造阴暗的环境条件。可在大棚薄膜外覆盖1~2层遮阳网并固定,以防大风刮落。养殖床上可覆盖1层干稻草或秸秆,厚约5 cm,夏天起到遮阳降温作用,冬天起到保温作用,还可避免浇水时水流直接冲刷饵料,干稻草或秸秆上再盖1层遮阳网,保暗保湿,以利蚯蚓取食活动。夏季高温期间,可打开大棚前后门及两边卷膜,促进空气流动,降低棚内温度;冬季低温时,压实两边卷膜,大棚门白天打开、夜间关闭。

1.5 蚯蚓病虫害防治

蚯蚓病害一般为生态性疾病,表现为毒素或毒气中毒症和缺氧症,可采用投喂发酵完全的饵料、保持养殖床通风透气等措施来预防。蚯蚓虫害主要为其捕食性天敌,如鼠、蛇、蛙、蚂蚁、蜈蚣、蝼蛄等,可根据害虫的活动规律和生理习性,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堵塞漏洞、加设防护罩等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治,也可人工诱集捕杀害虫。

1.6 收获

蚯蚓养殖周期一般不少于3个月,冷凉季节应适当延长养殖时间,养殖期满即可收获。在养殖床表面或两边添加1层新饵料,1~2 d后,将蚯蚓床表面10 cm或床边上的混合蚓料用叉子挑到铺好的塑料薄膜或地布上,利用蚯蚓的惧光性一层一层地将表面的基料去除,最后得到纯蚯蚓。

1.7 蚓粪还田改土

蚯蚓养殖结束后,可收获蚓粪3 t/667 m 2 左右,留500 kg/667 m 2 左右作下茬作物的基肥翻入土中,也可将蚯蚓和蚓粪一起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改良。

2 绿叶菜种植技术

2.1 茬口安排

一般1~4月养殖蚯蚓,随后根据农户生产习惯和市场需求种植3~5茬绿叶菜。第1茬(生菜)5月播种,施用复合肥(21-8-16)10~15 kg/667 m 2 作基肥,6 月底采收;第 2 茬(青菜)7 月初种植,施用复合肥 15~20 kg/667 m 2 作基肥,7月底8月上旬采收;此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种植1~3茬绿叶菜,如杭白菜、生菜、芹菜等。

2.2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消费习惯、高产优质、抗病的绿叶蔬菜种类,如华王、新场青、苏州青、华阳等青菜品种,早熟5号、好运快菜等杭白菜品种,黄心芹、美丽西芹等芹菜品种,及广东菜心、米苋等新优品种。

2.3 培育壮苗

根据生产季节和蔬菜品种特性采用营养钵(穴盘)育苗或直播。营养土要求疏松透气、养分齐全、酸碱度中性至微酸性、不含对秧苗有害的物质(如除草剂等)、无病虫害,建议使用商品基质育苗。苗期保持土温18~25 ℃、气温12~24 ℃;定植前低温炼苗,气温保持10~18 ℃。

2.4 田间管理

蔬菜生产期间采用比例注肥泵和水肥一体化设施追施1~2次高氮型水溶肥料,全程采用“防虫网+诱虫板”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生物农药,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园清洁。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养殖蚯蚓能改善大棚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地力,提高蔬菜产量。一般年均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15%以上,年均增收约500元/667 m 2 。蚯蚓可用作肥料、中药等,经济价值更高。蚯蚓粪作基肥施入土壤,可较常规减少25%的基肥化肥用量、减少10%的追肥化肥用量。综合计算,绿叶菜—蚯蚓种养模式较常规绿叶菜生产全年可减少化肥用量28.7%、化学农药用量30%。

3.2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叶菜-蚯蚓种养模式可改善大棚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保障蔬菜的食用安全;蔬菜种植全程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蔬菜废弃物还可作蚯蚓饵料,减少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8391904100);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沪农科推字(2018)第4-4号];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沪农科推字(2019)第1-1号]。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