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桑蚕养殖技术(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通常情况下,把熟蚕开始上蔟至蚕茧采摘前的阶段,把它称之为“蔟中”阶段,该阶段养殖户是否管理得当,将会对蚕茧质量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将蔟中阶段进行细分,实际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吐丝作茧阶段,该阶段所需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为3天;另一个阶段是蚕吐丝结束后至化蛹。养殖户在采摘蚕茧时,可以感受到有的蚕茧捏起来有一定的硬度,而有的蚕茧比较薄,捏下去无法自动恢复,剪开蚕茧看又都是正常化蛹的,这里面的差异实际上跟吐丝量有关,蚕房内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时,熟蚕的吐丝量会比较好,温湿度明显偏低或者偏高时,蚕茧的品质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蚕在上蔟阶段,不仅需要养殖户使用恰当的蔟具,而且在后期管理上也要跟上,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有的养殖户认为,熟蚕正常上蔟了,基本上可以确保产量表现较好,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但真正想要让蚕茧产量与品质达到预期的效果,蔟中保护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缺少了该环节,一些蚕病或者外部因素会影响蚕茧产量,从而使得养蚕收益出现波动。对于一些养殖新手来说,对蔟中管理的知识了解较少,有的甚至认为该阶段不需要做其他操作,只需要等着蚕茧达到采摘标准,然后采摘蚕茧进行出售。有时天气较好基本上可以顺利通过,而一旦出现不利天气时,蔟中保护又没有落实到位,一些潜在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养蚕效益就会有高有低,蔟中保护管理不当,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一、蔟中高温高湿环境可降低蚕茧品质

天气因素对养蚕结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遇到忽冷忽热的时候,1-5龄蚕生长发育会有一定的影响,熟蚕在上蔟时,遇到不利天气更是容易诱发一些蚕病,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会比较明显。在南方一些蚕区,养夏蚕和中秋蚕时,经常会遇到高温天气,而南方的高温天气往往伴随着高湿,人的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气温高,室外温度为28℃时,体感温度至少为30℃,会显得很闷热。如果是养这两季蚕时,上蔟期间就要注意是否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因为蚕房内的温湿度偏高时,蚕座中的蚕沙容易发酵,诱发一些蚕病,蚕丝的颜色、蚕茧的形状等都容易受到影响,整体品质会明显下降。脓蚕病、败血病在蚕上蔟后,如果蚕房内的温湿度异常,也同样是容易爆发出来的,这类蚕病的影响相信不少养殖户都深有体会。

二、蚕蝇、老鼠等进入蚕房,会对蚕茧形成较为明显的影响

熟蚕上蔟后,不少养殖户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不用采摘桑叶、喂食桑叶了,这些简单重复的操作,让不少养殖户体会到养蚕的不容易,所以也就放松了警惕,当然也有的养殖户认为,上蔟后需要给蚕营造相对安静的环境,尽量少去蚕房,让蚕自然吐丝作茧。这些观点可以理解,毕竟上蔟之后就将迎来出售蚕茧的时候,离养蚕变现的脚步又进了一步,不过在上蔟期间,疏于管理的话,一些蚕蝇、老鼠等容易进入蚕房,有的蚕茧就无法完整,被蚕蝇、老鼠等咬了一个小孔后,蚕茧在缫丝时无法一根蚕丝弄到底,缫丝的难度明显加大,蚕茧的质量会降很多,正常蚕茧可以卖20元/斤时,这类蚕茧5元/斤都不一定好卖,有的蚕茧甚至没有人愿意收购。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三、蔟中保护不当,死龙茧出现的概率增加

蚕在生长发育时,通过上蔟作茧,其形态也发生明显变化,熟蚕会逐步衍变成蚕蛹,蚕蛹达到一定阶段时会进化为蛾,也就是成虫,成虫产卵后又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熟蚕想要实现顺利蛹化,那么就需要养殖户提供适宜的环境,如果蔟中保护做的不到位,比如温湿度异常,或者有其他的昆虫飞进蚕房,那么有的蚕会停止吐丝,诱发相关蚕病的,还容易出现死龙茧。在判断蚕茧品质时,一方面是通过肉眼观察,看其个头大小、蚕丝洁白度、蚕茧形态等;另一方面是观察其是否蛹化,通常会剪开一个小孔,看其里面蛹化情况。在判断蚕茧成熟度,是否达到采摘条件时,有的养殖户也会观察蚕茧里面是否化蛹,客观来说,死龙茧的利用价值大幅度降低,有的就没办法进行缫丝,而避免出现死龙茧,就得看蔟中保护是否得当。

四、蚕房内空气浑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原来我家在养夏蚕时,遇到过一次大面积的蚕病,在喂食蜕皮激素时,只有零星少量蚕表现出蚕脓病的症状,放置蔟具后中招的蚕越来越多,最后只有1/3的蚕正常上蔟了,而上蔟的蚕茧,也有不少没有正常蛹化,养蚕收益大幅度下降,那时蚕房内的空气也很难闻,有一种恶臭味,采摘蚕茧时可以很明显的闻到。蚕在上蔟前期时,排泄蚕粪、蚕尿等现象较多,如果遇到温湿度偏高,蚕沙很容易腐化,散发出一定的气味;进入蔟中后期时,熟蚕吐丝结束,会完成蛹化,该阶段其体内的组织器官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新陈代谢显著增强,呼吸作用也增加,如果蚕房内的空气较为浑浊,那么室内的气味就比较难闻。很多时候,一旦蚕房中气味不佳时,往往是出现了一些蚕病,蚕茧的品质不会很理想。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在了解了上蔟期间,蔟中保护不当容易出现的异常情况后,相信不少养殖户会意识到蔟中保护的重要性,原来没有注意这个环节的也会重视起来,毕竟有利于提高养蚕效益的事,没有养殖户会拒绝。当然,蔟中保护是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的,切莫盲目操作,比如蚕房内的温湿度需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除沙的时机又是何时,这些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遇到异常情况时,养殖户就不会慌张,而且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蔟中保护需要做好哪些环节呢?个人认为以下8个要点需要综合处理。

1、根据不同蚕期控制好蚕房内温度

蚕进入吐丝作茧阶段时,此时对蚕房内的温度是有较高要求的,因为不同的温度,对蚕茧的品质是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的,通常情况下,蚕房内温度相对高的时候,蚕吐丝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如果温度偏低,蚕吐丝的速度就会明显下降。在上蔟初期时,蚕房内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4-26℃区间,在结茧后期,室内的温度需要保持24℃左右,整个上蔟期间,蚕房内的温度不能超过28℃,这在养夏、秋蚕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同时蚕房内的温度也不宜低于20℃,如果在养春蚕或者晚秋蚕时,遇到室外气温明显偏低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增 温,增温的方式可以用电取暖设备,或者在蚕房中放置火盆。在该环节时,养殖户要根据不同的蚕期,重点给出对应的办法,比如说春蚕和晚秋蚕,在上蔟时重点要考虑如何增温,而在夏蚕和中秋蚕时,侧重点要提前想办法进行降温,无论哪种方式,其本质是不变的,要让蚕房内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蔟中时多留意蚕房内湿度变化

家蚕在上蔟吐丝时,蚕房内的湿度是相对偏高的,这主要是因为熟蚕上蔟时,会将其体内的蚕粪、蚕尿等排泄干净,大量的熟蚕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排泄,使得蚕座中的湿度明显增加。而空气中湿度偏大时,对蚕茧的品质又有较大的影响,在多湿的环境下,蚕茧的颜色往往偏黄,有的还有一定的霉变,蚕茧的清洁度就比较低,从外观上来看品质就降了不少,另外在多湿的环境下,死蚕率会明显增加,因此该阶段养殖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蚕房内的湿度。在南方蚕区,此时蚕房内的相对湿度需要控制在70-75%范围内;在北方蚕区,由于本身空气相对干燥,上蔟期间蚕房内的湿度可控制在60-65%范围内。当室内的湿度偏低时,可在蚕房内放置水盆、悬挂湿帘等,同时适当减少通风量;而当蚕房内的湿度偏大时,需要加大通风量,必要时还要借助风扇、撒石灰等方式来调节湿度。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3、做好蚕房内通风换气,避免强风直吹

在养蚕时,是要经常通风换气的,如果蚕房内的空气不流通,蚕粪、蚕尿、剩余桑叶等相互作用,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家蚕长时间在相对浑浊的环境下生长时,想要不出现蚕病都比较困难。上蔟期间蚕房内的空气是否清新,对蚕茧的品质同样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熟蚕在大量排泄蚕粪、蚕尿时,更是要保持蚕房内空气相对流通,因此上蔟期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不过此阶段的通风换气是有一定讲究的。在上蔟初期时,要适当减少通风量,不能直接吹着蔟具,这主要是因为熟蚕在找作茧位置时,一旦有强风吹进蚕房,熟蚕会认为这样的地方是不安全的,容易集中向没有风的地方找适合作茧的地方,这样双宫茧的概率就明显增加。当蚕开始吐丝作茧时,虽然地方固定下来了,但在通风换气时,同样不适合直接强风吹入,因为直接有强风的地方,蚕茧上的水分会偏低,容易提前老化,不利于正常作茧。

4、保持蚕房内光线均匀

有的养殖户在选择蚕房时,没有考虑室内光线问题,在后期养殖时,才发现有的地方光线较强,而有的地方却显得黑暗,1-5龄蚕期,蚕往往会有一定的趋光性,但进入熟蚕阶段时,会向相对暗的地方聚集,无形中造成了小范围内养殖密度过大,吐丝作茧时很多蚕丝容易搅合在一起,双宫茧、多宫茧的概率就明显增加。在光线太强的地方,比如说有阳光直射在蔟具上,熟蚕为了躲避强光,往往会聚集在蔟具下方,畸形茧、柴印茧等异常蚕茧出现的概率就比较大,蔟具下方有较多蚕沙,熟蚕聚集后茧层的含水量会比较高,蚕茧的颜色就不会那么白,泛黄的现象较为突出,对蚕茧质量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在上蔟期间,要注意蚕房内的光线问题,尽可能不出现明显的明暗之分,特别是在开窗通风换气时,也要观察蚕房内的光线是否符合要求。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5、适时清理蚕沙

熟蚕上蔟后,要观察熟蚕的上蔟定位情况,当大部分熟蚕定位成功并开始作茧时,就要着手处理蚕沙问题,有的养殖户在蚕上蔟后,一直将蚕沙留在蚕座中,后期摘蚕茧时,会发现不良茧偏多,而且蚕茧的洁白度偏低,出售蚕茧时很难卖到相对较高的价格。此阶段清理蚕沙时,最好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利,比如先清理里面的蚕沙,依次往外处理,同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动作过大对蚕茧造成伤害,另外还应注意蔟具上是否还有暂未作茧的蚕,一旦发现有发病症状的,要及时清理干净,并且要重点留意对应蚕座中其他熟蚕的活动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有的蚕在上蔟期间发病,往往不是个别现象,有时会在1-2天内大面积出现。上蔟期间清理蚕沙,是整个上蔟环节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得当便于后期采摘蚕茧,同时蚕茧的洁白度也会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不容易诱发一些蚕病,实现真正的高产。

6、落地蚕、青头蚕需要分开处理

同一批蚕达到上蔟时间时,理论上来说整齐度会相对较好,但在实际上蔟时,经常可以看到部分蚕并没有按时上蔟,有的蚕吃了蜕变激素后,蚕体透明度未明显变化,依然保持着5龄蚕后期的状态,习惯性把这种蚕成为青头蚕,如果大部分蚕已经上蔟了,蔟具上还有青头蚕在活动,那么养殖户需要及时挑拣出来,单独饲养,需要喂食桑叶的要继续,等到上蔟条件具备后再安排上蔟。另外还要观察是否有落地蚕,家蚕上蔟时有一定的向上性,喜欢往高的地方爬,有的蚕在寻找作茧的地方时,由于自身不注意,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干扰,容易掉下来,也称之为“落地蚕”。无论是落地蚕还是青头蚕,养殖户都需要及时进行处理,该喂食桑叶的要接着喂,该安排上蔟的要继续上蔟,只有分开处理妥当了,蚕茧的产量就不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7、人员不宜频繁进出蚕房,做好鼠害、蚕蝇等防范措施

在对蚕房管理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要加强人员进出管理,此管理是贯穿整个养蚕过程的,1-3龄蚕期,由于桑叶进食量相对较少,除沙次数也不需要那么多,进出蚕房的次数相对少些,4-5龄阶段,由于喂食桑叶的次数和除沙的次数明显增加,人员进出蚕房的频率也加大。上蔟后,有的养殖户认为可以随意进出蚕房,在清理蚕沙时也没有做一些防范措施,觉得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在上蔟期间,蚕需要有相对安静的环境,人员进出过于频繁时,容易惊扰熟蚕正常吐丝作茧。另外一些蚕蝇、飞虫等容易进入蚕房,家蚕蝇蛆病出现的概率就明显增加,容易降低蚕茧产量,还有一个防范措施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得阻止老鼠进入蚕房,蚕房内蚕沙、蔟具、蚕架等东西较多,再加上温湿度相对适宜,老鼠也是喜欢在蚕房内活动的,而老鼠的出现容易传播蚕病,把蚕茧咬破后还会影响蚕茧质量,因此要多加防范。

8、防止出现中毒现象

养蚕时,不仅要注意1-5龄阶段喂食干净的桑叶,桑叶上不能有农药残留,防止家蚕出现中毒现象,而且在上蔟后,同样要注意防范中毒现象,只不过防范的对象出现了一定的转移。在1-5龄蚕期时,重点防范的对象是桑叶,只要桑叶是干净安全的,那么就很少会有中毒现象;而在上蔟期间,需要防范的不是桑叶,而是蚕房内的通风性。在养春蚕或者晚秋蚕时,有时在上蔟期间蚕房内的温度不够,养殖户会在蚕房内放置一些火盆,在里面烧一些炭火,利用这样简单便捷的方式进行增温,另外还会减少蚕房通风次数和时间,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生炭火,很容易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现象,正在作茧的熟蚕中毒后会减少吐丝量,严重的会直接坏死在蚕茧内。因此,在调节蚕房内温湿度时,要注意室内的空气流通,防止蚕在上蔟关键时刻出现中毒现象。

养蚕忽视蔟中保护,蚕茧产量容易下降20%,8个养殖要领需要掌握

总之,蔟中保护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蚕茧的产量是否达到预期,另外对蚕茧的洁白度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这需要养殖户认真落实好各环节,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管理不当带来的影响。为了实现蚕茧高质高产,上蔟阶段同样不能马虎大意,需要落实的事项一个都少不了,从个人以往的养殖经验来看,只有养殖户认真落实好以上8个要点,基本上就把蔟中保护环节处理得当了。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