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七里马蜂养殖技术视频(桑植有个“老后生”养了好多“梭楼蜂”)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那个靠养毒蜂脱贫的土家汉子

文/图 郁大成 童裕淇

桑植有个“老后生”养了好多“梭楼蜂”

彭元如

人们从桑植县走马坪乡桂竹垭村经过时,在阳坡路段不难发现一片竹林里有一处热闹非凡的飞蜂“天堂”。竹树间挂满了一个个暗紫色的“蜂包”,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数不清的带着毒刺的“梭楼蜂”在竹树之间穿梭翻飞,“嗡嗡”叫,引无数路人驻足观看。

竹林下靠公路边有一间两室一厅的砖混房,房屋主人叫彭元如,土家族,一个成熟稳重的“老后生”。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是那些“蜂包”的主人。

01

重重打击

桑植县走马坪乡桂竹垭村,市检察院的扶贫联系村。2016年底,扶贫工作组走访时,认识了该村的彭元如,40多一点的年纪,要力气有力气,要相貌有相貌,能说会道,但却至今光棍一条;有田不耕,有地不种,有林不育,居然在边远乡村生存下来了;哥哥嫂子在外打拼多年,是远近闻名的“打工族”,但几兄弟仍然住在破烂不堪的木屋里,彭元如则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细细了解,原来,彭元如的经历十分坎坷。幼年时父母早逝,营养不良,家庭困难,辍学后走向社会。正准备大干一场时,胃病来袭,他不得不在药罐子里泡着,这一泡就是好几年。2016年碰上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他信心满满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想到2017年春一场车祸又把他“送”进医院,到如今骨头里还插着钢板。他这几十年几乎天天都在同疾病、贫困作着顽强斗争,同时,也不经意地错过了多少个娶妻生子、发家致富的机会。

桑植有个“老后生”养了好多“梭楼蜂”

02

绝地“反击”

重重打击的结果要么一蹶不振,要么绝地反击。彭元如选择了后者。患胃病期间,他草草处理了0.5亩水田、0.1亩耕地、20亩荒山,借款购置一辆摩托车,在桑植、慈利、石门、湖北鹤峰、走马一带走乡越镇,披星戴月,采摘山货,过上了有吃有穿的“日子”。

2017年发生车祸后,他伤得不轻,又装上了钢板,原以为他从此就要告别脱贫主战场了。没想到,他伤还没彻底好就出了院,也没跟肇事方有什么纠缠,而是继续骑上那辆摩托车,继续上山下乡,继续风餐露宿。驻村工作队员几次下乡找他,想跟他聊聊事故处理情况,他都是在山里跟我视频通话,说现在很忙,得抓紧采摘药材,再晚一点苗就枯了,不好找了,根本没有时间缠在事故中……他那种宽广的胸怀和拼命三郎的精神让人敬佩。

精准扶贫政策到户后,他说干就干。首先把余钱剩米拿出来,借力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在亲戚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在老屋场的下面用勤劳的双手垒起了一栋3间大小的平房,从备料到2017年底竣工,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接着,他联系了几个好友,协商合作,筹措资金,不断学习种养+技术,摆开了同贫困大干一场的架式。

桑植有个“老后生”养了好多“梭楼蜂”

03

走致富路

“其实,我不算是贫困户”,在谈到2018年脱贫计划时,彭元如反复说,是党的好政策给了他新定力、新信心。

“如果不是胃病,我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他对致困原因有着切肤之痛,表示自己从来不打牌赌博,也没有其他不良嗜好,下决心要用健康的身体打赢这场与己息息相关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光靠扶肯定不行,要用好政策,抓住机会,自己动手,大干快上”。彭元如对如何脱贫有着清醒认识,他说,他从来就没有等靠要的想法,从2016年起,就做出了一个远景规划——以特种种植为本,多种经营为辅,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发展,三年断穷根,走出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来。

2017年,他从大山的深沟高坎上采摘了药材白芨、七叶一枝花种苗,当年种植白芨近2亩,七叶一枝花0.5亩。2018年完成了第一次移栽,栽种面积继续扩大。按市场价计算,保底收入也是数十万。“不少人听说我种了白芨、七叶一枝花,高价收买,我现在还不想卖,成规模后再说。”

打理好白芨、七叶一枝花后,他再次把心思放在特种养殖上,2017年冬试养竹鼠,小有成就。2018年秋开始采摘野生“蜂包”。“这种蜂子叫‘梭楼蜂’,学名七里游胡蜂,又名毛蜂,是胡蜂科里攻击性最强的蜂类,但它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高,成蜂泡酒可治疗风湿,蜂蛹富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食之美味可口。一个蜂包卖上千元、大的卖一两千元都没问题,销路好得狠,好多人上门找我要。”彭元如介绍,现在养殖的“梭楼蜂”有几十个,大的小的都有。

下一步怎么办,彭元如说:“还是要搞成规模,无论是特种种植还是特种养殖,都要有规模。有条件了从租地种养开始,和乡亲们一道干。不干出个样子来,没法向这么好的惠民政策交待。”

天道酬勤,有彭元如这样一波人行进在脱贫路上,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脱贫致富一定会实现!

桑植有个“老后生”养了好多“梭楼蜂”桑植有个“老后生”养了好多“梭楼蜂”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