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育苗室养殖(“小雪”后小瓜虫问题怎么办?)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小雪节气过后,温度继续降低,但天气还不算太冷,养殖鱼类的疾病减少了,但水产养殖还得注意小瓜虫的发生。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虫。

流行情况:危害对象无选择性,各种海淡水都有发生;流行区域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流行于初冬、春末,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26℃时不发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能力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症状: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

“小雪”后小瓜虫问题怎么办?

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鱼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成虫期:成虫卵圆形或球形,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围口纤毛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钟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由大量食物粒。

幼虫期:体呈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圆钝。前端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器。全身披有等长的纤毛。在后端有1很长而粗的尾毛。大核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1个大的伸缩泡,“6”字形原始胞口尚未与内部相同通,且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1个卵圆形的反光体,可能与将来形成胞咽有关。此期为小瓜虫的感染期。

包囊期:离开鱼体的虫体或越出囊泡的虫体,可作3-6小时的游泳,然后沉入水底的物体上。静止之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住,即是包囊。也就是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透明。

包囊内的虫体胞口消失,马蹄形的大核变为圆形或卵圆形,小核可见。囊内虫体活动活跃,2-3小时后开始分裂。分裂连续反复进行,直至囊内有300-500个幼体。分裂时一般为等分,但到32个虫体之后,囊内往往形成2-3团大小不一的纤毛幼虫。纤毛幼虫越出包囊又在感染鱼体。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在其中发育为成虫,离开宿主,形成包囊。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非常理想的药物,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 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使用“汉宝蓝”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 抽样检查,若发现小瓜虫应及时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设计和制作网箱渔排时,其分布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密度适宜。平时可每月调整网箱设置区域一次,勤刷洗养殖网箱,保持网箱水流畅通。定期用甲可净进行杀菌消毒,以保证养殖区内水体的水质良好。小瓜虫感染时可以使用辣椒粉和生姜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8g和1.5g,加水煮沸30分钟后全池泼洒,一天一次,连用3~4天;或使用本草虫克、水虫净等在流行季节进行全池泼洒。

另外,通过对小瓜虫的生活史的了解,可以知道小瓜虫在寄生阶段有一层厚厚的宿主保护层,因此此阶段的小瓜虫对药物不敏感,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小瓜虫才对药物敏感。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都需要连续使用一定的疗程,一般为2-3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疗程之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养殖条件而定。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处理办法。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