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蚯蚓养殖调研报告(野生蚯蚓的利益链)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野生蚯蚓的利益链


晒干蚯蚓的场景。威宁县检察院供图

提供蚯蚓的死亡日期非常容易,无论是一条还是一群蚯蚓。

一种叫做“地龙仪”的装置是用来捕捉蚯蚓的。 “一块电池和两根电线放进地里,蚯蚓立刻就爬出来了,看着头皮发麻。”有的地方只能钓到五六公斤的蚯蚓。仅需20分钟,充满电的电池可连续工作5小时。在一个还没有“电气化”的国家,一天发电两三百公斤是没有问题的。

在自然界中,蚯蚓已经生长了数亿年。本来,影响它们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和降雨量。现在人们正在利用技术进行干预。

捕获的蚯蚓被取出、冲洗、干燥,然后销往中国市场作为医疗材料。在那里它被称为地龙。它是《中国药典》中收录的中药。具有“清热镇痉、通络、平喘、利尿”的功能。

虽然蚯蚓作为中药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捕捉野生蚯蚓却从未像近年来这般疯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几十万吨的蚯蚓从土地上被电死,人们捡起来晒干。

电死蚯蚓的人说,中国心血管病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它。在生态保护与健康保护并重的中国,野生蚯蚓已成为舆论焦点。环保组织和当地检察官已经开始起诉出售地龙仪的商人、制造电蚯蚓的人和收集干蚯蚓破坏生态和土壤的老板;另一方面,在各地医疗市场,蚯蚓被高价卖给制药公司、医院和药店。 ,最后进入人体。


野生蚯蚓的利益链


制作地龙干的场景。威宁县检察院供图

“机器一响,你就得到一千两黄金。”

在北方,夏季并不是捕捉蚯蚓的适宜季节。河南商丘的农民刘玉莲对此深有体会。她涉足“蚯蚓行业”已有20多年。最近,朋友告诉她“家里到处都找不到蚯蚓”。

这时,气温高,雨水少,土地经常被太阳晒裂,让蚯蚓挖得更深。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带着地龙仪去田野里寻找。怕光、喜黑暗的蚯蚓昼夜出没,所以这群捕蚯蚓的人昼夜出没,提着灯、提着水桶、提着胶鞋,夜幕降临后出现在大自然中。

有时它们会“晚上熬夜,白天出来”,通常是在春天来临之后。炙手可热的地龙仪将出现在农田、菜地、公园、干涸的河流和山林中。当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如此“现代”的技术被用来捕捉蚯蚓时,纷纷驻足观看。有人说,当他们站在一旁时,就感觉双脚被水流麻木了。

捉蚯蚓的人不仅仅只有河南才有。安徽宿州、江苏徐州、广东、广西的山地丘陵、云贵、四川的山林、海南的橡胶田都有它们的身影。

他们通过追踪蚯蚓在地表留下的粪便找到了踪迹。140多年前,达尔文也观察到了蚯蚓排便的场景,最后写下了《腐殖土与蚯蚓》并赞叹道:“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只有蚯蚓才能制造肥沃的土壤。”

但当捕蚯蚓的人找到蚯蚓时,他们的心思就是钱。

据记者从几位蚯蚓买家处了解到,目前干蚯蚓的价格在90-120元/斤,不同的蚯蚓品种和成品品质导致价格不同。在蚯蚓资源丰富的地区,一个农民靠着“地龙仪”,一天就能捕获数百公斤湿蚯蚓。最后,可以将10公斤湿蚯蚓烘干,生产1公斤干蚯蚓。

尽管农民知道蚯蚓的存在对土壤有好处,但对于许多农村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蚯蚓更快捷、更容易赚钱的方法了。

20多年前,刘玉莲第一次接触“蚯蚓产业”时,收获方式是用锄头挖,用刀片剖开肚子,然后在地上晒干。干蚯蚓的价格在20元/公斤左右。 “(湿蚯蚓)每只猫只卖30毛钱,一天挖40只猫才赚几块钱。”刘玉莲说:“当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时间并不多。”

二十年来,地龙的价格上涨了十倍。 2021年,全开光地龙(收购地龙的行业术语,根据加工条件,地龙可分为全开、半开、齐货等——记者注)市场价格一度上涨至275元/公斤。

她告诉记者,她村很多村民都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接触“蚯蚓产业”的。在她看来,这源于医疗市场上野生蚯蚓的需求和价格不断增加。地龙仪的出现也让捕捉蚯蚓变得更加有效。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一刀切”的行业。

刘玉莲卖地龙仪,还回收干蚯蚓。她说,旺季时她每天可以采集1000公斤干蚯蚓。不久前,山东菏泽有人来现场考察。她向客户展示了一台可以“秒生蚯蚓”的机器,她收到的货物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四川、云南等。

“机器一响,你就得到一千两黄金。” “最好在家养蚯蚓,不做任何处理。”那些采集蚯蚓的商人在网络上打出了非常吸引人的标语。他们把“蚯蚓产业”视为新的“乡村致富之路”,称蚯蚓为“农村的软黄金”。

河南许昌的小伙子万全在201​​9年春天从网上注意到了“蚯蚓产业”。当时,1公斤干蚯蚓可以卖到80多元。

当时,蚯蚓捕捞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产业链。之前做生意亏过钱的万全对这个“创业项目”一直心存疑虑,直到那年夏天,他来到商丘虞城,亲眼目睹了当地发达的“产业链”。

万全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创业的老板就在榆城。第一次采集蚯蚓时,他骑的是“28式”自行车。现在他开着“大金杯”汽车,在村里建设蚯蚓养殖场。他盖了一栋大别墅,还开了一家超市。而他们村里围绕蚯蚓赚钱的人“太多了”。

万全花了800元从榆城带回一套设备,开始了他的“创业”。 “创业”的起点是城郊一条干涸的河流。现在,万全的“蚯蚓加工厂”已在贵州威宁、江苏徐州开业。每次他去家乡,他都会去“Entreprenørskapselva”看看。

他听说,2016年前后,河南漯河人开始做“蚯蚓生意”时,农村有老人连钱都不愿意花钱买地龙仪。 “他们都用镐挖,把河坝塌了。” ”

网上法庭文件显示,2020年,江苏沛县一名年轻人在测试自家买的蚯蚓捕机时触电身亡,留下了七十多岁的父母和三十出头的妻子。 ,还有两个年轻人。年幼的女儿。还有媒体报道,2022年,江苏如皋,一名70多岁的村民在试图抓蚯蚓时触电身亡。

尽管如此,在这个圈子里还是有几个关于“致富梦”的故事。

“(如果你想这样做),你需要获得很多货物。”万全告诉记者,他知道去年四川小凉山有一个老板,三个月就生产了200吨干品。他说,“不是靠蚯蚓发财的人多,而是太多了。”


野生蚯蚓的利益链


地龙视觉中国供图

过去10年需求普遍增长

没有信息显示地龙仪是谁发明的,但中国有很多公司制造和销售地龙仪。

多年来,用于捕捉蚯蚓的地龙仪经过不同厂家的改造,多次升级;地龙保鲜止损液已上市;一些制造商生产专门用于切割蚯蚓的“腹部解剖机”。 ”,用于烘干蚯蚓的铁丝网。

一家名为“中山市久驰电器有限公司”的公司2017年和2018年,中山市一家生产地龙仪的企业分别申请注册了“地龙仪”和“蚯蚓机”商标,而中山市另一家生产地龙仪的企业则使用“地龙仪”作为商标。由于名称通用,该公司请求“宣告系争商标无效”,但最终“维持系争商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中搜索“地龙仪”,有多项相关发明专利,最早申请于2016年5月23日。

事实上,地龙仪或者蚯蚓机的崛起早于2016年。

据广西玉林一位蚯蚓养殖户回忆,2005年左右,当地开始出现用车辆“水电池”驱动蚯蚓的现象。从事蚯蚓生意31年的贾黎明回忆,十多年前就注意到“电动蚯蚓机”的兴起。

2014年,有媒体报道称,海南省琼海市、定安县等地,用“拖土机”电死野生蚯蚓并出售,“2012年、2013年价格曾高达150元/公斤”。 ”。从事蚯蚓研究30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系教授孙振军,最早注意到电动蚯蚓机的兴起是在2013年左右。

该设备的制作并不复杂。刘玉莲告诉记者,她生产销售电动蚯蚓机和胃解剖机。

通过“企查查”搜索,记者发现河南有15家企业将“蚯蚓机”纳入经营范围,其中13家集中在虞城县街沟镇。他们成立于2019年至2020年间,有的还出售“虫胃开胃器”和“锂电池”,有的还购买中药材。仅街沟镇柳岩村小柳岩就有6户与“蚯蚓产业”相关的个体工商户。

用电捕获的野生蚯蚓必须与“地锅灰”混合后,才能一根一根地插入“开松机”。蚯蚓打开胃后,必须用水冲洗,除去胃内的沉积物。然后将它们一张一张地压平,放在网或竹竿上晾干。 “鱼干的味道和鱼干一模一样。”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加工点,会有10多名雇佣的女农民同时吃蚯蚓。打开并干燥数千条蚯蚓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农村一个女孩算了一下,她电死了20斤蚯蚓,花了四个小时才把它们整理出来。

蚯蚓扑鼻的腥味常常引来院子里满地的苍蝇,但这并不能阻止很多农民趋之若鹜。在柳岩村,有的村民在村委会对面的路边设立了干蚯蚓收购点,还有的村民把从焦作来柳岩派出所门前沟渠检查的顾客带到街沟镇派出所。测试“地龙仪”。

商丘虞城成熟的蚯蚓加工业吸引着全国各地想从土壤中“挖金”的人们。商丘与亳州毗邻,而虞城县街沟镇则位于两市交汇处,距亳州市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安徽亳州被誉为“中国药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安徽亳州一位从事中药材批发业务的陈姓经理告诉记者,他采集的蚯蚓“基本都是野生”,产于广西、四川、安徽、河南等地。

这些蚯蚓大部分进入制药公司。 “截至2021年,中成药企业需求占比57.56%,中药企业需求约28.52%,出口、保健品等约占13.92%。”天地云图中医大数据平台首席数据分析师贾海滨告诉中国。据《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含有中草药地龙的中成药有40多种。中成药中,需求量排名前三的产品为地龙苏黄止咳胶囊、脑心通胶囊和乳阻消片。平台数据还显示,地龙需求量最大的企业是陕西的一家制药企业。公司的产品很多集中在心脑血管用药,其中“脑心通胶囊”就是该公司的产品。该公司官网信息显示:该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

6月23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五分之二的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预计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3.3亿。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头号杀手”。

贾海滨告诉记者,“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药物需求增加,近10年地龙整体需求量有所增加。”确切的数据是,地龙的需求量从2010年的400吨增加到2020年的675吨。

“大约 70% 的野生渔获量”

“(地龙的使用)最近逐年增加。”安徽亳州一家中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10年前相比,地龙的使用量增加了70%至80%。该公司主要生产地龙中药饮片和地龙配方颗粒,“主要销往医院和药店”。

上述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主要使用广地龙,“基本没人养殖”。 “因为药典上规定只有4个品种。”

《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材中的“蚯蚓”是指人参木霉、普通木霉、威利斯木霉、盲肠毛癣菌四种蚯蚓的干燥体。前一类海关称为“广地龙”,后三类海关称为“上海地龙”。人工培育的蚯蚓主要是“大平2号”。这是人工选育,而大平2号蚯蚓目前不允许用于中药,因为该品种蚯蚓不属于中药材“地龙”的使用范围。 “这种广泛养殖的蚯蚓90%应该来自渔业。”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孙振军告诉记者,广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虎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地方。

“因为《中国药典》有非常明确的规则,2000年之前,只有一种,叫Dionysus guanticus,学名Trichoderma striata。后来(这种Dionysus)越来越稀有。”孙振军说,“2000年,《中国药典》又增加了3种狐龙,分布范围比鸡形梁略广。”

10多年来,尽管中药材市场对地龙的需求量巨大,但地龙光、胡地龙的规模化养殖却一直没有实现。

“一直没有技术突破,因为太狂野了。”孙振军说,在海南,他们对大叶酒神资源分布进行了调查,找到了其在海南的主要分布区,并努力保护原有环境,促进广酒神龙的生态传播。

在广西,电子捕捉蚯蚓的人数正在减少,而养殖广西地龙的人数却在增加。31岁的吕方从2020年开始饲养广地龙,他有7亩地,饲养的是购买的野生广地龙。他还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 “你需要经验”,“要小心、自然”。如果好的话,(一亩地的净利润)可以达到1万到1.5万元。”

但吕方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农民一边种植外交番石榴,一边采摘野生番石榴,“为了赚快钱”。这种现象在河南禹城也存在。一家“蚯蚓专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她这里“既有野生的,也有养殖的蚯蚓”。她在养蚯蚓的同时“自己种”,还从各地收集晒干的蚯蚓。

“繁殖率无法与大平二号相比。”孙振军说:“从现代药物化学分析来看,(两者)没有太大区别。”

贾黎明还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从蛋白质含量、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来说,“人工培育的蚯蚓并不比野生蚯蚓差”。

人工培育的大平2号蚯蚓干品市场价格为60元至80元/公斤,比野生蚯蚓便宜,但很多生产者不敢使用。 “正规厂家(货源)都很正规,如果不正规,那就违法了。”贾黎明说道。

然而,从这种蚯蚓中提取的一种蚓激酶可用于西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药——蚓激酶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44080)是从人工培养的艾生蚯蚓(即“大平2号”蚯​​蚓)水解酶中提取的一组蛋白质。

在贾黎明看来,人工培育蚯蚓是对野生蚯蚓最大的保护。 “因为它不是野生动物,所以不会危害生态环境。”

“蚯蚓的利用与现在一些报道说的相差甚远。中药有用,西药有用,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都有用。”一位长期从事自然保护的专家告诉记者:“通过人工繁育、饲养,可以保护野生蚯蚓。” “我们必须用发展问题来解决保护问题。”

但从中药材市场的蚯蚓来源来看,“养殖和半养殖(野生捕获幼体进行扑杀)约占30%,野生捕获约占70%”。贾海滨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在广东、广西等传统产区,由于近年来蚯蚓资源的过度捕捞,“产量逐年减少。某大型生产城市,“以前抓蚯蚓有几千人,现在也有,就几十人了,而且采集点不断下降。”

贾黎明认为,我们可以尝试将人工培育的“大平2号”蚯​​蚓纳入中药材目录,打破过度捕捞野生蚯蚓造成的恶性循环,包括对土壤和生态的破坏。孙振军也支持列入药典。

「切换位置」

多年来,在广西玉林,用电蚯蚓作为医用材料“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广地龙农民卢芳告诉记者,小时候,蚯蚓才几毛钱一斤。村里有人把茶饼加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他们就会爬起来并昏倒。”

2005年至2008年间,当地人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瓶”为蚯蚓提供动力。 “电力太疯狂了,当时这些人一年能赚10万元、20万元。”吕方说,“大概会持续到2017年左右,之后就会少一些。”

但市场对蚯蚓的需求并未减少,蚯蚓的价格仍在上涨,一些人已经开始“转仓”。

“一些常年采购的加工户这两年已前往四川、云南、贵州开发新产区,新产区采购量尚可。”贾海滨告诉记者,安徽、河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成为了地龙的新产区。

从近年地龙原产地供应商数量来看,排名前十的分别是贵州、广东、浙江、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河北、江苏、河南。

2021年8月,万全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雪山镇开设了一家蚯蚓加工厂。

“因为那里的环境更好,山更多。”万全说,他在威宁见过的最长的蚯蚓有1米多长。于是,他带着10台地龙仪来到威宁,将设备免费分发给当地农民。农民们到山上抓野生蚯蚓卖给他。他还租了当地的房子,雇了工人对蚯蚓田进行拆除、清理、烘干。

“(威宁)可以一直工作到过年,不像北方季节很旺盛。”万全告诉记者。

在威宁县,检察官李艾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捕获野生蚯蚓。

李艾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截至2021年7月、8月,来自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的土龙买家已将地龙仪带到威宁,并在各地租用普通百姓的房屋。 ,然后将机器发出去。

李艾说,去年11月,护林员和村民向林业局、公安局等部门举报“有人在山上猎取蚯蚓”。威宁县检察院几乎同时获悉这一情况,决定研究“如何依法处理这一情况”。最终,他们决定“拯救蚯蚓”,对这个产业链上的人提起“公益诉讼”。

“大概有七八个城市有这种情况。”李艾告诉记者,在其中一个城市,有六七个老板收购并加工野生蚯蚓。

处理现场负责开蚯蚓、晒蚯蚓的工人大多是50多岁、60多岁的农村妇女,而出去制作蚯蚓的则多是留在村里的40多岁、50多岁的人。男性和女性都有,但年轻人较少。 “也有以前在外打工的人,在家乡听说了这门生意,就专门回来做。”李艾说。

从某国外买家的发货记录中,李艾了解到,该买家于3月9日至5月31日从威宁发来了1804公斤蚯蚓干品。据当地一位电蚯蚓养殖户的付款信息显示,3月至6月,“他售出的商品价值已达到4万元左右”。

近两个月来,李艾为了公益诉讼走遍全国,但他发现“拯救蚯蚓”非常困难。

“他们没有法律意识,觉得反正都是地下的,打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反正不是自己国家的,但赚的钱都是个人的。”李艾说道:“我们下去调查一下吧,很多人直接说‘国家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禁止我们这样做’。”

李艾告诉记者:“其实国家的法律有规定,但太原则性了。”

在公益诉讼准备初期,他们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进行了检索,“没有找到可以对应(蚯蚓)用途的具体规定,而且蚯蚓不在三类动物名单中。 ”

他们还邀请公安局、环保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召开座谈会,听取行政机关的意见。 “争议很大,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李艾告诉记者:“各部门都说这件事其他地方没有处理,是罚款、拘留还是没收工具?”

当检察院进入“侦查取证阶段”时,李艾发现“侦查对象的抵触情绪很大。许多人不愿意合作”。

有时,电蚯蚓的人看到他们,就拎着设备上山。根据公共利益诉讼规则,他们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毕竟,他们也是听从别人的命令的。”李艾说,有时他们会去寻找治疗点的买家,但买家往往避开他们,见到他们就闭嘴,有的甚至连夜把地方搬到别处。

经过两个月的复杂调查取证,威宁县检察院已就电击、购买、处理蚯蚓等问题提起了六起公益民事诉讼。但李艾担心,他在法律适用、生态环境损害量化等问题上无法与法官达成统一意见。此前,全国检察机关提起与蚯蚓保护相关的民事公益诉讼尚无先例。

2020年,某环保组织对广东省中山市3家家电蚯蚓机生产企业提起诉讼。广东省珠海市中院一审判决认为,蚯蚓是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野生动物,人类对其进行经济利用的手段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荣哲光电等3家公司销售电动蚯蚓机,让买家通过电击的方式猎取蚯蚓,不利于蚯蚓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土壤环境。

这起被媒体称为“电动蚯蚓第一案”的公益诉讼,最终打到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驳回三公司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除了检方提起诉讼缺乏先例外,李艾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地龙是否涉足中药行业,会影响司法部门推进蚯蚓保护工作。但他仍然希望“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在开发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邪恶的圈子”

孙振军担心的是蚯蚓数量的减少会对土地造成影响。

“大家都这样做的话,就和农田的质量有关系了,农田里没有蚯蚓,没有好土,怎么生产粮食呢?”第二,孙振军表示,这涉及生物多样性问题。 “它不仅影响这种蚯蚓,还影响其他土壤生物,例如蚯蚓、蚯蚓和蜘蛛。”

“事实上,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长期从事自然环境保护的专家告诉记者,“(电蚯蚓)对生态系统也有危害,虽然不是受保护物种,也不是珍贵的濒危物种,但这是生物问题。”保护多样性。”

以往,不少媒体在报道电蚯蚓现象时,都将这种行为描述为“灭绝狩猎”。

“捕猎蚯蚓是否会导致灭绝,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上述保护专家表示,在他看来,蚯蚓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广阔的栖息地。 “它不像大熊猫,数量有限。” 。 “我们还不能谈论‘灭绝狩猎’。农药和化肥(对蚯蚓)造成的损害可能在地理范围上更广泛。”

但在这位专家看来,这(狩猎)是有问题的。

“这是土壤的问题,也是我们使用土地的整个方式的问题。电蚯蚓只是问题之一,只是冰山一角。”这位长期从事自然保护的专家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蚯蚓也只是受害者。

孙振军也认为,蚯蚓数量下降是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大量使用,加剧了土壤污染,导致野生蚯蚓数量减少;二是中药对蚯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第三,地龙仪的崛起降低了蚯蚓的受欢迎程度。人口较少。

- 现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孙振军说道。

“我们农业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主张休耕和轮作的必要性,”专家说。 “我们掠夺的是土壤,其实不仅仅是电蚯蚓,更可怕的是除草剂,它会让土壤变硬。”

使用野生蚯蚓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中药中的一些蚯蚓含有过多的重金属。

据各省食药监局发布的通知显示,多年来,在药品样品检验中,“土龙”经常抽检不合格,不合格品中还含有“重金属”。

2018年,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抽查中发现,四川扶风药业有限公司销售的地龙涉嫌违法。威远县界牌镇卫生院的产品“杂质、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重金属”不合格。2015年,亳州国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销售了一批蚯蚓。阳谷县章丘中心卫生院被查出“不合格”,不合格项目还包括重金属。

“其实,各个部门都有保护生命多样性的责任和义务,但我们常常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保育部门的事,这是片面的。”自然保护专家认为,“利用部门必须主动承担起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责任。如果中医系不提前考虑,就会堵住中医本身的路。”

万全也听说过一些“禁止电捕蚯蚓”的传言,但在很多地方“人们都在暗中做”。

2021年,万全在威宁待了一个月,把治疗点留给了哥哥,又去了江苏徐州开设的蚯蚓治疗点。今年下半年,万全计划去陕西,“因为陕西是去年刚刚加入的新货源地”。万全的哥哥在威宁,继续回收蚯蚓并加工晒干。

他还制定了另一个计划:准备明年开办一个蚯蚓养殖场。 “如果有一天国家说蚯蚓不再通电,我会立即停止。”万全说:“如果不能电动化,就得想办法,因为这是一个供不应求的产品。”

(文中刘玉莲、万全、吕芳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李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主编:陈卓

if($('.article-content').find('.video-js').length!=0){$('.article-content.video-js').each(function(){$( this).attr('class','video-jsvjs-big-play-centered');$(this).attr('data-setup','{}');});}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