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长春蜈蚣养殖基地(京华物语①)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编者按:

百余年前,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游学北京,在街头巷尾见到了对他而言新鲜的北京风俗,他便延请民国著名画师刘延年等绘制百余幅风俗图片,意为留存珍贵资料。在这之后几十年,因缘巧合汉学考据家内田道夫发现稀贵图片,于是为这些图片中的风俗作了文字解说,追溯风俗,道尽北京风俗中的文化内涵。在图片绘制的百余年后,老北京的有些风俗逐渐消失。

2019年底,这部珍贵的《北京风俗图谱》终于在中国大陆出版,此书配以东北大学珍藏的117幅图片,分为八个部分介绍北京风俗。八个部分是岁时、礼俗、居处、服饰、器用、市井、游乐、伎艺,呈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俗;杂以古神话、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深入解说北京久远的文化,给大家展现出饱满的、彩色的、有丰富内涵的北京。

本文经东方出版社授权,从书中节选出厂甸年节、白云开庙、清明戴柳、彩丝系虎、什刹赏莲五个小节,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编图|青木正儿

撰文|内田道夫

京华物语①

《北京风俗图谱》(日)青木正儿编 ,内田道夫解说,刘延年绘图,张小钢译,东方出版社,2019年11月

一、厂甸年节

京华物语①

和平门外的琉璃厂俗称“厂甸”,从海王村公园到南新华街一带,古书画和古玩等市场很显眼。正月五日到十五日,是这里的火神庙的吉日,寺院内窄小,但店铺密集,店员们不停地向客人叫卖。

琉璃厂的开市,所谓厂甸的热闹是至今也可以看到的初春的风景,手拿嘎嘎地发出声响的风车和冰糖葫芦的人群连绵不断。

琉璃厂本来是做琉璃瓦的工厂之意,这一带成为聚集古书古董的文化街,经历了三个时期。元朝的世祖忽必烈刚刚统一中国时,山西潞安府赵姓男子想要赚钱,把自己的琉璃窑移至元大都,即今天北京西郊的门头沟,被称为琉璃渠村,不久就成了生产琉璃制品的官窑。明朝的成祖从永乐四年开始着手大规模营造北京的宫殿,由于宫殿建筑所用大量的琉璃瓦从远距离的门头沟运送非常不便,所以就在北京南门边的海王村建了琉璃工厂。然而,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北京的宫殿建设也告一段落,门头沟的官窑足以应付宫廷所需,所以海王村的工厂就废止了。以后的事情详见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等史料,琉璃厂进了瞻云阁这一门楼,院内有官署,院外有广大的空地,树木繁茂。过了石桥,西边的高台景观极佳。有一里左右的街上百货俱全,贩卖古董、书籍的店铺尤多。从一日到十六日是值得一游的地方,非常热闹。

京华物语①

乾隆年检的琉璃厂概略图。

乾隆年间开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一大事业发轫,这条街越发充满活力。从事《四库全书》编写工作的学者们下午一回家就拿着写着参考文献的书单去琉璃厂,搜寻所需要的书籍。书店的老板们对图书资料和版本颇为精通,堪称学者们的咨询顾问,是帮助他们研究的力量。通学斋的老板孙殿起也是从书店的学徒一步步上来的年轻人,著有《贩书偶记》《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不过其中也有看穿客人的心思、故意抬高价格贩卖伪书的书商。

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里,有如下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因为久慕京师琉璃厂之名,便出了客栈,漫步前去。街道虽宽,但满街上骆驼来往不绝,一刮起风,就黄尘十丈。到了琉璃厂,路旁店铺尽是些书房、笔墨、古玩等店家。走进一家叫松竹斋的纸店,里边走出一个白胡子的老者,拱着手,哈着腰道:“久违了!您一向好!里边请坐!”我不觉愣住了。一个小后生送上一支水烟筒来;老者连忙接在手里,装上烟草,然后双手递给我。接着又送上一碗茶,说“您有好两个月没请过来了”什么的。我初意进来,不过要看看,并不打算买东西。被他这么一招呼,倒不好意思空手出去了。老者拿出明朝永乐年间大内用的笺纸,说是将近五百年的古货,五分银子一张。我就买了一百张,叫他送到客栈。又走到老二酉书店,才一进门儿,店掌柜就上来套近乎,“哈哈,是甚么风把您吹来了!我算计着您总有两个月没来了。您是最用功的,看书又快,这一向买的是谁家的书,总是没请过来”。店里似乎有不少订购,我问道:“这箱子里是一部甚么书,却值得八十两银子?”那人道:“这是礼部堂官李大人买的《品花宝鉴》《肉蒲团》和《金瓶梅》。”我听了不觉一笑 。

二、白云开庙

京华物语①

西便门外的道教白云观,正月的参拜非常热闹。八日祭星,也就是顺星日,十八日是神仙会,最后一天的十九日是燕九节。燕九节是纪念明初全真道人邱元清的日子,所以特别热闹。也有一种说法,这一天是纪念元代邱处机的。寺院内的拱桥下吊着带孔的钱,用铜钱投中的话,会带来好运。桥下有道士打坐,像石头似的一动不动。

白云观原称太极宫,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长春真人邱处机曾停留在此,因赐名长春宫。明代正统三年改名白云观。其后经过补修,直至今日。作为代表华北道教的总寺院尽人皆知,写着“洞天胜地”四个大字的牌楼里,并列着雄伟的大殿,三清阁里保存着道教的古典文献《道藏》,超过百岁的老道士迎接客人。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李志常记述长春真人邱处机奉成吉思汗之命从山东海滨出发,经过蒙古北部,到达中亚,最后到达兴都库什山的附近拜谒了成吉思汗,就其提问的问题作了回答,然后返回,前后行程三年。

他在燕京

(北京)

逗留一段时间以后,听说成吉思汗的行宫又向西移,不顾七十三岁高龄和旅途的劳顿,穿过遥远的撒马尔罕,谒见了皇帝。途中,他作诗道:

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年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极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这首诗表明了他的志向。

上劳之曰:“他国征聘皆不应,今远逾万里而来,朕甚嘉焉。”对曰:“山野奉诏而赴者,天也。”上悦,赐座。食次,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师曰:“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上嘉其诚实,设二帐于御幄之东以居焉。


不辞万里去拜谒成吉思汗的道教全真派的祖师邱处机,在北京被赐予长春观,死后由弟子继承其衣钵,一时掀起了与佛教徒对决的佛道论争。具有这一悠久历史的白云观,从某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体现了在民众中享有极大影响力的道教历史。

白云观的道士们一心读经,放弃世俗的享乐生活,在寺院内耕种仅有的一点土地和菜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排斥奢华的生活,一心追求悟的境地。可是到了清末,住持高仁峒是个深谙世故的人,内廷的人们多为他的弟子。他与李莲英那样有权势的宦官交往,也过问宫廷的人事,寺院成为政治交易的场所,宣武门外的饭馆成为他和有野心的官僚聚会之处。

有不少是和高道士有关的传闻。在寺庙的院子里借了一间房子的俄罗斯密使携带着访问的使命,用“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和清朝友好的国家”成功说服西太后,正是高道士和李莲英联手的结果。这个密谈的结果,是后来代表清廷参加俄国沙皇加冕典礼的李鸿章,就西伯利亚铁道的建设签订了秘密条约,其后成为日俄战争的原因 。

寺院规模颇为宏大,保存状态极好,可以参观举行各种仪式的大殿、安置神像的大殿、厨房和道士们的大食堂。这个大食堂开饭的时候,会敲响吊在台上的大约五尺长的木鱼。老人堂里有砖炕,炕上有几个老道士默默地打坐。

九十八岁的老人,已经没有什么感觉,甚为虚弱,连问候都不可能。一百二十五岁的老人,简直就是活化石。两眼紧闭,对盆里堆满的钱连看都不看。恐怕对喜舍的事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老人堂的旁边有圈动物的栅栏,里面养着猪羊之类。这些动物是施主为了表示放生而施舍给寺院的。动物们不用担心生命的危险,只要活着就会在那里一直养着。

十九日真人的生日称为“燕九”或“阉九”,最为热闹。清末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卷一里写道:

此日僧道辐辏,凡圣混杂,勋戚内臣凡好黄白之术者,咸游此访丹诀焉。


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盛况。

三、清明戴柳

京华物语①

春天到来,是柳树发芽的好季节。清明节是春分后的第十五天,从冬至往后数的第一百零五天。这一天人们做豌豆黄

(豌豆粉加糖蒸熟即是)

等各种好吃的,为祖先扫墓祈祷冥福。妇女们折柔软的柳枝回来,编成狗等各种形状,戴在头上。有的人家用五色纸钱做成幡或盖子摆在墓前。祭祀结束后,在墓门外烧掉。这叫“佛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杜牧的诗,咏唱烟雨笼罩的江南风景。清明节是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前一天叫“寒食”。春秋时代的晋文公流亡各国,多亏臣子介子推的帮助,然而晋文公回国后,并未报答介子推,因此介子推悲愤之余,就和老母隐居到山里。文公为了找到他,把山林都烧了。当人们发现介子推时,他已经抱在树上烧死了。后来人们怜悯他,怕再有大火,在这一天都不生火。唐代韩翃的诗

(《寒食》)

这样写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青烟散入五侯家。

迎接寒食的日子,宫禁的柳树也被春风吹得婆娑摇摆。黄昏时分,宫中新取的火种赐给臣子,也是这一天的景象。头戴柳枝一事,据说源于唐高宗三月三日在渭水北岸祓禊,赐予群臣柳圈,戴上它可以避毒蝎。也许是感到了柳树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这个时节人们都到郊外踏青。

京华物语①

清明节的扫墓 ( 崇祯本《金瓶梅》)。

在日本作为山水的配景多为松树,而中国一般是杨柳。从渭水河畔到黄河河谷,对于河谷文化的汉民族来说,杨柳才是他们长期的伴侣。华北平原遭到洪水袭击,所有的东西都从地上消失。这时坚强活下来的只有汉民族和那些杨柳。只要切下一根杨柳枝插在大地上,从切口就会生根,并成长起来。杨柳这种顽强生命力令人想到华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建社会的重压下,繁衍不息的汉民族才有那种坚强和忍耐力。而最早感受到春天悄然而至的也是农民和杨柳。

说到三月,即使是华北,南墙下也已经照射着阳光,暖烘烘的。虽然有春光明媚的日子,但有时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寒风恶作剧般地一股气把春天的明媚吹得无影无踪。说到春天,家家烟囱冒出的白烟被风吹得一缕缕,槐树梢上的乌鸦叫着“冷啊,冷啊”,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被呼呼的寒风吹着急急赶路,这样的华北春天不 知不觉就过去了。但是,对于本来就是风媒花的杨柳来说,强劲的风看上去算不了什么。

华北的杨树,最常见的是和桦树相似的响杨。日本的桦树称为毛白杨,这种树只要一起风就哗啦哗啦地响。那是树叶翻动的缘故,所以名叫“响杨”。与此相似的还有像桦树那样有着粉白色树干的白杨,常常三三两两地生长在郊外的耕地旁。这种树从欧洲地中海南部到西伯利亚都有分布,所以逃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或法国人每当看到这种树,大概难以抑制思乡之情吧。另外,柳树一般是绦柳,种植在路边、宫殿、庙宇等处。自古以来其形状稚拙,受到人们的喜爱。清代的左宗棠从玉门关到乌鲁木齐,“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就是这种西北路途两侧的柳树。其他还有垂枝柳、垂柳、清明柳、吊柳、垂丝柳,越过庙宇的高墙婀娜摇摆,楚楚动人,这种景象随处可见。从前隋炀帝筑大运河的堤防时,在两岸栽满了柳树。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写道:“夹岸垂柳三百里。”据说,日本的垂枝柳是从中国传来的。

四、彩丝系虎

京华物语①

五月五日是菖蒲节―蒲节―端午节。家家门前都挂着菖蒲和艾蒿,门上贴着五雷天师的护符、钟馗的像和五毒符

(驱魔的彩色印刷的纸)

。女子用花色的碎布做成小虎和葫芦,再缝上色带,戴在头上或戴在胸前。这叫“长命缕”,相当于日本的香荷包吧。男子用雄黄酒

(含有硫黄的药酒)

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可以避开五毒

(蛇、蛤蟆、蜈蚣、蝎子、蜥蜴)

,这一天在佛像前供粽子和水果。

这个季节的食品有樱桃、桃、杏等水果,还有粽子和五毒饼,用于互赠礼品。粽子是糯米和枣混拌在一起,用嫩竹叶包成三角形蒸好,蘸上砂糖吃。五毒饼是和好小麦粉,将其切成煎饼形,包上白糖馅,然后煮好。粽子是祭祀五月五日投身汩罗江的屈原而出现的食品。崇拜钟馗像是从前唐玄宗生病时,梦中出现大鬼捕捉到恶鬼,然后吃掉了它。大鬼自称钟馗,以前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因而自杀。玄宗梦醒后,病就好了。因命画家吴道子将梦中所见钟馗绘成图像。本来这是民间传说,钟馗与终葵发音相同,本意是辟邪的有魔力的槌子。

京华物语①

钟馗图 (《中国民俗志》)

五月五日的早上,一捆菖蒲和艾蒿的枝叶会插在门上,晚上取下,将菖蒲扔掉,艾蒿则晒干后收起来。这是为了给出生的婴儿第三天洗澡的仪式时使用。作为驱魔物,有红纸做的五毒形状的折纸,还有粘在白纸上的精巧的葫芦、盒子、钟馗等剪纸,买上这些东西贴在门和窗户上。端午节过后,让这一年的灾祸和纸都一齐走了似的,把这些东西扯下来扔到路上。

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戴上穿有小绳的护符,小绳上有樱桃、紫色和白色的桑葚、蒜,以及不同颜色的黄瓜和茄子,还有骑着老虎的少年,以及带有黄色穗子的葫芦

(葫芦里有一个放满了香的小布袋,这叫“葫芦花儿”)

。然后买上木板印刷的黄色牌子,贴在门上。画着带羽毛的蜈蚣

(华南有毒的蜈蚣是带羽毛的)

等五毒正要被老虎吃掉的情景,据说那虎就是道教教祖张天师。从一个圆盒子或者葫芦口冒出不可思议的烟把五毒罩起来,像是用吸尘器吸起来的灰尘那样,被吸进去再也出不来的情形。这些画都是用黄纸印刷的,因为宗教性的装饰都是黄色的。另外一般的画里画着非常粗糙的判儿的像。他通常是亮出魔剑,向着一只蝙蝠怒目相向,并且胡须也倒立起来,这叫“喝福来迟”―呵斥福来得晚了的一幅图,因为幸福的“福”和蝙蝠的“蝠”发音是一样的。这个判儿就是钟馗,画的上方有张天师的印记。人们相信它可以驱除所有的鬼和家中的毒气。在中国有很多吉祥的画和图案,这个判儿的画也是其中之一。收集这些吉祥画并且加以说明的有野崎诚近的《吉祥图案解题》。

端午节时,在南方还有举行盛大的赛龙舟的习俗。这也是从前一直流传下来的,属于季节性的健康运动。这一天与中秋和年末的旧历年算是三大节日,正值商店的季度结算,所以显得格外繁忙。

五、什刹赏莲

京华物语①

城北鼓楼大街的西边有什刹海。北边的德胜门一带向东南,到西海、后海、前海都连接着。但通常把前海叫什刹海。所谓什刹是十个寺院的意思。那一带有不少亲王的宅第或者名园。明代文人李东阳,字西涯,他的家也在北岸一带。

这一带,每年一月到六月赏莲的人们就纷至沓来。北岸一带的风景最美,柳树垂着绿丝,与妇女的红衣交相辉映。小摊儿一字排开,在搭着苇席棚的茶馆可以吃到时令食品。

这里虽为城市中心,却没染上浓厚的城市气味。是一块大自然的处女地,分前海、后海,有地藏庵、菩萨庵等等。据北平人说是“九庵一个庙,接河不接道”的种种民间传说,这里不便赘叙。这里柳树很多,当每年夏天荷花开时,就充满了北平平民嗜好的玩意,如唱大鼓词的、跤的、变戏法的、卖膏药的以及拉西洋景的洋片等,这时比“天桥”都热闹多了。北平人喜欢喝茶,这儿卖大碗茶的很盛行,两大枚的、一枚的。也有用木条和芦席搭的茶棚子,里边不但卖茶,即酸梅汤、汽水、冰激凌兼而有之,尤其是“酥肉”“八宝莲子粥”是“什刹海”的名产

(魏兆铭《北平的公园》,《北平一顾》所收)

京华物语①

莲池 (《诗余画谱》)

什刹海是明代初期所造,据说清代的西太后也喜欢站在小山上欣赏柳树成行的莲池,在柳荫里嘈杂的蝉鸣声中,漫步游览。这大概是它有漫长历史的缘故吧。

这里有露天的表演,在平地的周围排着细长的凳子,看热闹的人可以在那里坐下来观看。一班艺人像马戏团的人那样互相戏弄,像说相声似的互相掐,逗得客人笑个不停,然后讨要若干小钱。在这里,用他们的话说,买卖就是“在地上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客人把钱扔在地上,然后他们从地上把这些钱拾起来。然后看热闹的人围成一圈儿看变戏法。魔术师先从简单的开始。数珠啦酒盅啦消失了,随着客人越来越多,逐渐表演一些难度较高的。年轻的助手一鸣锣,魔术师就唱起咒文。把一只小白鼠扣在茶碗里,“啪”的一下打开,从里面跳出来一只绿色的青蛙。然后拿一个空罐子给大家看,里面确实是空的。用一顶破帽子盖在上面,看着看着从里面爬出一条二尺长的蛇来。然后,重量足有六百匁

(译者注:匁是重量单位,一匁=3.75克)

的一只白兔,把盖在地面的罩子拿起来就从里面跳出来;或者是把布掀开,出现了一个一尺左右的玻璃鱼缸,里面游着两条金鱼。真是不可思议。

茶馆里卖的莲叶粥,是把粥煮成糊状时,用莲的大叶子盖在锅上,那种莲叶的香味就浸透到粥里了,粥里加上糖,晾凉以后出锅。莲子粥是将煮好的莲子搅拌在粥里,另外还可以把葡萄干、西瓜子、核桃仁等拌到粥里,再加上白糖、黑糖即可。

本文摘自青木正儿编《北京风俗图谱》,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刊发。

摘编 徐学勤

编辑 徐伟

校对 李立军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