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蚂蚁养殖场(探访蚂蚁森林在滇保护项目——共创生态彩云南)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探访蚂蚁森林在滇保护项目——共创生态彩云南探访蚂蚁森林在滇保护项目——共创生态彩云南

菲氏叶猴 本报通讯员 郑山河 摄

今年3月3日是第九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云南的宣传主题为“拯救濒危动植物 共创生态彩云南”。我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孕育了我国50%以上的植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多年来,为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全省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和各族群众多方合力,为保护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力量。蚂蚁森林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9月,蚂蚁森林芒杏河保护地正式设立,24107亩保护地被1600万名网友关注并守护。“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入选中国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其中,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是该案例中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2019年,该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着力解决滇金丝猴近亲繁殖所带来的种群退化风险。

合力共建生态家园

在芒市城区10多公里外的林区里,生活着一群身披灰色毛发,拥有淡蓝色眼眶的精灵,它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菲氏叶猴。2018年,摄影师郑山河在芒市轩岗乡偶然拍到一大群菲氏叶猴,根据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观察和统计,这群菲氏叶猴规模超过320只,是目前国内单一地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菲氏叶猴种群。2020年9月,蚂蚁森林芒杏河保护地正式设立,24107亩保护地被1600万名网友关注并守护。

为了确保菲氏叶猴能够在芒市较好地繁衍生息,芒市加强了对菲氏叶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在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积极推动下,2020年9月,蚂蚁森林芒杏河保护地正式设立,倡导全国网友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并以“人人一平方米”的方式申领保护地面积。上线1周后,24107亩保护地被1600万名网友关注并守护。同时,在芒市林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由蚂蚁森林捐资、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提供专业支持,当地的村民小组专门成立了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具体实施保护地的巡护和菲氏叶猴种群的监测工作。

远方的1棵树、1平方米保护地,是蚂蚁森林网友们起早贪黑收能量的挂念。为了亲眼看看手机里种下的树,见见保护地里“云守护”的动物,有人查询地图导航自驾前往,有人多方打听找到了巡护员本人……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蚂蚁森林发起了森林探访团活动,每月1次通过互联网公开招募探访团成员,持续邀请公众代表前往各种植地、保护地,亲身体验种植、养护、巡护、验收等工作。2022年首次探访活动的目的地就是芒杏河保护地。

去过现场的网友表示:“为了手机那头的菲氏叶猴,手机这头我更愿意多走一段路,少开一天车。”据统计,目前全国已超过6亿人在手机上参与蚂蚁森林的各类生态公益项目。蚂蚁森林通过捐赠资金在各地实施生态项目,创造看得见的绿色;激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创造看不见的绿色。这种有趣且有益的公益激励机制,把政府指导、公众参与、企业捐资和公益项目结合在一起,积极参与到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自然教育中。

蚂蚁森林芒杏河保护地设立的同时,芒市镇河心场村和轩岗乡芹菜塘村两个村组织成立了自己的生态保护组织——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村民以会员身份参与到当地生态保护行动中,目前发展会员140名。协会组织当地有经验、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村民成立巡护队,巡护保护地并监测菲氏叶猴种群。而蚂蚁森林捐赠的资金主要用于机构建设、巡护、科学监测、国家公园建设、公众自然教育5大方面。

巡护员都是附近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村民们也由此找到了一条就地就业的新路子。巡护员里大多是男性,女性则格外显眼。90后姑娘李明仙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河心场村小街子村民,既是协会秘书长,也是协会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师范毕业后的李明仙机缘巧合接触到生态保护工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如今,保护地巡护已经成为李明仙生活的一部分,她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巡护员。她还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向网友传递着菲氏叶猴的消息。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监测巡护,协会专门为巡护队配备了望远镜、红外线摄像机等设备,为科学研究保护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芒杏河保护地的科学监测工作由中国灵长类学会理事会成员黄志旁博士团队牵头,日常数据由巡护员采集。黄志旁博士定期前往保护地为巡护员开展菲氏叶猴保护监测设备培训、制定监测和记录规范,为巡护员“充电”。除了菲氏叶猴,巡护队还在当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2021年底,黄志旁博士团队发布了《蚂蚁森林—芒杏河保护地2021年度监测报告》,对2021年3月以来的保护地科学监测情况做了阶段性汇总,为今后保护地科学监测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滇金丝猴搭建“鹊桥”

“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入选中国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其中蚂蚁森林捐资参与的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是该案例中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由云杉、冷杉、华山松等组成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然而,近半个世纪高山森林的不断退化,导致南北两侧猴群长期“分居”。为解决近亲繁殖带来的种群退化风险,2019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种树为南北猴群沟通搭建“鹊桥”。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松种质资源基因库,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栖息地。这里除了滇金丝猴,还生活着白尾海雕、云豹、金雕、小熊猫等35种野生动物。2019年8月,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网友可以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在云龙种植适宜当地的树种,由蚂蚁集团捐资给公益机构实施造林项目,修复滇金丝猴种群间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为保护区内相邻的2个猴群约170只滇金丝猴搭建交流通道。截至去年10月,蚂蚁集团已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捐赠2000多万元,并在大理云龙、迪庆维西、怒江兰坪种植华山松、云杉及冷杉104万株,总面积近1万亩。通过蚂蚁森林,全国已有1230万人次申请在云南种下树种,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效互动。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徐会明说:“虽然种植区域原有的植被覆盖率很高,但是在这里科学种树以修复生态同样重要。为了让树木更好地适应高山环境,都是从小树苗开始种植。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10多年时间,而且在树的生长过程中,会有种植单位、公益机构、第三方机构多道管护和验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保证存活率。除了植树造林,最难的部分在于长期养护,枯死的树要进行补种。2020年,这片林地树苗成活率超过80%,效果较好,只要有30%左右的树苗能长到10年,这片森林就已经很密了。”

当地百姓高度依赖林下种植、采集、放牧等生产方式。在恢复森林生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成为最大难题。此前,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大部分靠养殖、种植或是售卖野生菌为生,这也是森林持续退化的原因之一。为了让树苗安全度过3年至5年的关键生长期,护林员在每个树苗周围扎下木桩和铁丝网进行围护。

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的实施就是一个多方合力的成果。2019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绿色公益平台;蚂蚁集团捐赠资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负责在云龙组织实施种植养护,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供科学指导;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负责协调保护地周边村民参与。蚂蚁森林以看得见的绿色即生态环保项目激励看不见的绿色(大众低碳生活)。这种有趣且有益的公益激励机制把社会公众参与、企业捐资和公益机构、普通种树人、护林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公众、企业、公益机构、环境组织、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切实案例。(云南日报 记者陈文忠)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