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豆虫的视频及养殖视频(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 赵鹏 赵朝阳 文图/视频

视频: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眼下,正是肥肥胖胖的老豆虫刚刚钻进土地进入冬眠的时节,也是它们身价最高的时候。这几天,李增礼一直在他的豆丹基地忙活着,帮他挖豆虫的老乡,每天有40多人。傍晚近5点,天快要黑透的时候,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李增礼时,他正忙着给乡亲们发当天的工钱。“每人每天工资60块,都是日结。”李增礼说,挖虫子是个细活儿,一个工人忙一天,大概能挖40多斤豆虫。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打工仔偶尔接触豆丹

35岁的李增礼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丁村乡毛庄行政村刘营村人,在家排行老小,上有一哥一姐。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李增礼从小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家生活。

“我中学是在乡里上的,离家有8里地左右,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买辆自行车上下学。可家里穷,没啥钱,到底也没能实现。”李增礼回忆说,初中毕业后,他就辍学了,17岁还未成年,便学着大人模样外出打工。

“一直在外面搞建筑,干了两年我就想自己干。”那时候的李增礼浑身有的是力气,而且脑袋瓜特别活。他身高1米8,体重不到140斤,瘦瘦的细高挑,妥妥的大帅哥一枚。

就这样打了两年工,李增礼开始自己组团包活儿,渐渐也攒了点辛苦钱。2009年,21岁的李增礼结了婚,次年孩子降生。有了家,常年在外奔波的李增礼,渐渐有了稳下来的想法。他苦思冥想过不少能从土地里刨金的项目,但是离自己的期望值,总觉得还是太远。“要么投资太大,要么周期太长,始终找不到太合适的。”

所谓“三十而立”,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增礼与打工时结识的江苏连云港朋友小聚闲聊,第一次听说到了“豆丹”这个名词。

“我的朋友劝我养豆丹,还说这东西在江苏连云港一带火得很,我觉得有门,一下子就坐不住了,就赶紧跑过去观摩学习。”李增礼所说的“豆丹”,其实就是豆虫。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掌握“核心竞争力”

豆丹,学名豆天蛾。豆天蛾是成虫羽化后的大蛾子,展开双翅呈三角形,样子有点像B21隐形轰炸机。它的幼虫就是豆丹,也就是豆虫,或叫豆青虫,是老百姓熟知的一种田间软体小动物,样子就像米其林轮胎的卡通形象。豆虫幼时吃豆叶,到了冬天入土休眠,来年便会羽化。这家伙身子一股节一股节的,外观实在说不上可爱,甚至还有点小恐怖,真的不太受人待见。

其实这家伙和知了的幼虫爬叉一样,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江苏、山东、安徽一带知名的一道菜肴,号称“地珍”“豆丹”。在老百姓口味越来越刁钻的当下,豆虫的行情也日益看涨。

“我到连云港仔细考察了好几天,越来越觉得可行,这东西长得快,从春季到冬季都有收成。”李增礼既然认准了,下手也不含糊,2017年,他一下子就砸进去了30万元,引进豆虫卵苗。

从这一年春上开始,李增礼一直呆在自己承包的40亩露天田地里。除了打电话请教远在连云港的育苗师傅,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俨然一副大学教授的模样,趴在田埂边、豆叶上,仔细观察幼虫的变化,不时拿出小本本写写画画。他是铁了心,要把豆虫的生长习性摸透,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豆虫养殖的“核心竞争力”。

当年5月1号这天,等种下的大豆长出了嫩叶,李增礼第一次播下虫卵。过了一个星期,就会长得有 1厘米长,跟手指甲盖一样。“豆虫生长期分为5龄,天气越热,长得越快,一个星期就成2龄虫了。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地里‘沙沙’响,豆虫吃豆叶。就像小时候养蚕,蚕宝宝嚼桑叶的动静。”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靠养虫子致富

因为经验不足,第一年下苗其实时间偏晚了,尽管这样,到了6月份,还是有了第一季收成。这时候的成虫个头不大,通体翠绿,肉质饱满鲜嫩,每斤能卖40元左右。到了夏秋,随着产量的增多和其他野生豆虫的出现,价格会跌到25元左右一斤。至初冬,豆虫入地取暖,颜色也变得灰灰的,这个时候,是豆虫最肥美的时候,价格也最高,每斤平均能卖到六七十元。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包了几十亩地,不种豆子养虫子,当时好多人理解不了,说我是不务正业。”李增礼笑着说,因为豆虫作为食材,在河南确实不太普及,他的举动多少有些剑走偏锋的嫌疑。而人工养殖豆虫的第一年,一年到头算下来,自己也确实没挣到钱。

“头一年不赔不赚,但我基本上把门道摸透了。”李增礼说,诸如怎样对付蜘蛛、瓢虫等天敌,怎样增加产卵量,怎样根据市场行情和地域需求精准培育等等。

2018年,李增礼心里有了底,便一下子承包了70亩地种豆子。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这年因为是李增礼自己育的苗,生产成本极大节约,“天气热的时候捡,入冬以后挖,到年底一算账,净挣了40万。”

也是在2018、2019这两年,李增礼的豆虫养殖逐步凸显出规模化,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代收、销售一条龙的基地模式。

此后,李增礼先是在郸城县买了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又把家里的老宅翻建一新。为了工作方便,他还买了一辆大通商务车,之后又提了一辆宝马车,成为村子里的知名“能人”。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自己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有奔头”

“李增礼可真行,下田种地不用耕。一年四季有收成,人家收豆他收虫。”剑走偏锋的李增礼一时间声名鹊起,四邻八乡的乡亲都纷纷来取经。丁村乡和当地的领导干部也觉得大有作为,也将他的豆虫产业作为扶贫富民的抓手,不断鼓励李增礼做大做强。

“这笔帐其实很好算,一讲都清楚。”李增礼给乡亲们算细账:一亩地种豆子,年产200多斤,能卖个七八百元。如果养豆虫,一亩地一年能收170斤左右,能卖6000多元。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周边农户纷纷加盟,李增礼的豆丹养殖基地愈发壮大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开始走向深加工。他们生产的豆丹汤汁罐头,开罐即食。生产的去皮生鲜豆丹肉,远销山东、江苏多地。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在豆虫养殖和深加工的基础上,李增礼运用自己掌握的虫卵孵化及养殖技术,以“公司+农户”的模式,采取发放虫卵、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等订单措施,辐射带动郸城周边乡镇、沈丘、淮阳、许昌等地农民养殖豆虫,共计4000亩,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有奔头。”目前,李增礼的70多亩养殖基地和40多个育卵棚,已成为“打造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带动一方经济”新型特色农业示范点。“我们准备再投放一亿粒虫卵,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眼下入冬时节,正是豆丹老幼虫入土休眠的季节,小铲子随手一挖,几条圆滚滚的大豆虫就冒出了头。“这儿的活儿不累,每天干完就结工钱。”与李增礼同村的邢春丽说,她在基地挖豆虫,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我跟着养了10来亩,”沈丘县赵德营镇的李威威,是接受李增礼技术指导的农户,他从基地拿卵,同时享受李增礼的技术跟进服务,养成后再将虫子交回基地,“今年的净利润我算了,起码有3万块钱。”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准备在家乡推广豆丹

“豆丹真的挺好吃的,周边山东、安徽、苏北地区好多地方都流行,特别是苏北灌云地区,豆丹入菜是当地的一大传统特色美食,有着悠久历史。”李增礼告诉大象新闻记者,将豆虫美其名曰“豆丹”,就是灌云地区叫响的。而豆丹作为食材,也有很多益处。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按照李增礼的介绍,豆丹带皮的可以像羊肉串一样烧烤、油炸,喷香。去皮的豆丹肉可以作为食材主料做汤、做菜。

挖虫子“挖”出宝马车,初中文化的他把小豆虫做成大产业

他还向记者推荐了豆丹的传统做法,先把豆丹放到水里浸泡,用擀面杖,把豆丹从头到尾擀出内脏,放到水中清洗,去掉粪便即可。擀出来的豆丹肉青中带白,中间会有一块淡黄色的油,宛如碧玉。一般情况下,两斤豆丹,能加工出一斤豆丹肉。然后把豆丹肉放进开水锅里戳一下,要把握好火候,让豆丹肉凝成完整的长条。

凝成条状的豆丹肉非常鲜嫩,便可以配上辣椒、蘑菇、丝瓜、大白菜等其他食材翻炒了,烧熟的豆丹佳肴色泽鲜亮,香气扑鼻,令食客无法抗拒。

“说来也奇怪,山东、江苏、安徽好多地方都吃,就是咱河南老乡不吃。”李增礼说,豆虫虽然是豆子的害虫,但在生长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等“高科技”非常排斥,本身也是标准的无公害绿色食材,“希望咱河南老乡,也能尝试尝试。”他说如果在河南普及开了,自己的销售,也可以少跑点远路。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