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胸鹑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 兰胸鹑

兰胸鹑知识普及,兰胸鹑适合人工饲养吗?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2-04-04|点击次数:

兰胸鹑又名蓝胸鹑,学名蓝胸鹌鹑,拉丁文学名是Synoicus chinensis,别名是亚洲蓝鹌鹑、桂花雀、小鹌鹑,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鸡形目、雉科的一种动物,英文名称是Blue-breasted Quail,同义学名是Coturnix chinensis,命名人为Linnaeus,命名时间是1766年。

兰胸鹑知识普及,兰胸鹑适合人工饲养吗?

它头顶以至后颈上部暗棕褐色,羽基黑褐色;头顶中央具浅黄色纵纹;额、眼先、眼纹及颈侧均蓝灰色;眼先下有一白纹,后伸至眼;颊纹黑色;在此纹下的颊部白色;后颈下部、肩和背等均暗棕褐色,杂以黑色虫蠹斑及较粗的横斑,背羽常具浅黄近白的羽干纹;尾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亦栗褐,杂以黑褐色细斑;大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端并缀有赤栗色;初级覆羽以及外侧所有飞羽均黄褐色,无斑;尾赤栗色。颏和喉黑色,由其后侧角向上伸出一条黑纹连到耳羽;前颈白色,后围以黑色窄缘;胸部蓝灰色,在中央有赤栗色混入;两胁蓝灰色,稍杂以赤栗色;腹部以至尾下覆羽均为赤栗色;腋羽中等长,略显银灰白色,羽端红色。

兰胸鹑知识普及,兰胸鹑适合人工饲养吗?

蓝胸鹑羽色与鹌鹑近似。头顶黑褐色,但范围窄,羽缘黄褐;头顶中央贯以浅黄色纵纹。上背暗棕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羽端具黑斑;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均黑褐色,杂以浅棕褐色横斑,并具宽阔的浅黄色羽干纹。翅上内侧覆羽大都棕褐,杂以黑色横斑,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无斑,最外侧初级飞羽狭缘以白色。头和颈的内侧黄褐;颏及喉的上部白色,杂以黄褐色,喉的下部浅黄褐色;胸部和两胁黄褐色,具黑褐色细横斑,这与鹌鹑具黑褐色纵纹的情况显然有别。腹淡黄色;围肛羽白色微黄,羽基暗灰褐色;尾下覆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横斑。

该物种栖息于平原以及低山地带,河边的草地和沼泽的高芦苇内地的河沟水域边缘的草丛中,亦常见于竹林和稀疏的矮树丛中。罕见于中国南部及东部低海拔的草地、灌木丛及稻田。

该物种为留鸟或夏候鸟。晨昏时出没于空旷地觅食谷粒、草籽等、蜘蛛,嗜食白蚁。叫声为悦耳的的双哨音ti-yu, ti-yu声。

该物种产地在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中国自西向东见于云南的新平、富宁、绿春、元阳、金平,贵州的平塘,广西的北海、合浦、贵港、百色,广东的广州,海南,福建的邵武、武夷山和台湾的山地,此外在山东威海也有报道。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3.1——无危。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蓝胸鹑体态娇小,羽毛华丽,极具观赏价值,人工饲养性情温驯,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的宠物鸟。它的肉味鲜美,肉质细白,口感细腻纯香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齐全,尤其是牛磺酸的含量很高,是其他的家禽和野禽所无法比拟的。牛磺酸具有养颜护肝、强肾益髓、延年长寿的功效。由于它适应性强、生长快,给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蓝胸鹑适合人工合成饲料喂养,种用禽饲养150天产卵,年产卵250枚,不受季节限制。卵受精率高,靠人工孵化。肉用禽饲养45天可上市。因体小易管理,适用进行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的工厂饲养,具有饲养量大、周期短、占地少、见效快的优点,又以市场销售快利润高而刺激和带动了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在欧洲、东南亚,以及中国广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大规模工厂化商品生产循环发展的养殖趋势。因为蓝胸鹑体形纤小,饲料的颗粒也要足够小,蔬菜等青绿饲料要切得很碎。笼舍的地面要保持干燥,四周的网眼要小于1.9厘米,可以有效地防止逃逸,也防止麻雀等飞进笼内采食。育雏温度1日龄时为35℃,2周龄时下降为29℃,4-5周龄后再降至常温。


标签: 兰胸鹑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