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冷凉地区春玉米上的主要病害,目前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区域向北加速推进,尤其要注意防治该病。

1. 苗期症状识别

植株染病后,一般到穗期才显出症状,主要是雌、雄穗受害,也有些病株在幼苗期即表现出症状。苗期典型症状表现:从第四至第五片叶开始出现1~4条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6~7片叶时可见全株明显矮小,只有健株的1/3~2/5,节间短缩,下粗上细,茎基部膨大,叶片变厚、变硬、簇生,上挺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色暗绿,有的病株分蘖多。但苗期的丝黑穗病株有时又与粗缩病等病毒病以及某种生理病害的症状相似,所以苗期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丝黑穗病的参考。

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病部的黑粉)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里的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次是粪肥,种子最少,但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很强,一般能在土壤中存活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经过牲畜体内消化后,在粪便里仍能保持很强的活力。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与种子同时发芽,从胚芽鞘、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侵入并蔓延至玉米苗的生长点,随玉米植株一起向上生长扩散。病菌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至5叶期甚至更长时期都可侵染,但最适侵染的时期是种子萌发至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最易侵染,4叶以后侵染力显著下降。该病只有苗期的初侵染,田间植株间并不互相传染。玉米丝黑穗病菌和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互相侵染,但侵染率极低。

我国各地收集的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在玉米上仅有1个生理小种。该病每年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里的病菌数量、品种抗病性、种子质量、整地播种质量以及玉米5叶期以前土壤的温湿度条件。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品种抗病性的强弱不仅影响当年发病的轻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病菌的逐年累积速度。玉米重茬种植年头越多,土壤里积累的病菌量就越多,所以发病就越重。如之前种过抗病性弱的玉米品种,则地里病菌量就多。春玉米播种过早,由于地温低,拉长了玉米发芽出苗时间和幼苗期,致使病菌侵染机会增多,所以播种越早,相对发病越重。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当土壤温度在21~28℃,相对湿度在15%~25%时,最适于病菌侵染。病原菌与幼苗的生长适温一致,春季干旱或低温延迟了玉米种子出苗时间,从种子萌发到出苗时间越长,幼苗感病就越多。此外,阴冷的地块和墒情差的地块发病较重,春旱年份常为病害的流行年。

3. 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重在预防,植株一旦染病,喷施药剂防治基本没有效果。生产上通常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购买抗病、优质的良种是根本的防治措施。

二是用含戊唑醇、三唑酮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

三是鉴于连作是导致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外在条件,对于重病地块应实行轮作。

四是收获的种子要精心储放,人工精选,播前晒种,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免疫力,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出齐苗。

五是狠抓整地和播种质量,适期播种,足墒下种。

六是苗期拔除病弱苗,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再分别铲除1次病弱株,玉米抽雄后症状显现,这时趁病部大量黑粉尚未形成或病部白膜未破裂,把染病的雌、雄果穗摘下运出田外深埋或焚烧,然后再把病株割倒,以利田间通风透光。

(作者联系地址:吉林省扶余县肖家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131217)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