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几种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几种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病虫害逐年高发的态势,使农技人员和玉米种植户甚为头疼。而贾汪区由于建设风景区,实施玉米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大量的玉米秸秆被置于田头或耙入田内,这意味着大量的病菌和玉米越冬残虫积留在田内,成为病害流行和虫害大发生的一大隐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翌年玉米病虫害将会更加严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玉米纹枯病

1、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烂秆瘟”)是近年来发生危害日益严重的一种新病害。其寄主甚广,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水稻、小麦、大麦、高粱、棉花、大豆等多种作物。该病主要危害叶鞘,也可侵染叶片、苞叶和果穗,玉米拔节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开始从茎基部的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并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光出现水渍状灰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转为白色至淡?黄色,发病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状斑?块。当湿度较大时,病斑上常长出许多白霉(菌丝和担孢子);当温度较高或植株已老健不适合病菌扩大危害时,即产生菌核,多藏于叶鞘内。菌核初为白色,老熟时呈褐色。叶鞘受害后,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果穗受害后,可使苞叶干枯,果穗腐烂。纹枯病菌,属担子菌类,丝核菌属。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的菌核和菌丝越冬,次年产生菌丝和担孢子,成为初次侵染原。菌丝、担孢子和孢子,借风力和气流传播,也可通过与病部接触而造成再次侵染、扩大危害。发病轻重,主要受菌源量、菌源致病力和田间温湿度的制约。菌源量大、致病力强,田间温度高、湿度大,发病较重,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小于75%时,不利于菌丝生长,致病力弱,发病较轻。不同玉米品种,感染纹枯病的程度虽有一定差异,但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对此,尚待深入研究。

2.、防治方法 :

①清除病株残体,深翻整地,减少初次侵染菌源。②发病初期,及时剥去感病叶鞘和病叶,切断蔓延“桥梁”,防止扩大危害。③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④化学防治,可于发病初期,用5%的井岗霉素1000~1500倍液,或25%的菌核净1000倍液,或50%的托布津、多菌灵、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于发病部位,可获较好效果。喷药前先剥去感病叶鞘和病叶,效果更佳。

二、玉米大斑病

1、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主要发生在比较冷凉的深丘区和山区,可危害所有玉米类型。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植株感病后,常使叶片干枯,重者全株枯死,产量失收,轻者生长不良,造成减产。株高70~100厘米时,先由基部叶片发病,渐及上部,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斑中央淡褐色,边缘暗褐色。病斑宽可达1~2厘米,长15~20厘米。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病斑增多,连成大片,整株枯死。大斑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长蠕孢属,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侵染发病的主要来源。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菌丝体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常借风力、气流和昆虫等传播而造成危害。其发病轻重,与品种抗病力、生育期中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品种抗病力弱,生长期中雾露天气和雨日多,田间湿度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以及土壤肥力差,施肥不足等,均会造成严重发病。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从根本上消除危害。②清除病株残体,实行合理轮作,减少初次侵染源。③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增强抗病能力。④化学防治。掌握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或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或用50%的可湿性敌菌灵感500倍液,喷雾2~3次,可收到一定防治效果。

三、玉米小斑病

1、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小斑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长蠕孢属。现已知有两个生理小种。"O"小种分布最广,主要侵害叶片;"T"小种,对具有T型细胞质的玉米有专一的侵?害能力,可以侵入花丝、籽粒、穗轴等,使果穗变成灰黑色,造成严重减产。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力和雨水的飞溅传播,在田间形成再次侵染。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杜绝感染。②清除病株残体,减少初期侵染病源。③合理密植,实行间作套种,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发病。④适期早播,错开危害关键期,减少损失。⑤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意排水,加强管理,增强抗病力。⑥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50%的敌菌灵500倍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有一定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当地主打品种郑单958。试验地点选择分布在不同生产小组的5块田地及其相邻田地,共10块田地,每块地面积为1 333 m2。5块地土壤条件相同,均为金黄土,无灌溉条件。抗病害药剂选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播种时提高穴施种肥用量至300 kg/hm2,大喇叭口期减少尿素施用量至450 kg/hm2,并在大喇叭口期施用30%三环·多菌灵1 500 g/hm2喷雾(A);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 kg/hm2,并于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 kg/hm2,不施用抗病害药剂(CK)。5次重复,选择分布在不同小组的5块田地进行试验,并分别选择相邻的5块田地作为空白对照(CK)。

1.3 试验实施

播种前选用玉米拌种剂双巧拌玉米种,100 mL双巧拌25 kg种子[4],拌种晾干后播种,兼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播种时按设计量施用玉米种肥,采用机械播种,种肥与种子同时播入土中,与种子间隔10 cm以上,为培育壮苗打好基础。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同时按设计量施用杀菌剂。

2013年9月20日对5块试验玉米田和5块对照玉米田就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情况进行统计,并分别对5块试验田和5块对照田的统计结果取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

由于2013年气候异常,7月35 ℃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长达27 d,抑制了褐斑病和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玉米褐斑病和黑穗病仅为零星发生。但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高发,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病害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0.5~4.0)mm×(0.5~2.0)mm,最大可达7.0 mm×3.0 mm,病斑局限于1个叶脉之间,形似一只只小眼睛。稻田附近湿度大的田块,病斑正背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5-6]。病斑积聚连接,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发生面积达666.67 hm2,病害较重的面积达200 hm2,最高影响产量30%以上。但是试验的5个田块病害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均表现良好。小喇叭口期进行观测,处理A玉米苗颜色深绿、叶片舒展,苗体健壮,长势长相较CK明显偏好。处理A玉米的最终熟相较好,叶片深绿,而CK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田块远看如火烧般。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和CK玉米病株率均为100%,处理A玉米的病叶率和病斑叶面积比例较CK分别低55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产量较CK高25.9%。

3、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2013年的异常气候因素抑制了一些高温高湿病害的发生,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展同时受到抑制,病害的表现性状较常年有所不同;另外,常年的同期多雨是否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也难以预测;施药方式上如果采用大喇叭口期结合防治玉米螟和高梁条螟采取长效杀菌剂和长效内吸杀虫剂相结合灌心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试验。2013年的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1 000 hm2,这意味着翌年的病虫害大发生的几率较2013年更多、病虫防治的难度更大,冬前的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小麦秋季粘虫发生量较常年高出多倍,危害情况也重很多。通过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表明试验田地较常规管理田地长势长相好,病害发生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产量也有所提高,为翌年的玉米病虫害防治用药和采取合适田间管理方式提供了依据。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