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晚稻二化螟发生特点、成灾原因与防治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晚稻二化螟发生特点、成灾原因与防治技术

进入21世纪,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已成为我镇晚稻后期主要螟害之一,本文阐述了二化螟发生特点,从栽培密度、品种、气候因素及农药使用诸多方面分析了导致晚稻二化螟为害成灾的原因。二化螟是近几年来我镇晚稻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这种虫害每年可以发生四代。在上个世纪这种虫害只能危害早到前期,但是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的品种也在不断的更新。种植晚稻时二化螟的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第四代二化螟具有的特点是为害面较广、为害程度较重。发生的面积占晚稻的总面积的(3150—3500亩)45%—50%,正常的年份一般因为虫害的损失是2—5%左右,在虫害大发生的年份损失可以达到15—20%以上,虫害还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造成5%以上的减产。我镇地处仙游县木兰溪南岸,地理复杂,种植布局不一。现阶段,二化螟已经成为本地区晚稻的重要害虫之一。而且二化螟虫害的发生程度正在逐年的加重,发生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本地区的晚稻种植中二化螟的为害已经成为种植中的重要难题,需要及时的进行解决。一、发生特点二化螟的危害从2008年开始迫害植株的速度不断提升,出现枯梢、枯心的速度在不断的提高。田间年均枯心率为0.03—0.05%,2009年受害严重的枯心率达0.088%。为害面积从2005年580亩、2009年1500亩、2013年3500亩。这种虫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病害的时间非常的长,虫害发生的范围广、量大,危害的程度正在逐年的增加。1. 发生期长,没有的明显的高峰,害虫出现的世代交替的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正在日趋复杂。致使二化螟表现的情况是虫源广,发育的情况不相同[www.613935.com],而且具有非常长的发蛾期,世代重叠。从我镇稻田定点观察调查,每代发蛾期长,蛾期超过三化螟,近几年田间调查发现,从2008—2013年连续田间调查结果,二化螟的数量正在逐年的增加,现阶段田间不但存在二化螟的成虫而且存在卵、幼虫,危害的程度也不断增加,实施防治的难度不断增大。2. 发生面广、为害加重。20世纪90年代二化螟的危害主要是一代,危害水稻的早稻,对晚稻的危害是十分少的。在本地区主要危害的是山区的中稻。但是2002年以后晚稻发生灾害的面积就逐年增加,到2005年时发生病害的面积已经占晚稻种植面积的50%,螟害率不亚于三化螟,2006、2007年晚稻都出现因二化螟为害造成不同程度损失,特别是2009年为害损失超过5成以上。3. 品种间差异大。根据田间的调查显示,根据种植的品种不同螟害率存在很大的差异。金优明100、特优70、汕优组合等大穗型优质杂优组合发生螟害率较高,稻茬出现残虫量非常大。螟害率0.03—0.088%,虫残留量每亩为23—187头。常规晚稻螟害率低,稻茬残虫量少,螟害率为0—0.018%,虫残留量为0—27头。二、原因分析1. 种植作物改变,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甘蔗的种植面积在我镇不断的增大,基本上保持在5000,亩左右。几年来农业结构逐渐调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只有零星果蔗,改种粮食,水稻作物面积增加,二化螟逐渐迁移到水稻田繁殖为害,特别四代二化螟均集中在晚稻田为害。2. 品种的抗虫性、品种布局复杂,有利二化螟为害杂交稻的推广种植,特别是大穗型优质组合,有利于为害,由于种子市场放开后,晚季种植为杂优组合多而杂。据2010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杂交稻常规稻白穗率分别为0.88—3.778%、0—0.579%。残虫量每亩分别为176—2412头、0—125头。由此可见在相同的防治条件下,杂交稻的螟害率高,尤其二化螟在水稻幼苗期产卵有极强的趋嫩性,在大田里均出现枯鞘重倒致后期白穗率高的现象。总之,随着农业结构不断改变,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了产生不断变化,要取得彻底防治的效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