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小麦主导品种介绍第一集[致富早班车]【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小麦主导品种介绍第一集[致富早班车]

关注农民四季生产;传授农民致富本领。这里是每天早上4点30分到4点55分与您相约而至的致富早班车。今天为您带来的主要内容是:小麦主导品种介绍第一集

主持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当前我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小麦占到了 43%左右。小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的沙土和粘土均可种植;小麦可与多种作物实行间、套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小麦在耕作、播种、收获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生产;小麦籽粒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面粉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每年农业部都会选择一批优良的小麦品种推荐给广大农民朋友,那么我们栏目组也是特别制作系列节目,向大家详细介绍这些品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片花)

济麦22

2006年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多穗型品种,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抗冻性一般。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9天,比鲁麦14晚熟2天,比石4185晚熟1天左右;株高71.6厘米,株型紧凑,抽穗后茎叶蜡质明显,较抗倒伏,熟相较好;亩最高分蘖100.7万,亩有效穗41.6万穗,分蘖成穗率41.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3.6克,容重785.2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中感至感秆锈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13.2%、湿面筋(14%湿基)35.2%、沉淀值(14%湿基)30.7毫升、出粉率68%、面粉白度73.3、吸水率60.3%、形成时间4.0分钟、稳定时间3.3分钟。国家黄淮北片区试混合样2005/2006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9/773克/升,蛋白质含量13.68%/14.86%,湿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31.8毫升,吸水率63.2%/61.1%,形成时间3.2分钟,稳定时间2.7/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6/238E.U,拉伸面积45/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在2003~2005年山东省小麦品种中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37.04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0.85%;2005~2006年中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24千克,比对照济麦19增产4.05%。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北片区域试验,2004~2005年度黄淮北片B组区试,平均亩产517.06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03%;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5.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3.58%;2005~2006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9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2.05%。

栽培要点:施足底肥,精细耕作。适宜播期10月1~15日。适宜播量每亩基本苗12万左右。适时浇冬水。春季第一水宜在拔节期,同时追施尿素15千克或碳酸氢铵30千克。浇好灌浆水。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及江苏省淮北麦区高水肥地块种植。

百农AK58

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短上冲,分蘖力强。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宽大、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质,黑胚率中等。亩穗数45万左右,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2~45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后期叶功能好,成熟期耐湿害和高温危害,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1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8%、14.06%,湿面筋含量30.7%、30.4%,沉降值29.9毫升、33.7毫升,吸水率60.8%、60.5%,面团形成时间3.3分钟、3.7分钟,稳定时间4.0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2E.U.、176E.U.,拉伸面积40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2.7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7.7%(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6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1%。

栽培要点:(1)精细整地,科学施肥。全生育期施尿素34千克、普钙62千克、氯化钾30千克;磷钾肥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基追比为2∶1。(2)适期早播。黄淮冬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适宜播量为每亩18万基本苗,折合种子每亩9~10千克。(3)浇越冬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土壤封冻前浇越冬水。(4)返青拔节期结合施肥(每亩施尿素10~15千克或二铵10~12千克)进行一次透灌。(5)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和麦田杂草。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西农979

2005年分别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国家区试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定结果:容重76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3.2%,沉降值57毫升,吸水率62.1%,面团稳定时间35.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11E.U.,拉伸面积12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千克,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千克,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不显著)。陕西省2003~2004、2004~2005两年度试验20点次,14点增产,6点减产,区试平均亩产433.4千克,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0.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7千克,较对照小偃22增产3.4%。

栽培要点:选用肥水地种植,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拔节期追施适量氮肥。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郑麦366

2005年国家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为半冬性中早熟强筋品种。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矮秆抗倒伏(株高7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株行间透光性较好。一般亩成穗40万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长芒、白壳、园粒、角质,黑胚率低,容重高,外观商品性好。成熟较早,落黄较好。对条锈病及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综合抗病性较优。国家区试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其品质突出,综合品质评价该品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强筋麦标准。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04/2005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795/794克/升、蛋白质(干基)15.09/15.29%、湿面筋32/33.2%、沉降值42.4/47.4mL、吸水率63.1/63.1%、形成时间6.4/9.2min、稳定时间7.1/13.9min、最大抗延阻力462/470E.U.、拉伸面积110/104cm2、面包体积850cm3、面包评分93分。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冬水组区试中,平均亩产544.9千克,比高产对照种豫麦49号增产0.68%,比优质强筋对照种藁城8901增产7.22%,区试最高亩产667.5千克;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9千克,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3%,比优质强筋对照品种增产6.5%;2004~2005年度生产试验,14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亩产460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3%。

栽培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纹枯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适宜范围: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

周麦22

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长卷、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迟[https://www.613935.com/],两极分化快,抽穗迟。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色深;株行间透光较好,长相清秀;根系活力强,灌浆较快。穗近长方型,穗子较大,均匀,结实性较好,穗粒数36粒左右。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千粒重47克上下,容重中等,黑胚率中等。成穗率中等,亩成穗38万左右,产量三要素较协调,丰产性较好。综合抗性较好,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叶枯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秆锈病。2006、2007年度国家区试抽混合样化验两年平均为:容重788克/升、蛋白质(干基)14.64%、湿面筋33.3%、吸水率61.5%、稳定时间2.9min、最大抗延阻力174E.U.、拉伸面积42cm2。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南片冬水A组区试,19点汇总平均亩产543.32千克,较对照豫麦49号增产4.92%,较对照新麦18增产4.4%,均达极显著水平。2006~2007年度继续参加黄淮南片冬水A组区试,17点汇总平均亩产549.2千克,较对照新麦18增产5.7%,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南片冬水A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平均亩产546.8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0%,居第1位,最高亩产746.83千克。2009年在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经安徽省小麦专家组实产验收3.15亩,平均亩产718.2千克。

栽培要点:(1)播期播量:适播期为10月10~28日,亩播量为7~10千克。(2)平衡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氮肥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5:5。(3)灌水:做到足墒播种和孕穗、灌浆期的需水保证。(4)病虫害防治:早春主要防治纹枯病,抽穗、扬花期注意防治穗蚜和赤霉病。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及山东省菏泽地区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烟农19

2001、2004、2005和2006年分别通过山东、江苏、山西、河南省和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01号、苏审麦200102、晋审麦2004003、豫审证字2005106号、京审麦20060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叶片上冲;分蘖成穗率高,穗长方型,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容重762克/升。粗蛋白含量15.1%,湿面筋含量33.5%,沉淀值40.2毫升,吸水率57.2%,面团稳定时间13.5分钟。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

产量表现:1997~1999年参加山东省高肥区试,30点次平均亩产483.6千克,与对照相当,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4千克,比对照增产1.3%。1999~200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78.9~520.4千克,比对照增产9.5%~13.7%。2002-2004年参加山西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72.4~408.7千克,比对照增产3.8%~11.0%。

栽培要点:肥水条件好的地块播量不宜过大,适期播种基本苗7~8万即可;节水栽培时基本苗12~15万为宜。施足底肥,保证苗齐、苗匀、苗壮,浇好越冬水;春季划锄保墒,春季第一水可推迟到拔节后期或挑旗期,挑旗前如果缺肥,可利用雨时只追肥不浇水;每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五氧化二磷11千克,氧化钾5~8千克;氮肥底肥与追肥比例为1∶1,拔节期和开花期追肥比例为4∶1。

适宜范围:适宜山东省亩产400~500公斤地块、安徽和江苏两省淮北麦区、山西南部、北京郊区中水肥地种植。

邯6172

1998~2003年分别通过河北、山西、山东3省和国家黄淮南、北两片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叶片窄长,株高81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抗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层整齐;平均亩穗数40万,穗粒数31粒,千粒重39克;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抗寒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慢条锈病,中抗纹枯病、高感白粉、叶锈、赤霉病;容重796克/升。粗蛋白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2.1%,沉淀值28.2毫升,吸水率64.3%,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7E.U,拉伸面积2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1998-2003年先后6年参加河北、山西、山东3省和国家区试黄淮南、淮北片水地试验,平均亩产为439.3~537.7千克,比对照增产4.3%~10.6%。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播种前浇足底墒水,精细整地并施足底肥,种子精选和包衣精量播种;保证拔节起身肥水并适量追肥,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后期注意防治叶锈、白粉、赤霉病和蚜虫,可适量喷施叶面肥以提高粒重。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和山东中上等水肥地,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关中地区的高中水肥麦田早茬种植。

皖麦52

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较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2天,与皖麦19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细长,上冲,叶色正绿,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穗层厚,株高8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抗倒伏优于对照皖麦19。旗叶宽短、上冲,后期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穗纺锤型,穗多穗匀,穗头偏小,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好,饱满度较好,容重较高,黑胚率中等,商品性较好。成穗率较高,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平均亩成穗40~42万,每穗结实36粒上下,千粒重41克左右。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较好,对春季低温敏感。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迟。具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熟相好。

国家区试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感秆锈病,高感赤霉病和纹枯病。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06/2007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796/798克/升、蛋白质(干基)13.41/14.85%、湿面筋31.2/32.3%、沉降值29.3/26.2mL、吸水率66.7/51.2%、稳定时间2.6/2min、最大抗延阻力120/193E.U.、拉伸面积26/43cm2,延伸性145/154mm。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9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29%,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6.8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4.7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6.29%。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1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要点:一般淮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8~24日,每亩基本苗12~16万。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早中茬种植。

烟农21

2002年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多穗型品种。幼苗匍匐,长势强壮,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较晚,两极分化快。株型V字型,株高适中,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茎叶有蜡质,抗旱、抗病性好。穗层整齐,结实性好,方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产量三因素协调,丰产性好。抗寒、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株高75cm左右。穗粒数38~43粒,千粒重40~45克。品质优良,籽粒白色、硬质,容重806g/l,粗蛋白含量14.82%,湿面筋含量31.6%,稳定时间16.1min,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专用小麦标准。该品种对地力的适应性广,水浇地、旱地均可种植。

经抗旱性鉴定单位(洛阳市农科所)鉴定:抗旱指数为0.9032~0.9589,抗旱性与对照种晋麦47相当。抗病性鉴定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连续两年接种鉴定,该品种对秆锈病免疫,中抗至高抗条锈病、白粉病,田间综合抗性好。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山东省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33kg,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6.82%,居试验首位。2002~2003年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2.8kg,比对照晋麦47增产2.6%;2003~2004年度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3.7kg,比对照晋麦47增产8.5%,增产达显著水平,居试验第二位;2003~2004年度黄淮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8kg,比对照晋麦47增产7.5%,居试验第一位。

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应性广,对地力、水肥条件和栽培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适播期10月上旬,中肥水地块基本苗以10万/亩为宜,旱地、旱肥地基本苗以12~15万/亩为宜。做好“一喷三防”,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或其他能延长小麦功能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预防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混配,叶面喷施,一次喷施可以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目的。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东、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北东南部,甘肃天水地区旱地种植。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