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马铃薯贮藏特性及贮藏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马铃薯贮藏特性及贮藏技术

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产量8000万吨以上。均为世界第一。加工、鲜销、种薯贮藏超过4000万吨。除种薯外,80%以上的马铃薯贮藏在农户和合作组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讨论马铃薯的贮藏特性、影响因素和贮藏技术。

马铃薯收获后仍然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它的块茎既是贮藏器官,又是繁殖器官,仍存在旺盛的生理生化活动。如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休眠生理,薯块营养成分在变化,光照对薯块也有影响,薯块自身可以愈伤,可以受冷害和冻害。

1 马铃薯的贮藏特性和影响因素

1.1 呼吸作用

收获后,呼吸作用是采后生理的主要过程。呼吸作用消耗积累的营养物质,应尽量控制呼吸。呼吸强度高,说明呼吸旺盛,消耗的呼吸底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多而快,贮藏寿命就会缩短。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对贮藏不利,O2含量小于5%即出现。

影响呼吸作用主要因素:品种和栽培因素、成熟度、环境温度和湿度、机械损伤等。

1.2 蒸腾作用

马铃薯收获后,体内水分向外“蒸发”,称之为蒸腾。收获后适当散失水分,即晾干表皮,有利于贮藏。但失水过多,导致块茎失重和失鲜,也影响商品外观和质量。

影响因素分为:

内部因素:表面积比、表面保护结构、细胞持水力、新陈代谢,呼吸强度高、代谢旺盛的组织失水较快。

环境因素:空气湿度、温度、流动、气压。薯块中充满水,其蒸汽压一般是接近饱和的,高于周围空气的蒸汽压,水分就蒸腾,其快慢程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1.3 休眠生理

马铃薯在结束生长时,块茎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生理活动变慢,新陈代谢明显降低,呼吸作用变弱,水分蒸腾减少,生命活动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这就是休眠。处于休眠期的块茎,自身养分消耗量减少,对马铃薯贮藏保鲜来说,休眠是一种有利的生理现象。

后熟期(贮藏早期):表皮尚未充分木栓化,薯皮细嫩,含水量高。块茎呼吸旺盛,放热量多,湿度大,易被病菌感染。通风不良,易腐烂和发生黑心现象。

休眠期(贮藏中期):呼吸强度和其它一切生理生化活性下降至最低,一般2~4个月。

萌发期(贮藏后期):休眠终止,呼吸作用转旺盛,同时由于呼吸产生热量的积聚而使贮藏温度升高,薯块迅速发芽。

1.4 薯块营养成分变化

水:72%~75%;淀粉:16%~20%;蛋白质:2%~2.5%;纤维:1%~1.8%;脂肪酸0.15%;维生素:维A、Bl、B2、B3、PP、B6、C、H、K及维生素M等。维生素C含量,每160克鲜薯含14~16毫克维生素C,是胡萝卜的2倍,番茄的4倍,高于柑橘。矿物质:2.2%~7.8%(平均为4.6%)。

龙葵素(茄碱):含氮配糖物,对人畜有害,3mg/kg体重是人的致死量。据报道,马铃薯各部分中龙葵素的含量差别很大,绿叶中含0.25%,芽内含0.5%,花内含0.7%,果实内含1%,成熟的马铃薯含量在10~50mg/kg ,多集中在表皮、芽眼,皮内含0.01%,薯肉最少。龙葵素酸性条件下加热可被破坏。贮存不当,引起发芽或皮肉变绿发青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加,如发芽的薯块可提高到0.08%,增加20倍;长时间光照可使毒素增多,可达0.1%。

1.5 光照和愈伤

光照:能使薯皮发青,龙葵素含量增加,品质降低。食用和加工马铃薯应避光贮藏。种薯适当散射光照,表皮变绿具有抑制病菌侵染的作用,能抑制幼芽而形成短壮芽,有利于提高产量。

愈伤:收获和搬运造成薯块表皮擦伤或裂口,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愈合,减少水分蒸发和病菌入侵,有利贮藏。擦伤、碰撞破裂的伤口可愈合,挤压的伤口不愈合;品种不同愈伤速度不同;幼薯愈伤速度快,愈老越慢;环境条件:不同温度,愈伤时间不同,温度高愈伤时间短;湿度85%~93%为适;高浓度O2和低浓度CO2有利于愈合。

1.6 冷害和冻害

冷害:是冰点以上的不适宜低温对马铃薯造成的伤害。

马铃薯的冷害临界温度为0℃,长期贮藏,马铃薯将会发生冷害。

冷害的症状:表皮凹凸斑,组织发生褐变,进而腐烂。冷害症状一般在低温环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到温暖的地方或到市场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冷害所引起的损失往往更加严重。

冻害:是冰点以下的低温对马铃薯造成的伤害。马铃薯的冰点温度约为零下0.6℃。

冻害的症状:组织发生褐变,软化呈海绵状,有水液从受伤处和芽眼处渗出。横切薯块变成粉红色,然后转变成黑色并腐烂。

马铃薯贮藏六方面调控因素保证马铃薯贮藏品质。六方面因素主要是适宜温度、适宜湿度、良好通风、避免光照、控制病害、抑制发芽。最后达到减少腐烂、抑制发芽、减少失水、防治薯皮变化、防止低温冷害的目的。

2 贮藏技术

2.1 马铃薯的收获

2.1.1 适时收获: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确定收获时间。

冬贮鲜食薯和加工薯:应达到生理成熟期,其特征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薯块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薯块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成熟期如遇涝灾时,应提早收获。

随收随上市、不用长期贮存的鲜食薯:收获期应视市场淡旺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

种薯:应根据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成熟度确定收获期。

2.1.2 注意事项: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杀秧,使薯皮老化;选择晴天收获,雨季前采收,低温10~18℃;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要求,分别收获并分开存放,防止混杂。收获时,可在田间适当晾晒,使薯块表面干燥,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收获、运输中使用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用0.2%~1%过氧乙酸或0.05%ClO2擦拭;可用0.1~0.2g/m3ClO2或6~10g/m3硫磺熏蒸;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2.2 质量要求:不同用途马铃薯质量标准不同。种薯、鲜食薯、加工薯质量标准不同,严格区分。

2.3 贮藏设施准备

2.3.1 贮藏前设施处理技术

通气: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消毒:按库(窖)体积,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1~0.2g/m3的二氧化氯、或6~10g/m3的硫磺熏蒸24小时,熏蒸完毕后通风换气,排尽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并将燃烧余物打扫干净,防止污染。小型窖可用燃烧秸秆或杂草烟薰1次,2天后打开窖门;种薯可用瑞毒霉、多菌灵、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均匀喷洒窖壁四周,并用石灰水喷洒地面。

检查: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必要的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控湿:对于气候比较干燥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使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对于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cm厚的消毒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垫层高10~15cm,防潮湿,利通气。

清杂:贮藏前一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2.3.2 贮藏前薯块处理

加强田间病害防治:田间及时防病、拔除病株、清理病薯,可直接减少贮藏发病率和损失率。

适时采收:保证充分成熟,(www.613935.com)雨季前采收,低温10~18℃。

愈伤、阴凉发汗: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堆放4~7天左右,放热,愈伤,木栓化。

去净泥土:带泥土贮藏,会堵塞块茎间隙,造成通风不良,再加之湿度过大易发生病害和腐烂。

严格选薯: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损伤、腐烂、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发青、发芽、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

2.4 预备贮藏

2.4.1 创伤愈合条件:在温度13~18℃、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下放置1~2周。

2.4.2 预贮方法: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阴棚下、或在露天(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进行预贮。散放薯堆高度不超过0.5m,宽不超过2m,并在堆中设通风管;袋装薯堆不超过6层,垛宽不超过2m,垛与垛之间不小于0.6m,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

2.5 贮藏

2.5.1 贮藏量确定:窖藏薯块占窖总容量不得超过65%。据试验,1m3的马铃薯块茎质量一般为650~750kg。计算方法如下:最大的贮藏量(kg)=库窖总容积×700×0.65。

2.5.2 贮藏方式: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堆放、码垛时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

散装:人力搬运,轻装轻放,以防碰擦伤;由里向外,依此堆放。强制通风恒温库,散堆高度可达3~4m。自然通风窖薯堆高度不超过2m,一般在1.5m左右,温度较高的窖应在1.3m以下。否则会造成空气流通不畅、温度过高、氧气供应不足。

袋装:装入小孔编制网袋,35~45kg/袋,袋装垛藏,高7~9层,宽度是“井”或“兀”字形码垛,垛与垛相距0.8~1m,便于通风、观察,出窖方便。

箱装:有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金属筐等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容积为1.8~3.6m3的木条箱包装时,码放高度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2.5.3 贮藏条件

适宜贮藏温湿度:种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4℃;鲜食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5℃;加工薯贮藏温度一般应控制在6~10℃,也可根据品种本身耐低温、抗褐变等特性确定适宜温度。贮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

二氧化碳浓度:种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应不高于0.5%。

光照:鲜食和加工薯应避光贮藏,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种薯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散射光强度最小为75Lux。

2.5.4 贮藏总体要求

注意薯堆内部温度,及时通风散热,最大限度保持温度恒定,减少温度波动,否则积热致腐;采收后马铃薯贮藏初期马铃薯降温要缓慢,快速降温导致薯块脆性增加,易碰伤;温度控制适宜,低于3℃,导致薯块耐压差,糖分增加,易萌芽。高于12℃,呼吸增加,易发芽,易染病;避光,防止冷害和冻害发生,切勿使窖内温度低于1℃以下;通风流畅,控制适宜CO2浓度2000ppm以下,氧气浓度不能低于5%;保持马铃薯表皮不潮湿。控制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种薯和菜用薯:3~5℃;工业加工用薯短期贮藏:10~13℃;长期贮藏:5~9℃,加工前进行“回暖”。

2.5.5 贮藏过程管理

贮藏初期:10月至11月,马铃薯入窖初期,处在休眠初期,呼吸旺盛,放热多,窖温高,湿度大。每天要进行强制通风半小时以上。

贮藏中期:12月至翌年2月,呼吸强度较低。窖外温度也很低。此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防冻保温,要关闭窖门和通气孔,必要时可在薯堆上盖草帘吸湿、保温、防冻。严防冻害发生。

贮藏末期:3~4月,窖外温度逐渐升高,窖温升高容易造成块茎发芽。此阶段重点是保持窖内低温,最大限度减少窖外温度对窖内温度的影响,避免薯块快速发芽。

2.5.6 标识与出库

标识:每个贮藏堆垛及最小包装单元均应建立贮藏标识。其中:种薯应包括品种、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级别、质量指标、生产商或进口商名称及地址、联系电话、产地、生产年月、净含量、种薯生产许可证号、种薯检疫证号、包装日期;鲜食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保质期;加工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

出库(窖):选择气温较暖、晴朗、无风的天气出库(窖),薯块要与运输温度基本一致,避免薯块温度过低造成薯皮潮湿致病害发生。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控制好温度,避免冷、热造成的损失。

2.6 抑芽防腐技术

马铃薯贮藏使用抑芽剂和防腐剂等化学药剂处理,能够比较好的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时间;有效降低马铃薯贮藏病害发生,减少腐烂。

抑芽剂:青鲜素、萘乙酸甲酯、氯苯胺灵。前两种较贵,用的最多的是氯苯胺灵。

防腐剂:贮藏马铃薯中有近一半是用化学制剂处理的,使用的化学制剂97%是特克多(噻菌灵、苯并咪唑、噻苯咪唑)、四氯硝基苯(TCNB)、克霉灵(50%仲丁胺)、二氧化氯用的最广谱。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