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黑痣病、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资料记载,我国在1922年和1932年分别在台湾和广东陆续发现过此病,当时由于该病对马铃薯为害不严重,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重茬问题较为普遍,在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日趋加重,且发病较为普遍,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年份不同、品种不同,发病程度就不同,如2010年、2012年发病严重,品种以费乌瑞它发病严重,最严重地块全田毁灭,造成绝收,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 黑痣病为害症状识别

马铃薯黑痣病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在马铃薯芽块播种在田里,或因种薯带菌或因土壤中病菌侵染,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致使组织生长点坏死,阻滞了幼苗生长发育,俗称烂芽,出现烂芽则停止生长。有的从芽条下部节上长出一个新芽条,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出现苗不齐、不全、细弱等问题。苗期主要侵染地下茎,在出苗前和出苗后,感染地下茎,使地下茎上出现指印状或环剥的褐色溃疡面,同时使薯苗植株矮小或顶部丛生,严重的产生植株顶部叶片向上卷曲萎蔫并褪绿,还有的由于溃疡面环削伤及导管系统,使地上部枯萎或形成气生薯,在近地表的地上茎表面,往往产生蛛丝状的白霉,溃疡严重时,阻滞了养分向块茎的运输,而在地上茎中积累,使茎变粗而植株矮化或产生许多气生薯。中期茎基部表面产生灰白色菌丝层,易被擦掉,擦后下面组织生长正常。被感染的匍匐茎出现淡褐色病斑,使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轻者虽能结薯,但长不大,重者不能结薯,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或死掉,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受感染植株,根的数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若病斑绕匍匐茎一周,易引起新生小薯的脱落。匍匐茎中后期发病的导致块茎畸形,停止发育,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变黄、变紫,向上翻卷,并产生气生薯。在受感染植株上结的块茎上,表面附着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土疤。这些土疤是菌核休眠体,冲洗不掉,而土疤下边组织完好,称为黑志病,成为翌年种薯带病的菌源;

2 病原菌侵染特点

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丝核菌溃疡病的病原菌侵染所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半知菌类真菌,为兼性寄生菌。该菌有多个株系,寄主范围非常广泛,至少能侵染43科263种植物。初生菌丝体为无色,直径4.98~8.71μ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多縊缩,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老化时变为褐色,与主菌丝体呈直角。有时菌丝体变成一簇,最终发育成为小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褐色或深褐色,大小0.5~5㎜。

该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可随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形式在块茎上或土壤里存活过冬。第二年当马铃薯播种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病菌侵染幼芽,并迅速在细胞内扩散,进入皮层和导管组织,从芽条基部产生的侧枝也可被病菌侵染。在生长季节又可侵染近地表的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该病菌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生长,菌核在8~30℃时皆可萌发,但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低温潮湿的环境利于该病的发生,最适宜该病害发生的土壤温度为

18℃。当外界条件不适宜快速出苗时,如低温和土壤过湿,它会对幼芽产生极大的危害。

3 传播途径

丝核菌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其无性阶段是立枯丝核菌,全世界大量作物和野生植物都是它的寄主,分布广泛。其菌核可以在块茎上、植株残体上或土壤里越冬。翌年春季温、湿度适合时,菌核萌发侵入马铃薯幼芽、幼苗、根、地下茎、匍匐茎、块茎,在新块茎上又形成菌核,土壤中也残留菌核,越冬后又成为翌年的菌源。所以很少轮作或不轮作的土地,丝核菌存活量会加大,再使用被侵染的种薯,就更增加了菌源。适宜丝核菌发病流行的环境条件是较低的温度和较大的土壤湿度。根据资料介绍,土壤温度18℃最适宜其发生发展。同时,由于地温低,薯芽生长慢在土里的时间长,又会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病害的发展会随着温度提高而减轻。结束后土壤湿度大,特别是排水不良,新块茎的黑志(菌核)形成会加重。

4 黑痣病防治对策

4.1 农业措施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注意地块的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www.613935.com)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4.2 生物防治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黑痣病、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用木霉菌和双核丝核菌作为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4.3 化学防治

4.3.1 芽块拌种

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栽种时薯块用

(1)47%苗盛(福美双.戊菌隆)可湿性粉剂,每1000kg芽块,用药粉660~720g,对滑石粉12~5kg,掺均匀后,拌在刚切好的芽块上,要均匀粘着每个芽块形成包衣。

(2)或用2.5%适乐时(咯菌晴)悬浮种衣剂,每1000kg芽块,用悬浮剂1000ml,对水3~4L稀释后,用细雾喷头的喷雾器均匀喷在芽块上,使每个压芽块的每个部位都被药液覆盖,之后用滑石粉拌种,降低芽块湿度,直接播种。

(3)或用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每1000kg芽块用药粉400g,对滑石粉12~15kg,拌在芽块上。

(4)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其细度小于薯块气孔,有内吸性,拌种不仅能防黑痣病,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其他病菌感染,每1000kg芽块,用药粉300~500g,用滑石粉12~15kg,拌在刚切好的芽块上,也可和其他杀菌剂、杀虫剂混用。

(5)或用25%戴挫霉(抑菌唑)乳油,是咪唑类杀菌剂,对丝核菌有特效,每1000kg芽块,用乳油100ml,对水3L稀释后,用细雾喷头的喷雾器均匀喷在芽块上,使每个压芽块的每个部位都被药液覆盖,之后用滑石粉拌种,降低芽块湿度,直接播种。

4.3.2 播种垄沟药剂喷雾

用25%的阿米西达悬浮剂,在种薯播种到垄沟后马上进行沟内喷药,使药物均匀喷到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每667㎡用悬浮剂40~60ml,最好用带喷药装置有双喷头的播种机,开沟、下种、喷药、覆土一次完成,药液经前后两个喷头喷出,不仅芽块整个都蘸上药液,同时对垄沟的土壤也进行了消毒。也可以用25%的凯润或用扑海因沟施。

4.3.3 苗期叶面喷施

苗期用25%的阿米西大进行叶面喷施,每667㎡用悬浮剂32~48L,既能防治病害,又能促进薯秧生长。

4.3.4 种薯田杀秧

前5~7天叶面喷施金纳海和鸽哈,各80ml,不仅可以杀死丝核菌,对其他真菌、细菌、都有作用,减少种薯带病,降低下一年种植的菌源,也有利于储藏。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