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棉铃虫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棉铃虫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棉铃虫是本地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尽管近年来棉花面积呈现缩减趋势,但种植棉花仍是广大棉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抓好棉铃虫的防治工作,对提高棉花产量,保护广大棉农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气象、种植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对棉铃虫的重发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以期为有效遏制棉铃虫的重发态势提供参考。  一、近十年棉铃虫发生概况  棉铃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暴发后,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和外界环境综合影响,棉铃虫发生为害一度较轻。但近年来重发频次明显增加,近五年有3年重发,2010年四代,2013年三代、四代均达大发生水平,2012年四代也在偏重以上发生水平。5年中三、四主害代有4个代次重发。而2004~2008年的5年仅2005年三、四代分别达偏重、中等发生水平,其余4年均为轻至偏轻发生。可见近五年重发频次明显高于前五年(详见表1)。  二、棉铃虫重发的原因探析  1.有利于棉铃虫发生的气候条件出现频次高 气候条件是影响棉铃虫发生的最敏感因子,总结东台市历史上棉铃虫大发生年的气候条件,多出现在高温干旱年,有利的气候条件成为棉铃虫重发的最主要因素。2010年8月7日~22日,雨日仅有3天,雨量65.8 毫米,比常年少99.1 毫米,平均气温29.6℃,比常年高2.8℃。2012年整个8月份,雨日仅有6天,比常年少10.4天;总降雨量仅为31.9 毫米,比常年少134.9 毫米;日平均气温27.8℃,比常年高1℃。2013年7月9日至月底降雨量仅为52.9 毫米,比常年少176.9 毫米,不到常年的1/4;日平均气温30.6℃,比常年高2.8℃;整个8月份,雨日仅有9天,比常年少7.4天;总降雨量仅22.1 毫米,比常年少144.7 毫米;平均气温29.9℃,比常年高3.1℃。上述所列3年中相应时段日平均气温均在30℃左右,在这种气温条件下,棉铃虫的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最大(吴坤君等,1980),繁殖能力最强。  2.玉米等田外寄主面积大、虫量比例高 自2005年大面积种植抗虫棉以来,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从2005年的40万亩左右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51.18万亩,其中春玉米38万亩、夏玉米13.18万亩。从近十年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棉田和玉米田混合总虫量中,2代玉米田总虫量10年平均比例占90%以上,高的年份占95%以上,最低的2010年也达到75%(详见表2)。玉米上的棉铃虫除在春、夏玉米上完成世代以外,大量的会转移到棉田内发生为害,加重了棉田棉铃虫主害代的发生量级。  3.玉米适宜生育期与棉铃虫产卵盛期吻合度下降,导致棉田内棉铃虫落卵量增加 经历了2007~2008年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局部地区为害损失严重的年景后,广大农户对玉米防病控病的认识空前提高,积极主动地进行玉米播期调整。玉米播期调整后,玉米适宜生育期与棉铃虫产卵盛期的吻合度明显下降,导致棉田内棉铃虫落卵量增加。据调查,本地春玉米4月10~15日播种,抽雄吐丝期集中在6月底至7月上旬;夏玉米6月10~15日播种,抽雄吐丝期集中在8月上旬。春、夏玉米抽雄吐丝期与二、三、四代棉铃虫产卵盛期(详见表3)的吻合度降低。  4.棉花面积缩减,棉田单位面积上承担的卵量增加 2004年东台市棉花种植面积为39.8万亩,(www.613935.com)以后棉花面积逐年下降;到2010年下降为20万亩,是2004年的1/2;2013年面积下降为10.04万亩,仅为2004年的1/4。棉花面积的大幅缩减使得棉田内单位面积上落卵量增加。  三、棉铃虫综合治理对策  1.加强虫情监测,准确预测预报 药剂防治在棉铃虫卵孵高峰期至2龄幼虫期以前对其控制作用最为有效。3、4龄后棉铃虫幼虫蛀食蕾铃,此时药剂很难接触靶标,防治效果很差,因此,把握准棉铃虫的发生期是有效防治的关键。对植保部门而言,加强虫情监测,准确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2.引导农户对棉田、玉米田进行秋耕秋种 秋季棉田、玉米田内棉铃虫就近入土化蛹,一般在距地面2.5~6.0厘米处(深的可达9厘米)化蛹越冬(陈德强等,2008)。秋耕不仅能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而且能够破坏棉铃虫的越冬场所。通过秋耕,一是全面松动了土壤,破坏了棉铃虫蛹室,改变了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了翌年开春的羽化率;二是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取食;三是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窒息死亡。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户对棉田、玉米田进行秋耕,避免免耕或浅旋耕,如此可以有效降低一代棉铃虫的发生基数。  3.强化玉米等棉田外寄主上棉铃虫的防治 防治好棉田外寄主上的棉铃虫,可以大大降低棉铃虫的发生基数,减少迁入棉田内的发生量。  ①小麦“一喷三防”中加用对棉铃虫防效好的药剂。小麦是本地一代棉铃虫的重要寄主,东台市常年种植小麦70万亩,对小麦上的棉铃虫进行防治,可以降低一代棉铃虫的残虫基数,减少后面代次棉铃虫的发生量。近两年小麦“一喷三防”使得东台市小麦病虫防治的覆盖率大幅上升,对一代灰飞虱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今后,在小麦防治穗期病虫时,加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等对棉铃虫防效好的药剂,尽可能地降低棉铃虫一代残虫基数。  ②重视对玉米上棉铃虫的防治。尽管玉米适宜生育期与棉铃虫的产卵盛期吻合度下降,但由于棉铃虫产卵期长,仍有相当一部分棉铃虫在玉米田发生繁殖,而且对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减轻对玉米的为害和压低棉铃虫基数的角度考虑,应加大对玉米上棉铃虫防治的宣传指导力度,在棉铃虫低龄幼虫期指导农户应用防效好的药剂对准果穗防治一遍,兼治玉米螟。  4.科学使用药剂防治  ①轮换交替使用药剂。为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产生,多种药剂一定要做到轮换交替使用(夏敬源,1993)。近几年,东台市在布置棉铃虫防治时,认真筛选对棉铃虫防治效果好的药剂配方,做到每种药剂在棉铃虫的每个代次最多使用一次,有效遏制了棉铃虫对本地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据南京农业大学近三年对东台地区棉铃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本地棉铃虫对甲维盐处于敏感水平,对辛硫磷处于敏感性下降水平,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也由高抗下降为中抗水平。  ②尽可能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棉铃虫的天敌很多,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对棉铃虫卵和幼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赵敬钊,张宣达,1979)。据本地室外采虫室内饲养观察,一代寄生率最高,三、四代用药高峰期寄生率也在10%左右。因此保护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也是防治棉铃虫的有效途径。生产上建议推广应用棉铃虫多角体病毒制剂、氟铃脲、苦参碱等对棉铃虫防治效果好,对天敌杀伤力小的药剂。  ③人工与药剂防治结合,注重施药方法。据室内饲养观察,棉铃虫卵主要集中在清晨孵化,因此宜选择早上露水干后进行施药,将棉铃虫消灭在孵化后准备转移时。用药时要选准药剂,对足水量,用足药量,做到全程药控。在二、三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对高龄幼虫突击进行人工捕捉。四代发生期认真搞好棉田“四清理”,如此既有利于提高化学防治效果,也能显著降低幼虫成活率。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24200)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