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jpg

一、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白点型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1)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2)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二、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1.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常重。

2..气象条件如分蘖期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日照时数少)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抗病性,从而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干水稻生育,但对病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重。

3.稻田管理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

三、稻瘟病的侵染途径

病菌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四、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不可能找到成熟好,又抗病,品质又好的品种,做好综合防治稻瘟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稻草处理:病害发生较重的稻田在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移除本田进行烧毁,消灭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2.. 选用抗病品种: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应根据各自的气温条件、水质等特性选用抗病品种。

3.栽培措施防治稻瘟病:由于稻瘟病的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所以种子的消毒很重要。在浸泡时用施保克+天然芸薹素浸种,杀死在种子上的真菌。

4.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

(1)掌握药剂使用时期:为了准确及时用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应把好关键的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喷药,药量要足,并选两种以上的药种交叉使用。选晴天或早上露水干后喷药,并把好拔节-孕穗期、破口期、齐穗期的几个关键时期的喷药。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

(2)药剂选择:①米醋防治法,在水稻7-8叶期用酿造米醋+有机类或生物类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7-10天后可用米醋+磷酸二氢钾再进行叶喷。②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磷酸二氢钾+米醋以飞机航化与人工电动喷雾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七天后再防治一遍。为了保证药剂使用效果,应注意下列事宜:①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喷药。②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五、总结

稻瘟病的发生原因一是品种自身的抗病性,二是适宜的空气温、湿度及日照和施氮肥的比例、田间小气候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应当防重于治,将栽培措施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预防和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减少病菌的传播,防止病害的大面积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稻瘟病给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重病害的发生。其次要科学用水,前期浅水勤灌,分蘖末期适时晒田。

(4)药剂防治 在苗期如发现中心病株、分蘖盛期叶瘟病株率达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以及水稻破口前l一2天和齐穗期喷药。

常用药剂及用量是: ①每亩用30%稻瘟灵乳油100一150毫升兑水75升喷雾; ②每亩用50%稻瘟净100克兑水50升喷雾; ③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0克,兑水成800—1200倍液喷雾。其余药齐还有克瘟散、多菌灵等,按说明书使用。

四、防治稻瘟病宜早不宜晚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防治宜早不宜晚。大光明牌“瘟特灵”对水稻具有内吸和表面滞留双重保护作用,对叶瘟、穗颈瘟防效尤为突出。加上其先进的悬浮剂加工技术,药液粘附能力更强,极耐雨水冲刷,药效显著,持效期更长。现将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一)、种子消毒

0.01%天丰素乳油5毫升加70%红日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10公斤,可浸种5公斤,充分搅匀后浸种48小时,捞出进行保湿催芽。

(二)、提高栽培技术

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施用过多氮肥,特别不能过迟使用,过多、过迟会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合理浅灌,分蘖末期排水晒田,孕穗期到抽穗期浅灌,长期水淹或冷水串灌、浸灌,会妨碍稻株根系生长,降低稻株的抗病力。所以要做到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同时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浸灌。

(三)、防治适期

防治苗瘟和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叶瘟发生时期,要及早施药预防和治疗,要在第一次施药后5-7天再施第二次药,但不能迟于齐穗期,以保证防治效果。穗颈瘟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生即已成灾,只能在破口期至抽穗始期(现穗10%前)施药预防,要做到防病不见病。历年常发生和已发生稻瘟病的田块是防治重点。

(四)、施药技术

每亩用“瘟特灵”100-150克常规喷雾。发病严重的隔5-7天连续用药几次,预防时及发病初期,一般连续用药2次即可。

(五)、注意事项

1、预防为主,严格掌握防治时期,穗颈瘟重点抓破口期及齐穗期。

2、避开水稻扬花期施药。

3、要求用药足、水量够,对穗层喷雾均匀周到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