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近几年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一、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在玉米5~6片叶时即可表现症状,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病原: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 M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马德里约柯托病毒(Malde Rio Cuarto Virus,MRCV)和南方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BSDV)[8],是迄今报道的能引起玉米粗缩病的4种病原。这4种病毒都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斐济病毒属(Fijivirus)。MRDV、RBSDV通过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以及寄主杂草中传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病状。通过血清学对比试验和cDNA为探针的杂交试验表明, MRDV、RBSDV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在欧洲、中东地区及北美洲引起玉米粗缩病的病毒为MRDV[10]。MRCV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其线性基因片段S1~S10的序列与RBSDV同源性达到44.8%~84.5%,最初认为MRCV是MRDV的一个株系,现已定为新种[11]。张恒木等(2001)[12]通过对病毒线性基因片段S1~S10的序列同源性分析,确认引起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RBSDV。2003年,王朝辉完成了湖北玉米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功能预测分析,进一步证明引起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RBSDV[13]。RBSDV 基因组由10 条双链RNA(dsRNA)组成,RBSDV 的S1~S10基因片段的2 个末端均为5′-AAGTTTTT T……CAGCTA (G)T(C/A)T(C)GTC-3′的完全保守序列,且靠近末端保守序列都存在1个7~11 bp 的倒转重复序列,但每条基因组片段的重复序列各不相同[14]。陈佳等(2008)[15]分析了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4个山东分离物S10片段首次发现RBSDV 基因组中有重组现象。

二、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以带毒灰飞虱传播病毒为主。灰飞虱若虫或成虫在地边杂草下和田内麦苗下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www.novmv.com/]。春季带毒的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以后由小麦和地边杂草等处再传到玉米上。此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早播玉米发病重于晚播玉米,靠近地头、渠边、路旁杂草多的玉米发病重,靠近菜田等潮湿而杂草多的玉米发病较重,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一定差异。

三、防治方法

1.选抗病、耐病品种。农大108、郑单958、鲁单981、鲁单984等品种发病较轻,病株率在5%以下。

2.农业防治。在小麦、玉米等作物播种前和收获前清除田边、沟边杂草,精耕细作,及时除草,以减少虫源。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适当调整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拔除病株,以减少毒源,严重发病地块及早改种豆科作物或甜、糯玉米等,以增加经济收入。

3.药剂防治。包括苗蚜防治和穗蚜防治。防治麦蚜、灰飞虱,每667平方米(1亩)可用10%吡虫啉10克喷施;在玉米三四叶期,对田间及地块周围喷药防治灰飞虱。药剂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30毫升或10%吡虫啉15克,兑水30~40公斤喷雾;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或48%毒死蜱60~8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喷药力求均匀周到,隔7天再防治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辽宁 杨文忠)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