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熬苗、坐蔸。在水稻的分蘖期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功能受损,致使水稻后期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近几年赤枯病在北林区部分乡镇有不同程度发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是关键。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表现

病害一般在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心叶窄挺,老叶黄化。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随后基部老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病斑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聚合成斑块或条状,叶片由叶尖向基部变褐枯死,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发病和叶片相似,产生赤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老化、发黄,呈赤褐色、软腐状,白根极少,严重的变黑腐烂,植株僵苗不发。

二、发病类型

经过调查,我们当地赤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土壤缺钾型。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钾主要以水溶性的形态存在,在秧苗体内具有高度的移动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秧苗根系对钾的吸收减少,营养比例失调,钾、氮平衡被打破,稻株体内钾含量不足,秧苗基部老叶中的钾转移到新生叶片中再利用,而下部老叶则表现出褐色的锈斑。

2.、植株中毒型。土壤中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根系所引起,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此类型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泥田,长期灌深水缺氧,通透性差和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水稻吸收这些还原性物质中毒,导致水稻难返青,或返青后秧苗直立,几乎无分蘖,叶尖先向下褪绿,叶片中脉周边黄化,并长出红褐色黑斑,甚至腐烂,有类似臭鸡蛋气味。

3、低温诱发型。因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水稻根系发育,导致水稻吸收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下降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天气,大面积同时发病,但程度有轻有重。由于在低温条件下,植株上部嫩叶变成氮黄色,叶片上也出现很多褐色针尖状小点,尤其叶尖为多,下部老叶开始呈黄绿色或淡褐色,随后出现典型症状。道根绵软、弹性较差、白根少而细。此外,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都会加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三、发病规律

据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低洼冷凉田块发病较重;长期深水灌溉田发病较重,浅水间歇灌溉田发病较轻;透性差田块发病较重,漏水田发病较轻;返青肥施氮量大的发病较重,施氮少的发病轻;施钾、锌肥的发病轻;插秧后气温较高的年份较少发病,在气温较低的年份易发病;河水灌溉发病轻,井水灌溉发病较重。当气温、土温、水温提高后,赤枯病逐渐缓解。

四、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赤枯病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发生类型进行针对性防治。

1、合理耕作。实行秋整地,使土壤形成团粒机构。减少水耙地的整地次数,减少打浆次数,地表层有1—2厘米浆层找平即可,使土壤耕层保持上糊下松状态,保持良好的通气性。

2.、合理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底肥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使用,缺锌地块可适当施用锌肥。

3、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植株抗病性培育小斑点出褐色的锈斑。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浅水插秧,促进分蘖,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和泥温,加速肥料分解,以提高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深水、深插、泥温低,影响秧苗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水层管理,浅水间歇灌溉;干湿交替,适时晒田。

4、采取相应措施

对缺钾田块,应注意补施钾肥。有机酸过多的田块要撒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1.5)中和毒素。低温阴雨期间,及时排掉温度较低的雨水,换灌温度较高的河水。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要立即排水适当晒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泥温,消除毒物,减轻毒害,在追施氮肥的同时,结合配施钾肥随后耕耘,促进稻根发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在发病的田块喷施1%浓度的氯化钾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

水稻赤枯病的主要症状

有下面三种在型:

(1)缺钾型赤枯 在分蘖前始现,分蘖末发病明显,病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下部叶自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似火烧状。根系黄褐色,根短而少。

(2)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病因分析

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O/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

型赤枯 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 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

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防治方法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宜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缺磷土壤,应早施、集中施过磷酸钙每667m2施30kg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

(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均匀施用。

(4)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

(5)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

(6)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多功能高效液肥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