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汝州市种植小麦全蚀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汝州市种植小麦全蚀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介绍了汝州市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情况,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典型的根部土传病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1884年英国最早据报导该病,1931年前后我国浙江省发现,以后在部分省市零星发生。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烟台严重发生,而今已扩展到西北、华北、华东等地19个省市[1]。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我省植检部门将其列为检疫对象,是我省的重要检疫害虫之一。小麦全蚀病常引起麦苗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分蘖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发病轻的地块一般减产5%~20%,发病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河南省1992年首次在的原阳、浚县、扶沟等县被发现,1999~2008,河南多地区,发病趋势不断增加,新乡和开封地区在2006年造成近万亩的小麦绝收,使河南省小麦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汝州市植保站2000年首次在我市的原临汝镇车坊村、南王庄村、连疙瘩村发现小麦全蚀病,据调查属于零星点片发生,面积3000亩。经小麦专家宋玉立鉴定,确认是小麦全蚀病。2004年发展到临汝镇、小屯镇、杨楼乡、温泉镇4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面积4000亩。到2009年,我市共20个乡镇办事处除蟒川乡、大峪乡、寄料镇、陵头乡外其余16个乡镇办事处107个行政村(总行政村453个)发生,面积达148450亩,占小麦播种面积(80.2万亩)的18.51%,严重发生面积10300亩,市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防治。经过多年的药剂拌种或包衣如2.5%适乐时、12.5%全蚀净(硅噻菌胺)、3%敌委丹(苯醚甲环唑)和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等土壤处理和小麦拔节期喷药防治,并做药剂筛选试验和示范防治,全蚀病发生面积控制在150000亩左右,原来的重病田有所减轻,个别轻病田由于重视不够也有所加重,基本抑制了全蚀病的进一步扩展蔓延。一、发生症状小麦全蚀病由小麦顶囊壳菌引起,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潮湿情况下,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形成基腐性的黑脚。剥开病株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质,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2]。二、病原小麦全蚀病菌的学名: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顶囊科属;异名为Ophiobolus graminis Sacc .[1]。病菌生长发育,对土壤和空气有较高的要求,适宜湿度在80%-90%,若湿度低于50%生长速度则变慢,囊壳也不易产生,子囊壳的形成以室内散射光较好,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3]。pH5.5-8.5为病菌最理想适应范围。三、侵染循环1.初侵染 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是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形成的。存活于未腐熟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初侵染源以上述各类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的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即使存在一定的危害,但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作用大。2.病害的传播 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可传播病害,病原菌还可以随着种子的调运和大型收割机械的跨区作业进行远距离传播。所以说,小麦全蚀病是一种通过土壤来传播的病害。四、发生条件1. 耕作措施 ,小麦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严重。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只有合理耕作才能减轻发病,一些不合理的轮作的后果,对小麦的产量和减轻病害的发生没有显著效果。另外,实施少耕或免耕,能降低土壤的通气性,减轻发病。2.营养条件 主要营养元素的缺乏[www.613935.com],对全蚀病的发生很有利。一般认为土壤缺氮导致全蚀病发生,在使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度降低。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因此,为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只能施用磷肥。3.土壤性质及温湿度 砂土较容易发病原因是保肥水能力差。而粘重土壤发生病害较轻。中性或偏酸土壤发病轻于偏碱性土壤。旱地比水浇地发病轻。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使发生冬麦病减小。五、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种子检疫小麦全蚀病菌混杂在小麦种子的病残体中是小麦全蚀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切断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保护无病区,严禁从病区制种调运种子,就必须严格实施产地检疫工作,加强汝州市小麦种子检疫,必要时用强效杀菌烟剂进行粮食仓库熏蒸。2.生物防治 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真菌有:木霉菌、芽枝霉、青霉属等为小麦全蚀病生物防治的细菌,目前,“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实验室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生产中应用较少。3.农业防治3.1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 如花生、烟草、蕃茄、甜菜、蓖麻、绿肥等。3.2平衡施肥应增加有机底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腐熟有机肥每公顷施用10万kg左右。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土壤速效磷达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蚀病发展缓慢;速效磷含量低于0.01%发病重。4.药剂防治目前,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国内的化学药剂没有明显的效果。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的是在2010-2014年,我们用从美国引进的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开发的12.5%小麦全蚀净悬浮剂。使用方法:每667m2用12.5%小麦全蚀净悬浮剂20ml与300-500ml的水均匀搅拌后,并闷种6-12h后,在晾干播种,此方法能达到83%左右的防治效果。在小麦拔节期,用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600k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600-900 mL/hm2对水600kg对小麦茎基部喷雾,间隔7-10d天连喷2次。六、结论在汝州市有15000亩左右发生小麦全蚀病,严重的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到目前为止,在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土壤处理代价高不易被农民接受;二是农民对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不够了解,当小麦大片白穗才到植保部门咨询如何治疗;三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余人员年龄大,文化程度较低,办培训班讲课效果不佳;四是不法商贩坑骗农民,认识全蚀病,对农民形成了误导,延误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今后要加大我市电视广播的宣传力度,多举办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电视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意识,做好小麦全蚀病防治的试验示范工作,尽快把筛选出经济有效的药剂进行大面积防治,尽早扑灭全蚀病的危害。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