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小麦的抗病减灾防控技术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小麦的抗病减灾防控技术措施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食品之一的小麦,供需平衡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据近十年我国小麦生产状况分析,单单依靠施肥等技术措施,很难进一步挖掘小麦的增产潜力。小麦增产的主要途径不外乎两点:一是选育高产综合抗性强的品种,通过小麦品种自身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搞好小麦生长发育期常见的和突发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针对性地制定综合有效的防控技术措施。本文针对鲁西南地区自2000年以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细化论述了鲁西南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以期能增强种植户的减灾抗灾能力,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一、冻害和冷害的防控

1. 表现

2001年3月28日鲁西南遭受0℃以下冻害,造成小麦主茎以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虽然小麦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和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呈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2007年4月3日部分地块遭受0℃以上的低温冷害,此时穗分化正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抽穗后表现为空颖或部分白穗,旗叶叶尖干枯,叶片发黄。受其影响,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2013年部分地块亦遭受冷害的侵袭。冷害、冻害较轻的年份一般减产20%~30%。

2. 防控措施

①选用冬性强的小麦品种。目前适合鲁西南种植的较为抗寒的小麦品种有:济麦22、济麦20、潍麦8、鲁原502等。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应依据常年的种植经验,科学合理地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逆性强的品种,引进的新品种,在不熟悉品种特性的情况下,应先小面积试种2~3年,待品种表现达到理想目标时再大面积种植。

②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寒流来临前1~2天浇水,因水的热容量大于空气,降温比较慢,霜冻发生时,水温常高于附近气温,通过以水调温,调节小麦植株附近的温度,预防或减轻冻、冷害的发生和危害。

③根据近几年的生产经验,在冷害、冻害来临前,叶面喷施300~400倍氨基酸和200~300倍红糖混合液,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甚至规避冷、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④烟熏。即冷害和冻害来临前,在麦田上风向用麦糠等于夜间12点左右点燃。须注意的是,该方法虽然有效,但会引起环境污染。

3. 补救措施

①遭受冷害和冻害后,及时浇水追施速效氮肥。每亩用46%尿素7.5~8.5千克,促中小分蘖成穗,控制亩穗数的减少幅度。

②叶面追肥。冻害、冷害过后,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2%糖尿液(红糖与尿素比例为1∶1),或叶面喷施1500倍芸苔素内酯溶液。

二、旺长和倒伏的防控

1. 表现

旺长与倒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如2006、2008、2013年鲁西南地区冬小麦部分地块出现倒伏现象与冬前旺长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小麦旺长一般有三种类型:①营养生长旺长。11月份植株主茎叶龄7.0以上、单株茎蘖7.0个、苗高大于25厘米、群体总蘖数90万/亩以上,即为营养生长旺长。②生殖型旺长。冬小麦越冬期主茎幼穗分化达到二棱中期以后,即为生殖型旺长。③重叠型旺长。同一块麦田植株形态及群体数达到营养生长旺长标准,同时主茎分化达到生殖型旺长标准即定为重叠型旺长。引起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倒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旺长。暖冬是引起营养生长旺长的主要原因,如2006年11月份有效积温(≥12℃)多出常年135℃,从而引起小麦冬前旺长。

2. 防控措施

①适期适量播种。鲁西南地区开播时间由常年的10月1日前后,推迟到10月5~10日。根据选用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播量,防止亩基本苗过多,造成幼苗行间拥挤,引起营养竞争型旺长。如济麦22亩基本苗一般为18万株,每亩播种量应控制在10千克左右。

②氮肥后移。土壤含氮量较高的地块,基肥可不施或少施氮肥,清明后3~5天根据小麦长势追施氮肥,一般每亩施用量为15~20千克,既防止了小麦冬前旺长,又避免了植株底三节拉长,(www.613935.com)出现后期倒伏现象。

③深中耕。出现植株旺长的地块,结合冬季除草进行1次深中耕断根技术措施,减缓小麦生长速度。

④缓浇水。出现旺长的地块,浇越冬水的时间较正常生长地块应延后5~10天,如墒情许可可以不浇越冬水,并采取反复镇压技术措施。

⑤化控。冬前出现严重旺长时,11月中下旬每亩叶面喷施20%甲·多微乳剂30~40毫升,可减轻因旺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悬根和植株死亡的防控

1. 表现

很多地方多采取旋耕进行秸秆还田,造成耕层浅、土壤不实。小麦播种后虽然能勉强出苗,但是根系均在秸秆内生长,造成小麦根际冻害或因失水出现死亡现象。行间缺苗断垄,群体产量降低。

2. 防控措施

①前茬玉米采用具有秸秆粉碎效果好、抛洒功能强的收割机收获,促使还田秸秆均匀一致;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玉米秸秆粉碎抛洒后,地面喷施EM秸秆腐熟剂,随机深耕,促使秸秆迅速腐熟转化为能被小麦利用的氨基酸或有机质等。

②播后浇水,秸秆还田的地块,无论土壤墒情好与坏,播后均采取大水漫灌,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小麦出苗后采取反复镇压的技术措施,压实土壤,以防悬根引起植株死亡。

四、越冬害虫的防控

1. 表现

2010、2013年鲁西南地区冬季气温比常年高,一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特别是蚜虫)在麦田里越冬为害,引起小麦植株叶片发黄,甚至引发部分麦田病毒病发生蔓延。

2. 蚜虫防治

①推广普及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畦宽一般为3.6米、播幅8厘米,防止麦苗田间拥挤、通透性降低,以免为蚜虫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

②包膜杀虫剂的应用。在小麦播种前,结合防治地下害虫,每亩使用包膜缓释杀虫剂——毒死蜱2~3千克,通过包膜杀虫剂的缓慢释放,实现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目的。

③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暖冬年份在最低气温0℃时采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重点防治小麦根茎部。

五、小麦根部病害的防控

1. 表现

近几年,小麦根部病害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常见的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茎基腐病。主要受秸秆还田和环境因素影响。

①根腐病。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可危害,幼芽和幼苗根部变褐色,幼芽腐烂不能出土。出土幼苗近地面叶片上散生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芽鞘上产生褐色条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变褐色。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

②茎基腐病。从小麦分蘖到黄熟均可发病,鲁西南最早表现症状出现在11月上中旬,发病植株根茎部出现褐色,绕茎一圈后植株死亡。

2. 根部病害防控技术

①采取配方施肥技术。在不具备测土的情况下,根据前茬作物的长势,合理配比肥料。鲁西南地区施肥原则:控氮、稳磷、增钾。在此基础上增施腐熟有机肥或生物菌肥,如2013年我们在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的邹城市石墙镇良种场通过使用以食用菌菌渣为基质的菌肥后,根腐病、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60%以上。

②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对小麦根部病害抗性较强的品种有:济麦22、泰农18等。

③药剂防治。根据根部病害发生时期提前进行药剂防治,用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在根茎部喷雾,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273500)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