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东海县花生虫害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分析【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东海县花生虫害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东海县位于江苏东北部,地处北纬34°23′~34°44′,东经118°23′~119°10′。 地属黄淮海平原东南边缘的平原岗岭区。地势西高东低,在海拔2.3米~125米之间。地处中纬度温暖带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县耕地面积为11.13万公顷,常年花生面积1.33万公顷,其中春花生面积为0.83万公顷,夏花生0.5万公顷。早在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84.07万吨,花生总产7.23万吨,在国家进行的县级粮油生产评比中,东海油料产量列第八位,粮食产量列第十四位。

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是花生获取高产的保障。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气候变迁、防治措施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花生病虫发生程度也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主要阐述花生虫害的近十几年的变迁,意在指导农民及时防治,同时也给同行指导病虫防治提供参考。

1 害虫种类、发生危害程度

1.1 害虫种类

1.1.1 花生害虫根据其为害活动位置又可分为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两大类。

1999年统计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地上害虫主要有蚜虫、叶蝉、叶螨、大造桥虫和小造桥虫、蝗虫;2005年新增甜菜夜蛾、白粉虱;2007年又增加斜纹夜蛾、棉铃虫、银纹夜蛾;2011年新增黏虫。

1.1.2 根据其发生范围和频繁程度,又可分为常发性、区域性和偶发性。

(1)全国常发性病虫:指该病虫发生区域占全国种植区的60%以上,如蚜虫、叶螨、叶蝉、暗黑金龟子、小地老虎;

(2)区域常发性病虫:该病虫在部分区域为常发性病虫害,如斜纹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蝗虫、大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金针虫、黄地老虎、蝼蛄、白粉虱、蝗虫;

(3)区域偶发性病虫:该病虫在部分区域为偶然发生的病虫害,如粘虫。

1.1.3 根据害虫越冬地点的不同,又可分为本地害虫和迁飞性害虫。

花生害虫除黏虫、斜纹夜蛾和小地老虎是迁飞性害虫,其他害虫均为本地害虫。

1.2 近15年主要虫害的发生危害程度

田间由于用药防治,无法定量描述一个虫害系统发生程度,因此依据害虫成虫对光趋性原理,据每天测报灯下诱集成虫数量来推断该害虫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一个害虫的发生危害程度,由全代累计诱蛾量和发蛾高峰量及峰次来判断的。表1中列出了近15年黑光灯下的主要虫害的诱集量。

(1)从表1和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自1999年至2005年,以暗黑金龟子发生为主,且连续几年发生较重2006年至2013年期间,铜绿金龟的发生量较前些年明显呈上升趋势,而暗黑金龟子除2010年重发外,其他几年均呈轻发生,发生量明显下降。大黑金龟子在我地一直表现轻发生。

(2)从图2中也轻松看出,蝼蛄和小地老虎在本地一直有发生,但并非持续重发。小地老虎的发生轻重,不仅取决于当地越冬基数的大小,而且还与其外迁蛾量多少有着密切关系(据小地老虎越冬界划定,本地属于零星越冬区)。

(3)图3描述花生上地上害虫(危害茎叶类)近15年发生情况,其中黏虫则以8、9月份为主,只有这两个月诱测的成虫为害花生,而4月至7月份诱集的黏虫为害小麦。自2007年始我地花生地上害虫以甜菜夜蛾和棉铃虫为主,斜纹夜蛾和黏虫属于偶发性害虫。斜纹夜蛾和黏虫则是气候型害虫,发生轻重取决于当年的天气情况。

图表1

图表2

图3

2 害虫发生演变的原因分析

2.1 防治措施的影响

2.1.1 农业措施

我县自90年代初,农民种植花生开始使用地膜覆盖。一般于5月份前后开始播种,与金龟子出土日期相遇,盖膜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均有利于金龟子出土,卵巢发育良好,(www.613935.com)且生育期相应提早,由此导致6、7月份金龟子落卵量高,地下害虫年年呈中等偏重发生。

2.1.1 化学措施

化学农药开始使用,控制一部分地下害虫的为害。90年代末,地下害虫为害程度稍降低。随着同种农药的长期使用,害虫产生抗性,进入20世纪初,地下害虫又呈回升态势。

(1) 农药的使用时间

20世纪90年代防治地下害虫,一般于7月份卵孵盛期采用灌根方式时行防治。由于地下害虫出土时间长,产卵时间也较长,一次灌药难防以控制花生整个生长期的害虫,导致害虫年年偏重发生。进入21世纪,我们采用两次用药的方法,第一次播种时沟施,第二次于卵孵期灌药,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量。

(2) 使用农药种类

20世纪90年代常用甲拌磷、甲基异柳磷、1605、呋喃丹、磷丹粉等剧毒、高残留农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对该类农药产生抗药性。20世纪初开始推广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来替代高毒农药,主要推广毒死蜱、辛硫磷等颗粒剂,害虫的发生较1990年代末略有上升趋势。随着2005年推广使用微胶囊农药以来,害虫得到很明显的控制,在播种时施药一次,确保一季无虫。特别是近几年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地下害虫得到极好控制。

2.1.2 种植结构的调整

(1)我县花生种植分春茬和夏茬两类,早出土的害虫就到春茬花生为害,春季气温回升早的年份,春茬花生害虫为害加重。反之,夏茬花生害虫为害则重。

(2)蔬菜的大面积种植,导致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食叶类害虫发生逐年加重。主要是保护地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给一些害虫提供良好的越冬场所,譬如,白粉虱。

(3)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已不作为家用主要燃料,加之近年来的秸秆禁烧,秸秆都被农民扔在田头、地边、沟边,无意为棉铃虫等食叶类害虫提供良好的越冬场所,大大提高害虫的超冬量。

2.2 气候变迁的影响

随着大气候的逐年变暖,我县极端天气条件特别少(零下10摄氏度),近10年我县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均在0摄氏度左右,个别年份平均气温为零下2~3摄氏度。因此,害虫的越冬死亡率很低。

2.3 防治不及时,用药失误

农民习惯见虫治虫,见病治病的防治技术。像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食叶类害虫,幼虫和为害状一旦被发现,害虫虫龄基本在3龄左右,防治上就已经偏晚了,害虫不易打死,于是出现乱用药和加重用药现象,出现单用一种药连用二至三次,由此连锁引发害虫抗药性增强。

参与文献

[1]薛克强.谈抚顺地区农作物病虫发生种类演变及防治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1986(06)

[2]泰兴县植保站.泰兴县地下害虫发生演变与防治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1984(10)

[3]杨奉才,毛学明,邱玉芹.苹果园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1999,19(3)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