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了解我国小麦生态区划-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致富早班车]【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了解我国小麦生态区划-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致富早班车]

片花:我国小麦分布地区极为广泛,由于各地气候条件悬殊、土壤类型各异、种植制度不同、品种类型有别、生产水平和管理技术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明显的自然种植区域。我国不同时期的学者依据当时的情况多次对全国小麦的种植区域进行划分。早在1936年就有学者依照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和小麦生产状况,将全国划分为6个冬麦区和1个春麦区。后经几代人不断研究发展,根据人们对区划应用情况,以及生产发展需要,在种植面积、种植方式、栽培技术以及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等方面,采用最新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10个亚区,以便于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种植和品种布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小麦生产潜力,为我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导语: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我是杨林。

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及产量仅次于水稻和玉米,它既是北方居民的主要食粮,又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 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 左右。在种植方面,我国小麦种植的一大特点就是分布广,南界海南岛,北止漠河,西起新疆,东至海滨,遍及全国各地。而这些地区,无论在气候条件上、还是土壤环境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于是,学者们试图根据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等将我国小麦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更好的预防气象灾害,保障小麦正常生育,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实行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优质高产栽培等技术内容,从而使我国小麦生产更加高效。

正如节目一开始介绍的,相关专家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10个亚区。为了使广大听众对我国小麦产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我们特别制作了《了解我国小麦生态区划》系列节目。为您详细介绍每一个产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和生产特点,同时,农业部专家也会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提出有效可行的生产发展建议。

那么,今天我们将为您介绍的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片花)

主持人: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赵广才老师。好,现在赵老师已经来到了我们们的演播室。

赵老师,欢迎您再次做客我们的节目。

嘉宾:主持人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赵老师,欢迎您再次做客我们的节目。今天的节目中,我们继续介绍我国小麦的生态区划,以及各产区的特点。刚才片花中也提到了,上次的节目中您也介绍到了,目前我国小麦主要划分为4个主产区,10个亚区,是吧?

那么,这几个产区具体包括哪些范围?又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和种植制度呢?您再来介绍一下,我们和听众朋友一起再回顾一下。

嘉宾:好的。全国小麦自然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10个亚区。即北方冬(秋播)麦区,包括北部冬(秋播)麦区和黄淮冬(秋播)麦区两个亚区;南方冬(秋播)麦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西南冬(秋播)麦区和华南冬(晚秋播)麦区三个亚区;春(播)麦区,包括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和西北春(播)麦区三个亚区;冬春兼播麦区,包括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两个亚区。

主持人:好,为了是大家更加了解我国小麦产业,我们会详细介绍每一个麦区的特点。那前几周我们介绍完了北方冬麦区。从这周开始我们将介绍南方冬麦区。今天主要介绍的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那我们从主产区开始介绍,赵老师,南方冬麦区是指哪些地区呢?

嘉宾:南方冬(秋播)麦区,区域范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折多山以东,包括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自治区全部,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省大部以及河南南部。

全区主要属亚热带气候,但海南省以及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南部和云南省个旧市以南地区已由亚热带过渡为热带。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暖,全年≥10℃的积温5750℃左右,变幅为3150~9300℃。最冷月平均气温5℃左右,华南地区可达10℃以上,年均气温16~24℃,全年适宜作物生长。年降水量多在1000mm以上,湖南、江西、浙江及安徽南部和广东等地区雨量可达1600~2000mm,其中台湾降水量最多可达5000mm以上。受雨量偏多影响,湿涝灾害及赤霉病连年发生,对小麦生产不利。

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小麦虽不是本区主要作物,但在轮作复种中仍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多与水稻进行轮种,主要方式有稻、麦两熟或稻、稻、麦等三熟制。

主持人:恩,这是南方冬麦区的整体情况。赵老师,前面您也提到根据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小麦生育特点,南方冬麦区又可以分为长江中下游、西南及华南冬麦三个亚区。是吧?

嘉宾:是的。

主持人:那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介绍一下。先来说说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它包括哪些区域范围呢?

嘉宾: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范围:地处长江中下游,北以淮河、秦岭与黄淮冬麦区为界,南以南岭、武夷山脉与华南冬麦区相邻,西抵鄂西及湘西山地与西南冬麦区接壤,东至东海海滨。包括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及上海市全部,河南省信阳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地区[https://www.613935.com/]。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光、热、水资源良好,大部分地区适宜小麦生长,苏、皖中部及湖北襄樊等江淮平原地区为集中产区。由于降水量等条件的不均衡,各地小麦生产水平差异悬殊。

本区地形复杂,西南高而东北低,大体分为沿海、沿江、沿湖平原和丘陵山地两大类。前者西起江汉平原,经洞庭、鄱阳两湖平原、安徽的沿江平原,东至江浙的太湖平原和沿海平原。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是本区小麦的主要种植地带,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的3/4。全区集平原、丘陵、湖泊、山地兼有,而以丘陵为主体,大多位于平原区的西面或南面,包括湘赣谷地,江淮丘陵,以及大别山地、皖南赣北山地、赣南山地、武夷山地、湘西、鄂西山地和秦巴山地的一部分,丘陵山地小麦面积较小,约占全区小麦面积的1/4,生产水平也低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海拔多在50m以下,山地丘陵多在500~1000m。

主持人:恩,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特点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是由于降水量等条件的不均衡,各地小麦生产水平差异悬殊。那这一麦区的气候条件如何呢?赵老师。

嘉宾: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热量资源丰富,分布趋势为南部多于北部,内陆多于沿海,中游多于下游。小麦生育期间太阳总辐射量为193~226千焦耳/cm2,日照时数为600~1200小时,从南向北逐渐增多。播种至成熟期>0℃积温为2000~2200℃。一月份平均气温2~6℃,最低平均温度3.9~-3℃,小于0℃的平均日数为11.6~62.7天,无霜期215~278天。长江以南小麦冬季基本不停止生长,无明显的越冬期和返青期。

水资源丰富,自然降水充沛。年降水830~1870mm,小麦生育期间降水340~960mm;但分布极不均衡,降水量南部明显高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本区常受湿渍为害,且越往南降水量越大,渍害也越加严重。北部地区偶有春旱发生,但后期降水偏多。江西省的贵溪、玉山、广昌以及湖南衡阳等地区,降水量过多,年降水1600~1800mm,为我国气候生态条件对小麦生长最不适宜的地区,近年麦田面积锐减。

主持人:这是气候特点。这一区域土壤类型是哪一种呢?

嘉宾:土壤类型较多[https://www.613935.com/],汉水上游地区为褐土或棕壤,丘陵地区为黄壤和黄褐土,沿江沿湖地区为水稻土,江西、湖南部分地区有红壤。红、黄壤偏酸性,肥力较差,不利于小麦生长。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较好,有利于小麦高产。

主持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一般采取什么样的种植制度呢?

嘉宾:多为一年二熟以至三熟。二熟制以稻-麦或麦-棉为主,间有小麦-杂粮的种植方式;三熟制主要为稻-稻-麦(油菜)或稻-稻-绿肥。丘陵旱地区以一年二熟为主,麦收之后复种玉米、花生、芝麻、甘薯、豆类、杂粮、麻类、油菜等。

主持人:赵老师,根据前面您介绍的气候特点、土壤特点,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在生产上具有哪些特点呢?

嘉宾:全区小麦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方式多样,旱茬麦多为播种机条播,播期偏早,稻茬麦播种方式根据水稻收获期不同而异,水稻收获早的有板茬机器撒播或条播,水稻收获偏晚的则在水稻收获前人工撒种套播,目前推广机条播。成熟期北部5月底前后,南部地区略早,生育期多为200~225天。品种多为春性。

主持人:那病虫害防治方面呢?

嘉宾: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决定了本区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早春纹枯病有加重发生趋势,中后期以赤霉病、锈病、白粉病较为流行,小麦开花灌浆期降水过多,极易引起赤霉病盛发流行。植株密度偏大的麦田白粉病发生较重,条锈、秆锈和叶锈在不同地区分别或兼有发生。小麦害虫主要有麦蜘蛛、黏虫、蚜虫和吸浆虫等,不同年份发生轻重程度有差异。渍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

主持人:针对这一区的环境特点、生产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小麦种植呢?赵老师。

嘉宾:本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应针对本区的特点加强管理。排水降渍是小麦田间管理的重要任务,需三沟配套,排灌分开,控制地下水位,防涝降渍,治理湿害。针对不同时期病虫害发生流行情况,及时测报,综合防治,减轻为害;杂草为害亦不容忽视,应适时防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在传统播期基础上,适当推迟播期,防止冬前麦苗旺长。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当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选用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实现综合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主持人:好,那到这里关于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的详细情况,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在今后的节目中赵老师还将继续介绍其它麦区的情况,欢迎您到时收听。节目的最后是2013年农业部主导品种版块,将为您介绍优良小麦品种--扬麦16和郑麦9023。

好,那赵老师也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嘉宾:谢谢。

男:扬麦16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

2004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扬麦16为长芒、白壳、纺缍型穗,籽粒红皮、硬质;幼苗直立,株型较松散。全生育期与扬麦158相当,株高90厘米左右,耐肥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26万左右,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37克左右。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抗病性与扬麦158相当。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为粗蛋白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2.2%,稳定时间4.3分钟,属中筋品种。

2001~2003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36.1千克,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90%,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3~2004年度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0千克,较对照扬麦158增产8.55%。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栽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适期播种: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过早播种易发生冬前拔节,造成冻害。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以16万左右为宜,缺肥田、迟播田相应增加基本苗。3、肥水运筹:中上等肥力条件下一般每亩需施纯氮14~16千克,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以5:1:4为宜,同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注意田间三沟配套,防涝降渍。4、病虫草害防治:在秋播及早春阶段搞好化除,以控制杂草滋生危害。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穗期防好蚜虫;根据病虫测报,及时用药治虫。

适宜区域: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和上海市麦区种植。

女:郑麦9023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中心选育。

2001年河南省和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安徽省和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郑麦9023属弱春性、强筋优质、早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春季生长迅速,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直立,穗层整齐,落黄较好。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硬质白粒,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2粒左右,千粒重42克以上。抗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梭条花叶病,感白粉病。多年多点品质分析结果为:河南省粗蛋白含量14.90%、湿面筋含量35.7%、沉降值53.4毫升、吸水率62.31%、面团稳定时间17.6分钟;长江

中下游麦区粗蛋白含量14.48%、湿面筋含量29.5%、沉降值53.8毫升、吸水率63.5%、稳定时间7.3分钟。

1999~2000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03.3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减产1.42%,2000~2001年度继试平均亩产499.9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减产1.19%,2000~2001年度参加河南省优质麦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20.6千克,比对照豫麦34号减产3.3%,同年参加省种子管理站新品种展示,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豫麦47号减产3.6%。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48.5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7%(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1%。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7.1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9.2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7.9千克,比当地对照减产2.1%。

栽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黄淮冬麦区南片适播期为10月15~25日,长江中下游麦区适播期为10月25~11月5日。播种量为每亩7~9千克,基本苗要求为每亩15~20万。生育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穗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证中后期氮素供应,确保强筋品质。

适宜范围:适宜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省麦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