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大白豆种植(《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同是反映贫困和苦难的影视作品,为什么看《山海情》让我振奋,看《活着》、《盲井》等让我抑郁,以至彻底失去了观看类似作品的兴趣。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山海情》描写了人们在苦难中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而《活着》描写人们在苦难中的沉沦。

也许有人说:《活着》更接近现实,然而我认为,《山海情》才更接近现实,《活着》只反映人性的阴暗和卑劣,《山海情》却反映了全部的现实,真善美,假恶丑。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这些年来的文学作品,几乎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基调,但有人却似乎忘记了,现实有时固然很残酷,但有时也很美好。很多文艺工作者恰恰忘记了现实中美好的一面。

所以,当《山海情》在反映那些令人窒息的贫困和苦难之后,更多地注重人们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来坚韧和善良,并最终留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局,有人就发出疑问:这是现实吗?

在某些人的意识里,现实等同于苦难、贫困、背叛和残酷,美好的似乎都不是现实。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作为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贫困的学生、贫困的家庭,我深入过那些最贫困的山区,见识过什么叫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我当然也见证了这些家庭如何在国家的扶助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有“山海情”的,不仅仅只是西海固,华丽转身的,也不仅仅是闵宁镇。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这是我经常去的一个村子,曾经尘土飞扬、泥泞遍地,如今家家高门大院,村子里处处是贫穷与富裕、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这里遍布荷塘,盛产桂圆、芒果、石榴、甘蔗,村民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下,成功脱贫。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这个村子曾是全国贫困村,它距离县城20多公里,这20多公里,是贫穷到富裕的距离。

随着这条坦途的通车,这个村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民们通过种植大白豆成功脱贫,山里的野生菌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家家房前房后都种了各种水果,淳朴的村民往我硕大的牛仔裤袋里塞满了各种果子。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这个地方也曾经是全国贫困乡,我二十年前来过这里,一排低矮破蔽的草屋构成了这个村的中心,几头牛在泥泞中悠闲地觅食,拖着鼻涕、衣不蔽体的儿童咬着手指头好奇地叮着我这个外来者。

而今,它这样文艺、宁静、一尘不染,是我想像中乡村应有的样子。遁世吧!这是你来到这里的第一个念头。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然而,这些美丽,有人看不到!

很多文艺工作者,以“直击社会痛点”为己任,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贫困和苦难。翻开他们的作品,除了黑暗,就是阴暗,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都是贫困、落后、龌龊和肮脏,因为贫困,所以夫妻反目、手足相残,你越深入其中,悲伤与沉郁就越深沉地笼罩在你头顶,挥之不去。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之人,近几年,却放弃了阅读。我读的最后的几本书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天堂蒜苔之歌》、《万箭穿心》。

伟大的作品!我赞叹。

然而,我很难受,很压抑,我在深沉的黑暗当中,看不到一线阳光,而我本是来寻找光明的啊!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然而,很多人教你看到的只有黑暗。因为这是所谓“直击社会的痛点”。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有些惭愧,我宁可读金庸、古龙、梁羽生,在他们笔下,我看到一个个快意江湖,与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哲理完全一致。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然而你给我展现的是“善无善报,恶无恶报”。

我喜欢《山海情》,它所反映的一切与我的人生哲理和对这世界的认识不谋而合,人们在面对贫困和苦难时展现的人性的光辉,让我觉得,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而人们在苦难中的崛起带给我振奋和震撼,给我勇气和力量,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苦难。

《山海情》:直击社会的痛点,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文艺作品,就应当像《山海情》一样,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曾经饱受苦难,我们曾经一贫如洗,然而,我们不曾失去尊严、信念与理想,所以我们才能够从贫困中走出来。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