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 蜜蜂

小蜜蜂酿出新天地_养殖方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09|点击次数:

小蜜蜂酿出新天地

小蜜蜂酿出新天地

管头镇位于乡宁中部,境内森林茂密,百花丛生,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镇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谋划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企业。在政策的指引下,该镇袁家村村民王智民组建了“乡宁县智民中蜂养殖产业协会”,设立了袁家村蜂业销售部,带动村民饲养中蜂,创出了一条“小蜜蜂酿出新天地”的特色养殖之路。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与蜂结缘

谈到养蜂时,王智民说:“十余年前我也养过中蜂,也就是俗称的土蜂。可怎么也养不成功,要么死亡,要么逃走,要么生病。想了许多办法,请教了很多专家,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得已只好放弃。”

2008年初春的一天,王智民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外出务工。走到院门口时无意中发现自家门前树上挂着两个黑色的球体。凭着以前养蜂的经验,断定是中蜂。果不其然,靠近一看,果真是。他兴冲冲地跑回家,对家人说,咱们又重操旧业养蜂吧。家人以为他在开玩笑,不以为然的说快干活去吧。他一把拉起家人就往外走,走出院门指着树上说那是啥?家人一愣,说是蜜蜂呀。他接过话茬说:“对呀,以前我们养蜂时蜂老跑,现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看来我们与蜂的缘分未尽呀!”不管家人同不同意,他拿出未扔的蜂箱,把蜂请回了家,开始走新一轮养蜂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饲养成功

从他家人口中得知,再次开始养蜂后,王智民整个人像着了魔似得,见人只知道谈养蜂,看书学习、外出考察、向专家请教,忙的不亦乐乎,其余的活很少主动去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在当地气候环境下成功饲养中蜂的技术。

虽然掌握了饲养技术,但蜂蜜产量却很低。正常年景,每箱年产20斤。如何提高产量整日萦绕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为此,又开始在蜂箱上做文章。经过上百次改动实验,终于在2014年试验成功。由他设计制作的防盗防敌害蜂巢门,避免了其他蜂种或者小老鼠等动物从蜂巢门进入蜂箱,破坏蜂巢,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使用他改造的蜂箱,适应中蜂蜂巢和繁殖,打破了饲养中蜂不能加高继箱的魔咒。中蜂强群最多能达到上下14~16脾之多,产量比以前翻了一赔,每箱产蜜40斤。按市场保守价格每斤中蜂蜜100元计算,每箱一年就增加收入2000元。另外,由于改造后只摇上继箱的蜜,不会打扰下边主箱的子脾蜂王和工作蜂,增加了蜜蜂的繁殖能力。

中蜂蜜是采集花蜜经充分酿造而成,蜜色深黄、口味独特、香味醇厚、营养丰富,亦为《本草纲目》记述之蜂蜜,是入药之首选。在谈到蜂蜜品质时,王智民说:“我们春季开始上继箱,蜂做满时加脾,秋后一次性摇出,主箱区蜂蜜留给蜜蜂过冬。蜂蜜存放几个月,不仅增加了蜂蜜的饱和度,也提高了蜂蜜的质量。一年只摇一次蜜,采蜜花种齐全,营养成份丰富,是真正的百花蜜。”目前,他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圣酝坊”商标。

建立中蜂养殖协会——扩大规模

2011年,王智民投资成立了乡宁县智民中蜂养殖产业协会,带动村民饲养中蜂,扩大养殖规模。协会成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吸收了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户加入到协会机构,明确了“服务会员、带动农民、助农增收、规模发展”的工作宗旨,提出了“科学养殖、精心管理、瞄准市场、打出品牌”的发展理念,力争用5至8年时间把中蜂养殖工作做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使天然、营养、健康、绿色的蜂蜜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协会成立之初,只有两户不到60箱。经努力,已培育了花家山、马泉、蒿地沟三个中蜂养殖基地,养殖达190余箱。改良了下善村、麦秸峪两户40余箱土蜂。双层蜂箱实验成果后,他及时向养殖户推广,养殖户全部使用双层蜂箱。仅此一项,每户一年可增收10余万元。

王智民从当地地自然资源优势出发,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经常组织协会成员深入农户,普及中蜂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引导养殖户及时发现并更新品种,确保中蜂始终保持品种优良,降低了养殖风险,增加了人们的养殖兴趣。他准备用3-5年时间,再建中蜂养殖基地7个,示范户10个,优质中蜂达到600箱,将中蜂养殖逐步辐射到全县,形成养殖中蜂绿色产业链。

标签: 蜜蜂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