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气肿疽的诊断与中西医疗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牛气肿疽的诊断与中西医疗法

陶海艳,尤云涛,郝会芝,邓凤萍,陶占仁,马永龙,孙艳玲

(吉林省长岭县太平川镇畜牧工作站 131506)

气肿疽在中兽医称为黑腿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高热、肌肉丰厚部位(尤其是股部)发生气性肿胀、发黑、压迫有捻发音为主症。

1 病原分析

病原是一种气肿疽梭菌,属于严格的厌氧菌。中兽医学认为主要因疫毒传染所致。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黄牛,尤其以0.5~4.0岁的青年牛最易感,水牛极少感染。多发生于天气炎热的多雨季节。由于时雨时睛,湿热熏蒸,外受疫毒之邪侵袭,或采食被污染疫毒(气肿疽梭菌)的草料和饮水而致本病。本病与创伤有密切关系:①疫毒热邪经口进入,侵犯胃肠,郁积不解,随胃肠黏膜破损,入经血脉传至脏腑,积于筋肉,以致肌肉坏疽而发生气肿之症;②疫毒热邪经卫分肌肤创伤侵入,郁积筋肉,使肌肉肿胀,其疫毒内传脏腑,故见气肿之症。

2. 主要症状

一般发病较快,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稽留1天即逐渐下降到39℃左右,食欲、反刍停止。放牧牛常呈跛行。不久,肿胀发生于身体肌肉丰满部位,如大腿、臀、腰、肩、胸、颈等处。肿胀初热而痛,逐渐肿大,后变冷,中央无感觉,该部皮肤干而色黑,按压肿胀部有捻发音。切开肿胀部呈黑紫色,有黑紫色液体流出,内含有气泡,有特殊臭味。病牛逐渐恶化,呼吸气促喘粗,卧地不起,口色赤红,脉数。病毒热邪侵入机体,正邪交争,郁积筋骨,传至脏腑,故见体温升高,肌肉肿胀。脾胃受疫毒熏蒸,功能失职,故食欲、反刍停止。疫毒积于筋肉,肌肉失于滋养,使其肌肉坏疽分解,产生大量气体,故见肌肤黑色,按压有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有黑紫色液体流出,气味特臭。疫毒之邪伤于肺卫,故见呼吸气促喘粗。口色赤红,脉数乃系疫毒热邪内盛之征[养殖网:www.novmv.com/]。

3 诊断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炎热、潮湿季节多发,常见于3岁以下的幼龄牛。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在肌肉丰满处发生肿胀,皮肤干硬、坏死、压之有捻发音,肿胀部切开有黑紫色带气泡液体流出,并有特殊臭味。

细菌学诊断。取病牛肿胀部肌肉、水肿液或死牛肝脏表面涂片,染色镜检,如见到单个或两个连在一起的无荚膜、有芽孢的气肿疽梭菌,即可确诊。

临床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牛炭疽:病畜高热稽留,临死前才下降。局部肿胀为水肿性,内无气体,没有捻发音。无典型的肌肉病变,死亡时天然孔流血,凝固不良,血液涂片镜检可发现炭疽杆菌。②牛出血性败血症:急性经过者体温上升40℃以上,常咳嗽喘气,流浆液性鼻汁。常腹泻,粪便附有黏液,咽喉及胸前出现皮下水肿,但无捻发音。血液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③恶性水肿:病原经创伤感染后,在局部引起弥漫性水肿,并有向躯体下部扩展的趋势。初期也有捻发音,但不如气肿疽显著,后期因水肿加剧而消失(气肿疽则不同)。局部皮肤变黑和坏死迅速,切开后见肌肉呈黑色,流出污秽腐败渗出物,有恶臭(气肿疽梭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不如恶性水肿梭菌强,故气肿症的局部病变没有恶臭)。

4 预防措施

凡曾发生本病的地区,一定要坚持预防注射,对已确诊的病牛,须隔离治疗,畜舍、用具、饲槽等要进行严格消毒,尸体严禁剥皮,连同被污染的饲料以及粪尿一起烧毁或深埋,可疑被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应停止使用。对有传染可疑的病牛,应进行治疗,半个月后再注射气肿疽菌苗。

5 治疗方法

本病应在早期治疗,宜用中西药结合,以提高疗效。治以清热解毒、散淤消肿为主,可试用下列方剂。西药应用大量的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同时结合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在早期病例中,可用1%~2%高锰酸钾溶液或3%石炭酸溶液在肿胀部周围分点行皮下或肌内注射,或用青霉素与普鲁卡因混合,于肿胀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方1:紫草散,紫草60g、黄连20g、升麻15g、黄柏30g、白芷30g、黄芩30g、干蟾(焙焦)15g、栀子30g、甘草30g,共研细末,温水调灌。

方2:乳香30g、没药30g、天花粉30g、当归30g、白芷30g、赤芍20g、防风30g、银花30g、贝母30g、陈皮25g、皂刺20g,共煎水,加酒100mL内服。

方3:明雄20g、知母30g、黄芩25g、黄连30g、郁金20g、玄参20g、生地30g、柴胡25g、贯众20g、连翘30g、苍术25g、大黄30g、朴硝60g、甘草10g,共煎水去渣,加蜜糖125g、菜油250mL调匀内服。

方4:当归30g、赤芍30g、连翘30g、银花30g、甘草10g、蒲公英150g,共研细末,温水调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