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肉牛真胃炎的病因 肉牛真胃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肉牛真胃炎的病因 肉牛真胃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肉牛真胃炎是肉牛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是反刍动物的常见病之一,多发于老龄牛和犊牛,体质虚弱的成年牛亦可发生,特别是母牛产后25天以内发生,一般在产后6~10天发病率显著升高,经过4周左右发病率不断降低。在发病过程中,以寒热夹杂,虚实夹杂型最为多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真胃炎的病因 肉牛真胃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6.2.jpg

1、病因分析

原发性因素。牛长时间采取舍饲或者牛舍面积过小,运动不足,影响消化功能,体质变差,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采取低粗饲、高精料的方式饲喂,尤其是母牛分娩后的恢复期或者泌乳高峰饲喂大量碳水化合物,容易发生瘤胃酸中毒,导致瘤胃内酸度过大,渗透压增强,促使内容物进入真胃,会压迫真胃黏膜并产生慢性刺激,从而使其出现发炎,严重时甚至会形成溃疡或者发生糜烂;饲喂残留高水平农药的饲草料,引起慢性中毒或者导致胃黏膜发生物理性、化学性或者生物性损伤,从而出现发炎;牛场为控制成本,长时间饲喂单一饲草,如质地粗硬的玉米秸秆等品质低劣干草,造成真胃菌群紊乱,导致消化机能障碍或者使胃黏膜发生机械性损伤,容易感染病原菌而发生炎症;摄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导致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和修复能力减弱,无法很好的抵抗侵害,从而容易出现发炎;饲养管理不当,过量饲喂,饲草切割过短,精料加工过细,饲草料管理不当,饲喂发霉、腐败的饲料,都会导致机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造成前胃内微生物紊乱,消化机能异常,长时间之后就会引起真胃黏膜发炎、坏死以及脱落。

继发性因素。牛患有营养代谢疾病、肠道疾病、前胃疾病、肝脏疾病、口腔疾病、寄生虫病,以及某些传染病等,都能够继发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到40 - 41℃,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严重腹泻,排出黑色粪便,其中混杂黏液,且散发恶臭味。对瘤胃听诊,发现蠕动音变小或者彻底消失,进行触诊发现存在轻度臌气,对真胃区叩诊会表现出抗拒,非常敏感,并发出震水音。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往往会出现脱水、昏迷症状。

慢性型。发病前期,病牛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反刍时坏时好,增加饮水,拒绝采食精料,但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微升高,只能够排出较少球状粪便,呈灰褐色,且表面附着黏液。发病中后期,病牛食欲完全废绝,停止反刍,只能够排出少量尿液或者完全无尿排出,且排出煤焦油色的粪便,发生脱水,眼球明显凹陷,机体严重消瘦,对真胃区进行触诊会发出明显的震水音。

3、剖检变化

病牛死后一般会有大量液体从口鼻流出,尸体严重消瘦,明显脱水。局部瘤胃黏膜发生脱落,露出红白色创面。有时局部瘤胃黏膜会出现大量出血,或者由于发生坏死而呈黑色,甚至浆膜层和肌层都存在出血现象。瓣胃、网胃黏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落,真胃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瓣胃体积通常有所缩小,只含有较少的内容物,但液体量有所增多;真胃内含有较多的液体,液体颜色和pH值同瘤胃液基本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死后瘤胃液进入真胃而导致。胆囊由于含有大量胆汁而有所肿大,肝脏明显浊肿。心内膜也存在出血现象,且心肌质地变脆。

2.jpg

4、防治措施

西药疗法。病牛要立即进行洗胃,促使真胃内容物尽快排出,消除致病因素,调整胃内环境,避免发生自体中毒。先将病牛真胃积液导出,接着灌入10-15 L温度为33℃左右的温水,并进行适当按摩,然后再导出液体。通过2-4次冲洗,最后再灌入5-10 L温水以及50-100 g氧化镁;对于患病犊牛,适宜使用3-5 g黄连素、3-5 g次硝酸钠、40 -80 mL庆大霉素。如有需要,可在第二天对病牛进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洗胃。之后继续经由胃管投入药物,连续使用5-7天,且每天晚上可配合灌入适量健康牛的胃液或者草团,调整胃内微生物,避免破坏胃内环境。

中药疗法。病牛可使用加味大承气汤治疗,即取40 g三棱、40 g郁金、60 g云苓、60 g川朴、60 g枳实、300 g芒硝、40 g莪术、90 g大黄、30 g炙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注意体质虚弱和妊娠母牛不能够使用。也可使用“真胃消炎散”治疗,即取20 g厚朴、20 g郁金、50 g公英、30 g陈皮、40 g连翘、25 g枳壳、50 g地丁、20 g苍术、15 g香附、50 g胡盐、40 g双花、15 g甘草,加水煎煮后灌服,每天1剂,连用3-5天。也可使用增液汤加味治疗,即取100 g生大黄、45 g香附子、60 g蒲公英、45 g生地、120 g连翘、30 g郁金、30 g青皮、40 g枳实、120 g二花、45 g当归、30 g麦冬、30 g赤芍、30 g玄参、50 g地丁,加水煎煮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发病后期,病牛往往脾胃虚弱,耳鼻发凉,皮温不整,口色清淡,脉虚沉缓,此时主要采取温中健脾,常选择使用理中汤加减,即取30 g白芍、120 g白术、50 g茯苓、50 g干姜、40 g广木香、100 g党参、50 g厚朴、50 g肉豆蔻、40 g炙甘草,加水煎煮后灌服。如果渴欲增强、大量饮水,可添加50 g石斛、30 g沙参;如果耳鼻发凉、口色青淡,可添加18 g良姜、15 g炮附子。对于患病犊牛用药量要适当减少。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