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马巴贝斯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牛、马巴贝斯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孙晓华 (辽宁省庄河市新华动物卫生监督所 116400)

1 牛巴贝斯虫病

该是由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以及东方巴贝斯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瘤牛血液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为红尿热。

流行病学。巴贝斯虫病流行过程中需要蜱的传播。本病在一年之内可以暴发2~3次。从春季到秋季以散发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南方本病常发生于6~9月份。在一般情况下,两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较重,死亡率高,特别是老、弱及劳役过重的牛,病情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8~15天。病牛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到40~42℃,呈稽留热型,脉搏及呼吸加快。精神沉郁、喜卧地。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迟缓或停止,便秘或腹泻,有的病牛还排出黑褐色、恶臭、带有粘液的粪便。乳牛泌乳减少或停止,怀孕母牛常可发生流产。病牛迅速消瘦,贫血,黏膜苍白和黄染。最明显的病状是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变为棕红色乃至黑红色。血液稀薄。红细胞数降至100万~200万个/立方毫米,血红蛋白量减少到25%左右,血沉加快10余倍。红细胞大小不均,着色淡,有时还可见到幼稚型红细胞。白细胞在病初正常或减少,以后增至正常的3~4倍;淋巴细胞增加15%~25%;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降至1%以下或消失。重症时如不治疗可在4~8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病理剖检。病牛贫血,血液稀薄如水。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和脂肪均呈黄色胶样水肿状。各内脏器官被膜均黄染。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褐色,切面呈豆蔻状花纹。胆囊扩张,充满浓稠胆汁。肾脏肿大,呈淡红黄色,点状出血。膀胱膨大,存有多量红色尿。肺呈淤血、水肿。心肌柔软,黄红色;心内外膜有出血斑。

诊断。首先应了解疫情,如当地是否发生过本病,有无能传播本病的蜱和病牛。在发病季节,如病牛呈现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为本病。血液涂片检出虫体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体温升高后1~2天,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少量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检查,可在血片发现较多虫体,发现虫体后即可确诊。

治疗。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外,还应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健胃、强心、补液等。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①咪唑苯脲。对各种巴贝斯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3毫克,配成10%溶液肌内注射。②三氮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5~3.8毫克,配成5%~7%溶液,深部肌内注射。③锥黄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4毫克,配成0.5%~1.0%溶液静脉注射,症状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一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避免烈日照射。④喹啉脲(阿卡普林)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6~1.0毫克,(www.613935.com)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

2 马巴贝斯虫病

该病是由驽巴贝斯虫和马巴贝斯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学。本病传播过程中需要蜱为传播媒介,除经卵传播外,还可经蜱期间传播和经胎盘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病初体温稍升高,结膜充血或稍黄染。随后体温逐高,达39.5~41.5℃,呈稽留热型。黄疸现象明显,结膜初期潮红、黄染,以后呈明显的黄疸。其他可视黏膜尤其是唇、舌、直肠、阴道黏膜黄染更为明显。有时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粪球小而干硬,表面附有多量黄色粘液。排尿淋漓,尿黄褐色、黏稠。肺泡音粗厉,呼吸促迫,常流出黄色、浆液性鼻涕。妊娠马发生流产或早产,有些妊娠马伴发子宫大出血而死亡。后期病马鼻孔流出多量黄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为8~12天,不经治疗而自愈的病例很少。血液变化为红细胞急剧减少,血红蛋白量相应减少,血沉快。

诊断。血液涂片虫体检查一般在病马发热时进行,但有时体温不高也可检查出虫体。一次血液检查未发现虫体,应反复检查或改用集虫法检查。

主要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①咪唑苯脲。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毫克,配成10%溶液,一次肌内注射或间隔24小时再用一次。②三氮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4毫克,配成10%溶液深部肌内注射。可根据具体情况用1~3次,每次间隔24小时。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