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及防治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曹学法1赵国荣2

1.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乡牧兽医站,青海海南813006;

2.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极乐乡兽医站,青海西宁810100

奶牛产后,胎衣在12 h内不能自然完全脱落下来称胎衣不下(Retention Fetal Membrane,简称RFM)。有资料显示,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通常在10%~ 25%,有的奶牛合作社为30%~ 40%,夏季可高达60%”。高清友等研究报道,在717头分娩奶牛中有148头发生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为21%。靳国旺等于2007-2011年间,对安阳地区奶牛场的奶牛胎衣不下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856头分娩奶牛中,有188头在产后发生了胎衣不下,发病率22%。该病作为奶牛产后常发、多发病之一,在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的同时,可继发子宫内膜炎,造成繁殖障碍,导致奶牛因不孕而被提前淘汰,使奶牛养殖业遭受经济损失。

奶牛RFM的病因可能因不同地区、不同奶牛场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主要有营养缺乏、应激、异常分娩(流产、死产、难产、双胎)、胎次、激素等原因。

1 营养缺乏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RFM与动物营养缺乏特别是日粮中矿物质、维生素的缺乏、钙磷代谢紊乱有关。对产前奶牛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在本病的预防中可取得显著成效。

陈学文等在产前奶牛日粮中分别添加普通预混料和含有阴离子盐的功能型预混料进行饲喂。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奶牛RFM的发病率分别为26%和16%,差异极显著(P<0.01)。钱林东研究表明,奶牛在产前35、10 d分2次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50 mL/d,产犊后20 min内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50 mL和缩宫素注射液25 mL,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刘德义等同研究报道,RFM奶牛血钙含量在产前8d到产前1d均低于胎衣排出组,且在临产前血钙水平差异显著,血糖水平在产前8 d及产后ld、15 d均低于胎衣正常排出牛的血糖水平。在检测19头胎衣不下及19头胎衣正常排出奶牛产前15 d、8d及ld,产后ld、8d及15 d的奶牛血样时发现,RFM奶牛血清VE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胎衣排出组。张照喜在产前30 d的奶牛日粮中按1g/3 kg的比例添加亚硒酸钠VE粉,并在产前20 d肌注亚硒酸钠VE针剂20 mL,使试验组RFM的发病率减少了10.1%,差异显著(P<0.05)。刘辉放等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胡萝卜素后,奶牛RFM的发病率在减少了17%的同时,提高了产后70 d内的受胎率(11.3%)和配种率(18.7%)。李权武等、刘永明等、韩博等哟研究证明,奶牛产前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可有效降低奶牛产后RFM的发病率。

2 饲养管理

2.1 应激

研究表明,奶牛产后胎衣排出的时间与应激有直接的关系。奶牛在排出胎衣的过程中,通过子宫的收缩,将胎盘中的大量血液挤出,使绒毛和子宫黏膜窝的张力减轻,绒毛易从腺窝中脱离。而应激情况下,子宫的收缩受到抑制,使绒毛不易从腺窝中脱离而造成胎衣不下。分娩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应激都可能使胎衣排出延迟。在安静清洁环境相对于嘈杂环境,产牛RFM的发生率会明显减少。萄来武研究报道,在安静清洁的产房产犊,分娩母牛产后RFM的发病率为26.65%,而在嘈杂、卫生条件较差的运动场产犊,RFM的发病率达44.00%,差异极显著(P<0.叭)。曹杰等研究发现,冷、热应激对RFM的发病率影响显著,奶牛RFM发病率在11月份(34.28%)和8月份(29.23%)最高,而3月份(16.22%)和10月份(16.28%)发病率最低。高清友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夏冬季奶牛RFM发病率明显高于春、秋两季,尤其是夏季发病率(29.8%)高出春季16.0%,高出秋季11.5%。石传林等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奶牛RFM发病率以炎热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率高达25.6%,高出春季14.8%。

2.2 激素

众多研究表明,奶牛RFM的发病率与生殖性激素密切相关(www.613935.com),黄群山等用地塞米松引产后th内给牛注射PGF2α,使奶牛RFM的发病率从90%降到了10%。而胎儿娩出后给牛注射IAS(乙酰水杨酸赖氨酸、前列腺素酶抑制剂),可增加RFM的发生率,若同时向子宫内投放前列腺素E2(PGE2),则会进一步延长胎衣滞留的时间。吴忠良等通过给奶牛产后肌注催产素进行了对比试验,具体做法:奶牛产后2h内肌注催产素20单位,并每隔2~3 h同剂量重复注射,至胎衣排出或产后10 h为止。结果显示对照组奶牛RFM的发病率高出试验组奶牛的发病率30%,差异极显著(P<0.01)。

2.3胎次

研究表明,奶牛怀孕胎次与奶牛RFM发病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罗春海等对265头奶牛进行跟踪记录时发现,初产奶牛RFM的发病率(5.83%)明显低于经产奶牛RFM的发病率(13.60%),差异显著(P<0.05),表明奶牛胎次与奶牛患RFM的概率成正比。苟来武在整理分析云南昆明菜规模化奶牛场2005~ 2010年分娩的2 106头荷斯坦奶牛胎衣不下相关资料时发现,奶牛第6胎次RFM发病率最高(42.98%),均高于前五胎发病率,高出第2胎22.73%,高出第3胎19.70%。陈学文等在对906头分娩奶牛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6~ 11胎母牛RFM的发病率(34.10%)极显著高于1~5胎母牛RFM的发病率(17.4%)。李琰等[19]发现随着奶牛年龄、胎次的增加,RFM发病率上升明显,第1胎的发病率最低(11.30%),高胎次奶牛RFM的发病率甚至高达50%。武立等研究发现1~2胎与5胎以上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高清友等[研究发现,奶牛RFM的发病率与胎次成正相关,5胎以上的奶牛RFM发病率均高于20%。

2.4 双胎及异常分娩

早产、难产、流产、死胎、双胎等不正常的分娩,都可增加奶牛RFM的发生率。荀来武研究报道,在不正常分娩中,早产、死胎奶牛RFM的发生率最高,达87.70%;早产与足月分娩母牛RFM的发病率分别为79.66%和24.60%,差异极显著(P<0.Ol);产活胎的母牛中,早产RFM的发病率为69.81%,足月分娩胎衣不下为24.17%,差异极显著(P<0.01);产死胎RFM的发病率(78.26%)与产活胎RFM的发病率(25.37%)间差异极显著(P<0.01);足月分娩的母牛中,产死胎的RFM的发病率(55.56%)极显著高于产活胎RFM的发病率(24.17%,P<O.Ol)。

武立等通过对168头分娩奶牛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异常分娩牛产后RFM的发病率达66.7%,而正常分娩牛RFM的发病率仅为4.480/0,差异极显著(P<O.Ol)。曹杰等通过对503头分娩奶牛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早产对奶牛RFM发病率影响极显著(P<0.01);难产奶牛RFM发病率高于正常分娩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产双胎牛RFM发病率极显著高于产单胎牛RFM的发病率(P<0.Ol),百合地开力地等研究报道,母牛产单胎与产双胎时,RFM发病率分别为21%和68%,差异极显著(P<0.01)。其原因可能是奶牛在产双胎时,分娩时间过长,导致奶牛雌激素分泌减少、孕酮含量高,致使产后子宫收缩力明显减弱而发生。苟来武也研究证明,产单胎与产双胎时,奶牛RFM的发病率分别为25.85%和83.58%,差异极显著(P<0.01)。

3 疾病与其他因素

疾病特别是产科疾病均能使奶牛RFM发病率升高。子宫炎等可使子宫内膜及胎盘发炎,使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粘连,分娩后不易脱落,而导致RFM的发生。商云霞等报道,125头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中,有58头发生了RFM,发病率高达46.4%;上次分娩时发生RFM的奶牛,再产时RFM发病率比上胎未发生RFM的牛增加13.32%。苟来武研究也证明,上胎产后胎衣不下与胎衣自落母牛再次分娩时的胎衣不下发病率分别为48.18%和14.54%,差异极显著(P<0.01)。

同时,资料显示胎儿初生重、妊娠期也对奶牛RFM有很大影响。荀来武3研究报道,产单胎的母牛中,产公犊与产母犊时的胎衣不下发病率分别为26.79%和24.79%,差异不显著(P>O.05),表明胎儿性别与胎衣不下关系不大。高清友等也得出同样结论。荀来武研究报道,犊牛初生体质量与RFM的发病率成正相关。初生体质量在30~ 40Kg段的发病率(24.91%)与40 kg以上的发病率(31.75%)差异显著(P<0.05)。曹杰等研究表明,犊牛体质量过小、过大也会影响到奶牛产后RFM的发病率,胎儿体质量小于30 kg或大于45 kg的奶牛RFM的发病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母牛。武立等研究结果与以上结果相吻合,同时还报道,妊娠时间过长或过短奶牛产后RFM的发病率均显著(P<0.05)高于妊娠期为275~ 285 d的奶牛。

收稿日期:2014-08-01

曹学法,男,1971年生,本科,兽医师。

蜂胶可作为饲料添加剂

蜂胶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内酯、香豆精类、醛酮、酯类化合物,少量的铁、钙、硅、锰、铅、镍、铝、铜、锌等微量元素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A以及多种氨基酸、酶、多糖类及丰富的阿散酸等。蜂胶具有抗菌性、抗霉性、抗病毒性及促进机体免疫和组织再生的功能。

蜂胶作为饲料添加剂加入日粮中,能促进畜禽生长和增重,并能增强抗病力,有效提高经济效益。试验证实,在育肥猪日粮中加入5%蜂胶乳液,可使育肥猪增重提高12.8%,节约饲料18%~28%;在仔鸡日粮中加入5%蜂胶乳液,饲喂75日龄仔鸡,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12%;在蛋鸡日粮中加入5%的蜂胶乳液,提高产蛋率16%,饲料消耗降低14%,死亡率减少22%。

来源:京郊日报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