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脂肪肝的危害、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奶牛脂肪肝的危害、诊断与防治

李学岐

(黑龙江省肇东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黑龙江肇东151100)

作者简介:李学岐(1967 -),男,本科,高级兽医师。

1 危害

奶牛患脂肪肝后,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系统、胸腺受到影响,从而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体内如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病因子的水平明显提高,从而增加机体发生病的机率;同时,由于肝脏中蓄积大量的脂肪,会导致肝脏合成能力减弱,从而使肝脏免疫应答有关的复合物能力降低,造成肝脏代谢化合物、代谢产物以及代谢激素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免疫功能减弱。另外,奶牛患病后会导致血液中脂蛋白水平降低,从而使机体抵抗内毒素的能力减弱。此外,奶牛患病后,会增加子宫免疫应答所需的时间,且会降低强度,导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且加重病情,从而推迟子宫复位,使其繁殖性能受到影响;另外,患病能够导致机体延缓或者减少分泌如促黄体生成激素、孕酮等固醇激素,从而导致卵巢开始活动时间推迟,减缓卵泡发育速度,阻碍卵细胞生成,使其生育时间明显延后。

2.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不当:当奶牛分娩后,由于体内大量的糖类以及其他营养物质会随着乳汁不断排出,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补充适量的营养,容易导致出现能量负平衡,此时机体就会开始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后提供组织所需的能量。但由于奶牛肝脏内存在过多的游离脂肪酸或者发生低血糖,导致肝脏组织清除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减弱,从而阻碍蛋白从肝脏运出的过程,进而引发脂肪肝。另外,当奶牛饲喂过多的精料也能够发生该病。

遗传因素:奶牛品种与脂肪肝的发病率具有一定联系。例如,奶牛品种中娟姗牛脂肪肝的发病率为最高,通常能够达到60%~66%,其中大约87%的病牛容易发生中度脂肪肝或者重度脂肪肝;其次是中国黑白花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达到45%~50%,其中大约40%的病牛发生中度脂肪肝或者重度脂肪肝;更赛牛脂肪肝的发病率达到33%左右;而役用黄牛脂肪肝的发病率只达到6. 6%左右。

其他疾病继发该病:奶牛患有某些消耗性疾病,如生产瘫痪、皱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前胃弛缓、骨软症以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等,非常容易继发脂肪肝[养殖网:www.novmv.com/]。

3 临床症状

病牛突然食欲不振,产奶量明显降低,舔食被毛,出现空嚼现象,体温和呼吸基本保持正常,但心跳加快,每分钟达到100次左右,且心音混浊,瘤胃蠕动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减少排粪。患病奶牛产下的新生犊牛,也会表现出精神状态较差,如果及时更换母乳能够逐渐好转。病牛偶有发生惊恐失神,目光呆滞,肌肉震颇,颈部强直,无法稳定站立,不停转圈等神经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逐渐精神萎靡,被毛逆乱,体重显著降低,体质消瘦,更加虚弱,且长时间俯卧在地面不起。

4诊断

根据奶牛的临床表现以及乳酮阳性检测、肝穿刺和血液肝功能检测等,能够确诊发生该病。取奶牛分泌的乳汁使用酮粉法进行检测,发现都呈紫色。在奶牛右侧倒数第二肋间结节的水平线上将被毛剪去,并进行消毒,在皮肤上用经过灭菌消毒的手术刀片切一小口,然后对准左前肢肘头方向使用肝穿刺针快速采样,发现采取的肝组织为黄色,发生脂肪肝样的病变。取奶牛血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主要测定游离脂肪酸、血糖和血酮含量,发现具有低血糖,高血酮,且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增强等变化。

5 防治措施

轻度脂肪肝:奶牛通常在妊娠中期和后期容易发生轻度脂肪肝,且随着临产期的到来越容易发生脂肪肝,但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防止奶牛妊娠阶段发生脂肪肝,要从围产期开始按照奶牛饲喂标准,确保饮食比例保持平衡。奶牛处于妊娠期时,开始逐渐减少饲喂精料,繁殖产前体况过于肥胖;要确保饲喂的日粮中含有适宜水平的磷、碘和钴,且妊娠后期要适当增加进行户外运动量。加强奶牛产后护理,饲喂适口性较好的日粮,精料的喂量要逐渐增加,防止由于产后泌乳等而导致发生能量负平衡,使体质过度消瘦。

中度脂肪肝:病牛可每次静脉注射500mL50%葡萄糖,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也可每次肌肉注射20mg地塞米松磷酸钠,并同时口服甘油,连续使用2~3天;还可每天口服60g纤维素酶、60g氯化胆碱、15g烟酸,连续使用7天。

重度脂肪肝:该类型虽然经过治疗后,可能是病牛恢复健康,且繁殖力恢复正常,也能够使其配种妊娠,但是在泌乳阶段还是很容易发脂肪肝,且往往在泌乳早期阶段就会被淘汰。因此,对于重度脂肪肝病牛,建议马上将其淘汰。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