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传染性角膜一结膜炎的诊断及防控【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牛传染性角膜一结膜炎的诊断及防控

张 辉

(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 110161)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是由莫拉氏菌属莫拉氏亚属中的牛莫拉氏菌引起的牛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是一种以流泪、眼睑肿胀、角膜混浊、溃疡等为主要特征的眼病。该病在世界各养牛国家、地区都有发生,引起肉用牛体重减轻、乳牛产奶下降、失明等,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病原和流行

该病非某一特定病原感染的结果,可能是多种病原所致,其中被多数学者认定为主要病原为牛莫拉氏杆菌。

该病主要发生于炎热季节,如夏、秋季。一旦发病,则迅速传播,多呈地域性流行。育成牛群发病率可达70%~90%,水牛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反刍动物均可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均易感,犊牛更易感。病牛或带菌牛是该病的传染源。自然条件下,该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还不十分明确。同种动物可以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而传染。某些飞虫可机械性地传播此病。在复愈牛的眼和鼻分泌物中,牛莫拉氏菌可存在数月。据兽医临床观察,牛和羊之间一般不能交互感染。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3~7天,病程一般为20~30天。病牛发病初期表现为眼睑肿胀、羞明流泪,有疼痛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角膜逐渐凸起,角膜周围血管因充血而扩张,结膜和瞬膜红肿。严重者可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病牛基本不表现出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表现,但眼球化脓时则伴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和泌乳量减少等症状[养殖网:www.novmv.com/]。

3 病理学诊断

病理剖检变化。一般可见病牛结膜浮肿、高度充血,病初为单纯性结膜炎。继而为角膜化脓性炎症、溃疡,角膜增生、增厚,变化多样,有凹陷型、白斑型、白色混浊型等,形成角膜斑痕和角膜翳。

病理组织学变化。眼结膜含有多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上皮性细胞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角膜变化:可以观察到凹陷型上皮剥落,固有层细胞浸润及坏死;白色混浊型,上皮增生,固有层弥漫性玻璃样变性;白斑型的固有层局限性胶原纤维增生和纤维化;隆起型时上皮细胞坏死伴随细菌浸润,固有层纤维化及肉芽组织形成;突出型时虹膜黏连和细菌浸润,可见化脓灶或肉芽组织形成。

4 病原学诊断

病料采集和处理。当牛发病初期时,采取病牛眼结膜囊内分泌物或鼻汁,在无菌条件下,置于无菌容器内保存,备用。

病原分离。取上述被检材料,接种于pH值7.5的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在33~35´℃下培养24小时后,可长成圆形透明的灰色菌落,稍有黏稠性。形成透明的β型溶血或不溶血,溶血的菌落具有致病性,不溶血的菌落致病性差或无。

动物试验。用分离培养出的菌落制成悬浊液,皮下或肌肉注入小鼠体内,呈现发病者为阳性。

分离物鉴定。用分离培养出的菌落涂片,染色,干燥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体一般较小,大小不一,多为1~1.5μm×1.2~2.5μm。在染色过程中常不易被酒精脱色,而有保留结晶紫的趋向。无芽孢、无鞭毛、多数菌株有荚膜,某些菌株有纤毛。

该菌属于需氧型菌,生长条件较为苛刻,适宜生长的pH值为7.0~7.5,适宜生长温度为32~35℃。初分离时需要加血液、血清或腹水,以后可逐渐适应普通培养基,对干燥敏感,相对湿度低时不生长或生长不良,因此需在培养箱中放置水盘来提高湿度。初分离于兔血清琼脂上24小时仅见针尖大小菌落,48小时后始见直径0.5~1.0mm的菌落,菌落圆润、微凸、无色或微白色,有时可出现粉红色或酪黄色。菌落大小不等。溶血或不溶血,多数菌落具有黏性,某些菌落可见其边缘不齐,挑取菌落后局部琼脂被侵蚀出现凹陷,呈现扩散-侵蚀(S-C)型生长。

生化特性:该菌氧化酶试验为阳性,接触酶试验为阳性,大多数菌株不利用无机盐和枸橼酸盐,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及前基质,不发酵任何糖类,因此表现出生化能力不活泼的特征。明胶、凝固血清液化,硝酸盐还原能力随菌种而异。

5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方法可用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反应以及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按常规方法操作进行检验。还有不检查血清而检查眼分泌液中和抗体试验。

6 防控

发病后须立即隔离、封锁,及时治疗,消毒厩舍。夏季灭蝇,避免强烈阳光刺激。用牛莫拉氏杆菌制备的疫苗,可刺激牛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