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郏县黑牛【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郏县黑牛

(一)产地与分布

郏县红牛原产于河南省郏县,毛色多量红色,故而得名。现主要分布于郏县、宝丰、鲁山三个县和毗邻各县以及洛阳、开封等地区部分县境。据1982年统计,约有郏县红牛3万余头。

(二)品种形成

产区地处南暖温带南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6℃,雨量充沛,年降水量760 mm,无霜期长达210~220 d。河流纵横,水草丰盛,天然牧草种类繁多,除大部为禾本科外,尚有野苜蓿、野豌豆等豆科牧草,为养牛提供了良好的放牧条件。农业生产较发达,作物种类多,饲料来源广,加之采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使牛只长期得到丰富的营养与良好的锻炼。这是形成郏县红牛体质结实,肌肉发达,结构匀称,后躯发育较好的主要条件。

产区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饲养管理方法,积累了事富的经验,如“定时定量,少给勤添’、“花草花料,四角拌到”以及“冬喂盐,夏喂硝,二八月里喂石膏'等。在选种选配方面,严格选择种公、母牛,群众的经验是:“红牛头如罐,眼如蛋,耳如扇,龙门角真好看,叫唤一声能听二里半”,“前胸放下斗,后裆放下手,老虎脖子石磙腰,木偶蹄子白尾梢”等。在选优去劣中,注意到对非种甩公牛的去势,并定时举行种牛评比会。

产地地势复杂,土质不一,砾质土和黄粘土地带耕作负担量大,工具笨重,这就需要体大力强的役牛,因之,群众有选留大牛、壮牛的习惯。当地群众特别喜欢红牛,因红牛体格较大,役力较强,且毛色纯一而有光泽,外形美观,从而促进了红牛的形成。

(三)体型外貌

郏县红牛外貌比较一致,体格中等,体质结实,骨胳粗壮,体躯较长,从侧面看呈长方形,具有役肉兼用体型。垂皮较发达,肩峰稍隆起,尻稍斜,四肢粗壮,蹄圆大结实。公牛鬐甲宽厚;母牛乳房发育较好,腹部充实。

毛色有红、浅红及紫红三种。红色占48.51%,浅红占24.26%,紫红占27.23%。红色和浅红色牛有暗红色背线及色泽较深的尾帚,部分牛的尾帚中央有白毛。

郏县红牛由于未经系统选育,故角形很不一致,以向前上方弯曲和向两侧平伸者居多,而向前下方弯曲者,在母牛中亦不少见。角偏短、质细密、富光泽,色泽以红色和蜡黄色,角尖呈紫红者为多。

根据河南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报告,成年牛的体尺、体重和体尺指数见表1、表2。由表2可以看出,郏县红牛前后躯发育良好,缺点是体长不足。

(四)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双套大型阉牛拉胶轮大车,载重2000kg,在柏油路上每小时行走:4km,日行30 km。双套中型阉牛日耕地3N4亩,双套成年母牛日耕地2.5~3亩。据测定,郏县红牛的最大挽力,公牛平均为405.6Kg母牛鞠2.9 kg,分别为体重的91.7%和91.8%(详见表3)。

2.产肉性能

郏县红牛具有较好的早熟性[/],2岁时的主要体尺即达成年时的90为以上,公牛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79.18%,母牛达83.47%。

据1981年对6头未经肥育的成年牛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1.4%,净肉率为40.8%,眼肌面积69.0cm2,骨肉比1:5.1。

(五)繁殖性能

郏县红牛的性成熟期,公牛为12月龄,母牛10月龄。公牛1.5~2岁开始配种,配种年限为8~10岁。母牛2岁开始配种,终生可产犊8~10头,繁殖年限为12~13岁。母牛性周期为18~20 d,持续9~3 d,妊娠期280~300 d,产后2~3个月再次发情。

(六)评价与展望

郏县红牛属河南地方优良品种,虽未经系统选育,但外貌比较一致,后躯发育较好,结构匀称,遗传性稳定,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较好,并具早熟、繁殖力高等特点。1958年曾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出。但少数牛胸部较窄,背腰结合不良,尻较短,数量还比较少。

为了加速郏县红牛的选育进程,在产区郏县及备山县建立了郏县红牛繁育场,进行本品种选育,并在郏县开展了群众性的选种选配和淘汰去势劣种牛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今后应继续采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使之由目前的役肉兼用逐步向肉役兼用以至肉用方向过渡。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