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引发牛黄疸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引发牛黄疸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

李长河 (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第三管理区 黑龙江虎林 158419)

1 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牛一般为隐性传染,无明显症状,严重传染多是突然发生,体温升高达40.0~41.5℃,稽留热,精神委顿,食欲和反刍停止,黏膜贫血、黄疸。奶牛乳房松软,乳汁色红,有小凝块或血块,血红蛋白尿。有些牛仅体温升高,排血红蛋白尿,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范登白间接试验呈阳性,黄疸指数升高,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测发热期血液涂片,可直接看到钩端螺旋体。

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牛急性传染病。病牛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有肠炎、组织出血和水肿。本菌有A、B、C、D、E 5个血清型,均能引起肠毒血症,各血清型所引起犊牛和牛肠毒血症的病状大致相同。最急性病牛体况良好,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有的牛体温无变化,定向力障碍,间歇性跳跃、转圈、吼叫,口流泡沫,多为D型菌引起。病牛体温正常,食欲减退,精神进行性沉郁,离群,可视黏膜发绀,腹痛,排灰绿色稀便(B型菌也如此),后排水样便并带血,卧地死亡,这些症状多为C型菌所致。A型菌所引起的多数病例为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检测肠毒素才能确诊。

牛无浆体病以发热、贫血、衰弱和黄疸为特征,病原体为立克次氏体中边缘无浆体。本病主要以蜱为传播媒介,蚊、虻、蝇等也能传播该病。各种牛不分年龄、性别均易感染,本地牛或犊牛为带菌者,外地引进的牛呈最急性经过,常突然死亡。本病零星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夏末秋初等高温季节较多发生。牛感染该病后一般都会出现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急性型全身症状明显,高热、贫血、黄疸,体温升高至40~42℃,呈间歇或稽留热型。病牛排尿频繁,尿液清亮,常起泡沫,但不排血红蛋白尿,常伴有流产、水肿和肌肉震颤,死亡率可达50%。病死牛体表常有蜱附着,剖检变化主要为全身黄疸,病尸消瘦,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皮下和大网膜黄染,肝脏稍肿大,呈深黄褐色,胆囊肿大,其内充满浓稠的胆汁,肾脏肿大、黄染。本病较难诊断,常与双芽巴贝斯黑虫病、牛巴贝斯焦虫病、附红细胞体病及牛巴尔通体病混合感染,在诊断上注意鉴别。此外,还应与钩端螺旋体病、牛出败及中毒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热性、溶血性疾病,常呈隐性感染。病牛以发热、贫血、腹泻、消瘦和黄疸为特征。吸血昆虫如扁虱、蚊、蜱及小的啮齿动物为传播媒介,也可通过子宫内感染。病牛初期异食、口渴,黏膜苍白。随着病情发展,病牛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不退,食欲减退至废绝,反刍减少至停止,产奶量骤减,流涎、流泪、多汗、便秘、腹泻、尿血,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孕牛流产。重危病牛严重贫血,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肌肉震颤,静脉注射四环素有效。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数增加,红细胞数下降,血红蛋白降低,(www.613935.com)血小板减少。确切诊断应进行血液涂片检查,可观察到血浆中和红细胞上不同形态的附红细胞体。

2 寄生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寄生在牛胆管内的吸虫,中间宿主为椎实螺,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在低洼、沼泽地带放牧的牲畜多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由于吸虫长期对胆管机械刺激和虫体本身毒素作用,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肝实质和胆管发炎或肝硬化、肝坏死,伴发中毒和营养性障碍,胆汁淤滞造成黄疸明显,胆管内壁有磷酸钙、磷酸镁盐类沉着,内膜粗糙。急性病例大多发生于犊牛,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贫血、黄疸,偶有腹泻,常在3~5天内死亡。成年牛多呈慢性经过,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食欲减退,反刍不正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的瘤胃臌胀或前胃弛缓,腹泻,黏膜苍白。后期牛下颌、胸下出现水肿,有波动感或捏粉样感觉,无痛、无热,高度贫血。取病畜粪便检查,可发现卵圆形、略显黄褐色虫卵。

日本血吸虫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钉螺是其中间宿主。血吸虫卵随病畜或人的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钻入钉螺,发育成尾蚴,尾蚴侵入牛皮肤,经血流至肝脏及肠系膜静脉中发育至成虫而发病。患牛食欲减退,排带有血液、粘液的稀便,恶臭。严重的患牛体温升高到40℃或更高,逐渐消瘦、贫血。慢性患牛出现肝肿硬、贫血、黄疸和腹泻等症状。犊牛被大量虫体感染后,发育受阻,剖检可见肝脏表面有粟粒到高粱米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小点,即虫卵结节,时间长了病牛肝萎缩、硬化。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