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犊牛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导致犊牛发生该病,主要是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例如,从温度较低的地区引进犊牛,而运送到温度较高的地区,再加上运输过程中没有饲喂饲草、缺乏饮水以及路上过于颠簸,直接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同时,牛场环境卫生较差,堆积较多粪便,空气污浊,使犊牛到场后无法及时恢复体力,也会进一步导致抵抗力减弱。另外,犊牛引进前主要是饲喂干草,而饲喂非常少的精料,但到达牛场后没有使其经过一个过渡阶段适应饲草、饲料的改变,而是直接改成饲喂青贮玉米秸秆以及大量精料,使其胃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如菌群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当犊牛抵抗力较差时,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通常是3~6月龄的犊牛容易发生,且在每年的7~8月份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雨水较多、过于潮湿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而8月份之后基本不会出现发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患病犊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神情呆滞,食欲完全废绝,呼吸急促,接着很快发生腹泻,排出稀便,混杂黏液、假膜和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最后由于严重脱水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发生关节肿,并伴有肺炎和支气管炎,表现出气喘、咳嗽。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成。患病犊牛腹泻有所减轻或者完全停止,但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初期有黏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体温有所升高。先发生支气管炎,之后引发肺炎。后期还会发生关节炎,导致跗关节和腕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机体极度衰弱。病程通常可持续1~2周,长时能够达到1~2个月。

3、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死牛心内、外膜都存在出血点,腹膜、小肠、胃脏也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发生出血。病程持续较长后死亡的犊牛,肝脏颜色变淡,形成坏死灶。胆汁浑浊,且质地浓稠。肾脏表面形成坏死灶。肺脏发生充血、出血,表面存在纤维素沉积。脾脏发生充血,明显肿大,并散布有坏死灶。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关节发生损害时,会在关节、腱鞘存在胶胨样的液体。

4、实验室检验

病料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在普通肉汤内接种进行常规增菌培养,置于37℃条件下经过24 h,发现肉汤变得混浊,表面存在一层薄膜。取肉汤菌液在几种鉴别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结果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灰白色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长出半透明的无色圆形菌落,SS培养基上会长出灰白色的圆形菌落。挑取各个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染色镜检,发现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5、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产房要加强消毒,并在母牛产后及时清除分娩排出物,如排出的胎水、胎衣等,并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进行全面消毒,注意每天都要进行消毒,以避免母牛排出的分娩排出物污染产房环境,预防犊牛由于接触隐性带菌母牛的分娩排出物而发生该病。犊牛产出后,要采取隔离单独饲喂,犊牛舍要先使用新洁尔灭和氢氧化钠进行一次全面的严格消毒,之后每天再坚持进行1次消毒。产房要设有专人值班,确保犊牛产出后在1 h内吮乳充足的初乳,每次吮乳量适宜控制在1. 5~2 kg,每天3~4次,增强机体免疫力。新生犊牛断脐后,要将脐带断端浸泡在5%碘酊中,避免其经由脐带感染病菌而发生该病。

药物治疗。牛群要逐头进行检查,腹泻或者体温升高的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一般治疗该病的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土霉素、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等,并配合采取补液、强心、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病牛可肌肉注射5 mL 5%痢菌净注射液,每天1次;也可肌肉注射10 mL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也可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此外,病牛可使用中药治疗,常选用白头翁汤,即取100 g白头翁、30 g黄连、30 g黄柏、15 g秦皮。方中白头翁为主药,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黄连、黄柏以及秦皮为辅药,具有清热解毒、苦寒燥湿之效,同时使用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如果病牛呈现里急后重,可添加枳壳、木香,用于调理气机;如果呈现高热、舌红苔发黄、结膜发绀,可添加连翘、金银花、黄芩,用于清热解毒。药物研成粉末后分成两等份,每次取1份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次。

犊牛副伤寒的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别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苗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都柏林沙门氏苗的带苗牛,其胆囊内长期存在病原菌,不断随粪便排出,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还来自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犊牛未饮初乳或饮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节,常呈散发。

症状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轻者或经早期治疗的病犊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的后期町因内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及黏膜坏死,脾肿大、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治疗

(1)注射抗血清 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 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 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 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