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与中药治疗【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奶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与中药治疗

王玲君 王清凤 陆铁 李广运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畜牧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16)

奶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奶牛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奶牛体温突然升高,消化道和呼吸道呈严重的卡他性炎症,四肢和关节有热痛,因此出现运动障碍。本病病程多短暂,且常取良性经过。一旦本病在奶牛群中流行,会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病牛死亡和淘汰率上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引起养牛业的重视。

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3天,病牛表现精神沉郁,目光无神,低头呆立,不愿走动,反应迟钝。病牛初期食欲减退,继而废绝。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持续2~3天,心跳100~130次/分钟,呼吸次数为80次/分钟,腹式呼吸明显。病牛步态强拒,肌肉震颤,尤以肘肌震颤明显。病牛初期停止排粪、尿,后期排出干、黑粪便,且附有粘液和血丝,腹泻者其粪呈褐色血汤。病后2~3天,奶产量最低,第四天后,产奶量逐渐上升,但恢复速度较慢。由于体质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具体可分4个类型,消化型以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病牛食欲减退至废绝,站立时,奶牛两后肢频频交替踢腹,眼凹陷,鼻和口角有清亮口水流出,呈拉线样,粪黑干少,腹泻者排出血汤样粪,磨牙。呼吸型以气喘为主,呼吸困难,病后5~6天,即出现明显的呼吸障碍。随着病情加重,病牛腹部扇动,鼻孔开张,举头伸颈,眼球突出,目光直视。发病后期,病牛上、下眼脸肿胀,烦躁不安,站立不宁,喜站不卧,或卧后站起,张口吐舌,从口内流出大量泡沫状液体,舌紫色。瘫痪型以运动障碍为主,步态强拘,蹒跚,易摔倒。有的病牛初期体温升高,病后第二天,卧地不起,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正常。重病者四肢直伸,平躺于地,眼脸闭合,呼吸微弱,食欲废绝,消瘦明显。神经型的病牛,兴奋者全身紧张、敏感、狂暴,个别全身失去平衡,痉挛抽搐,角弓反张。

2 病理变化

死于急性经过的牛,上呼吸道黏膜显著充血、肿胀,有点状出血,肺高度膨大,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间质性气肿,被膜下和小叶间结蹄组织充满气体,个别的气肿可蔓延至纵膈、颌下和腰部。多数病例的肺尖叶、心叶和膈叶前部出现灰红色至黑红色的小炎症灶,淋巴结充血、肿胀和出血,实质器官呈浑浊肿胀,骨胳肌、心内外膜、舌、膀胱、肾皮质等可能有轻度出血。病牛右心室明显扩张,内有凝血块,真胃、小肠和盲肠呈卡他性炎症或出血。

3 诊断

兽医工作者主要依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做出诊断。牛流行热发生于夏末秋初,传播迅速,只发生于牛,特别是奶牛和黄牛,病牛明显高烧,严重的呼吸困难,跛行和卧地不起,不难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作为辅助诊断。

4 预防

奶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是发病迅速,传播极快,(www.613935.com)病情严重,对牛的健康与泌乳影响较大。奶牛一旦发病,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病情蔓延,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由于奶牛个体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奶牛食欲尚好,测量体温时,可见病牛体温升高,一旦表现不食,有明显症状时,已是发病后期,不易治疗。因此,为能提早发现病牛,防止病情加重,饲养人员应对全群牛只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凡体温、食欲、泌乳异常者,应立即隔离,严格封锁,彻底消毒,做好灭蚊、蝇工作。应定期用溴氢菊酯对牛舍、运动场等处进行喷雾杀虫,杂草、污水应予以清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奶牛抵抗力。运动场内做好排水工作,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对病牛应精心护理,可给玉米粥。长期卧地不起的病牛,应人工翻动,防止发生褥疮。

5 中药治疗

一般采取非特异的对症疗法,尽早检出病牛,应立即隔离,避免不必要的惊扰,多给病牛饮水和易消化的青绿多汁饲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可口服“清瘟败毒散”,生石膏25克,生地47克,川连25克,栀子31克,桔梗25克,黑元参16克,知母31克,黄芩47克,连翘31克,木通31克,车前子31克,赤勺31克,水煎服,每天1剂,直至病牛体温下降。也可应用“热毒五号康制剂”,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芩、栀子、知母、赤勺等,每支20毫升,奶牛每200千克体重使用1支,每天1次,肌肉注射即可,一般3天即可治愈。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