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的需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奶牛业向大规模、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2.0.jpg

1、科学选种

优良的品种是奶牛高产的基础,良种奶牛的生产性能较高,体型较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奶牛的选种包括种公牛的选择和母牛的选择。目前我国最常使用的品种多为黑白花奶牛,如荷斯坦奶牛,并且多为杂交改良的后代。有研究表明,杂交改良后果的奶牛品种,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均较普通奶牛有很大的提高。在选择种公牛时要注意生长发育、早熟性、外貌特征、体质和精液品质等性状,选择母牛时则要根据体质、外貌、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考虑。在选种时还要依据系谱、家系等选择良种。

2、合理饲喂

因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要根据饲养标准,计算不同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量,以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合理的搭配日粮中的精粗比例,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奶牛在泌乳初期,因刚经历分娩,体质较弱,消化机能较差,生殖系统尚未恢复,此时饲喂奶牛以恢复为主,精料的饲喂量不宜过大,主要以饲喂优质牧草为主;在泌乳期,奶牛体质和各项机能基础恢复完全,并且处于泌乳的旺期,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此时除了要维持自身的需求外,还要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泌乳的需要。应该额外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增加产奶量,当奶牛的产奶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停止增加,此时要将多余的精料慢慢减少,以免影响到奶牛的健康。因奶牛在泌乳盛期,钙的流失较多,易发生瘫痪,因此,在提供营养时要注意适当的补充钙、磷;奶牛进入泌乳后期后,产奶量下降,但是也不可随意的减少日粮的营养,此时奶牛经过长时间的泌乳后要摄人充足的营养来增强体力,保持适宜的体况,以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好准备。

在饲喂时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尽量保持粗饲料种类多样,要提高充足的青饲料,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同时可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可适当的使用一些饲料添加剂,在大量饲喂精料时使用一定量的小苏打,可中和瘤胃酸,不但可防止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还可以有效的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奶量。另外,还要保证奶牛有充足的饮水,因牛奶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充足的饮水可显著的提高产奶量,注意在提供饮水时冬季不可太凉,有条件的话可提供温水,夏季则可让奶牛饮用凉水,起到降温的作用。

3、加强管理

加强奶牛日常的管理工作。科学的规划奶牛养殖场的布局和奶牛设施,为奶牛提高适宜的生活环境。加强日常环境的管理工作,注意保持牛舍内的卫生清洁,及时的打扫,定期消毒。合理通风,以调控牛舍的温度、相对湿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勤换垫草垫料,保持牛舍干燥。

在养殖前要对奶牛进行合理的分群,分群可依据奶牛的大小、品种、产奶量高低、体质强弱来进行分群,尤其要注意按照奶牛产奶量的高低分群,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养殖经济效益。这样便于饲喂管理,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如果当地的自然条件良好,可在青草地进行放物,不但可以保证奶牛采食到新鲜的青草,加大运动量,接种阳光的照射,增加体质,提高泌乳量,还可降低饲料成本。

如果当地的放物条件不好,采取完全舍饲的方式养殖奶牛,则要对奶牛进行补充光照,合理的延长光照时间可对奶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量影响较大。另外,要保证奶牛每天都有充足的运动量,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4、科学挤奶

科学的挤奶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目前挤奶的方式主要有人工挤奶和机器挤奶。采用机器挤奶时由于力度、速度和刺激一致,奶牛的舒适度较强,因此可提高产奶量。而人工挤奶可根据奶牛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力度、手势等,各有优点,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挤奶都要注意不可挤奶过度,安排好每天挤奶的次数。目前各养殖场一般每天挤奶3次,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在挤奶前要先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以促进乳房的血液循环,加速乳房的膨胀,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乳。

5、预防疾病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每天都要刷拭牛体,保持体表的卫生,减少体外寄生虫的侵害。定期检查奶牛的牙齿和肢蹄,每牛的春季都要进行修蹄的工作,在奶牛分娩前进行驱虫。加强奶牛乳房的保健工作,可每天在挤奶前给奶牛的乳房进行按摩,除了可提高产奶量外,还可预防乳房炎。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另外,要注意做好奶牛营养代谢的监控工作,防止发生产乳热、酮病、瘤胃酸中毒等营养代谢病。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文章从我国奶业的现状、影响产奶量的因素及提高产奶量的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据调查统计,我国的奶类总产量仅占全世界的1.6%,而奶牛仅有460多万头,占全世界奶牛总数的约2%[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营养的需求更加完善,这就给我国奶牛业造成一定压力。关于《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显示,我国人均奶量只有6.05 kg,而全世界人均奶量为92.22 kg,因此,国家农业部提出“抓好奶类生产”,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其中产奶量的提高问题亟待解决。

1 我国奶牛业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1978年,我国仅有奶牛及改良牛47.5万头,总产奶量97.1万t;泌乳母牛单产水平3 000 kg,人均奶量10.1 kg;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 218.9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3 633.4万t,比1978年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 800 kg,比1978年提高了60%,人均27.5 kg,比1978年增长了1.7倍。虽然我国奶牛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奶牛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主要靠增加奶牛的总数来提高产奶量,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奶牛数量逐年递减,而奶牛的产奶量却保持稳定或递增,如:美国1950年奶牛2 190万头,总产乳量5 289万t,2004年奶牛为901万头,总产乳量达7 748万t,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 599 kg[2]。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现状,汲取各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从饲养、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从而实现我国奶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

2.1 环境因素

奶牛的生产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牛场的选址及建设是关键。在饲养奶牛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最低限度的减少对奶牛业污染。

2.2 奶牛本身

2.2.1 高产良种奶牛严重不足 我国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尚不足4 000 kg,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平均单产达8 400 kg,丹麦、日本、法国等平均在6 500 kg以上。

2.2.2 奶牛繁殖技术落后 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把胚胎移植作为促进奶牛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我国技术相对落后,奶牛繁殖潜力尚待挖掘。

2.3 饲养管理

2.3.1 集中饲养 传统的工厂化生产是将奶牛集中饲养、集中管理,这不能很好满足不同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既造成饲料的浪费又降低了奶牛的产奶量。

2.3.2 缺乏优质饲料,日粮配比不合理 饲料是奶牛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奶牛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缺乏优质饲料,尤其是优质牧草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奶牛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奶牛饲料主要靠粮食、作物副产品、秸秆和少量天然牧草,加之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方法,饲料单一,营养失调,严重制约了奶牛的产奶量。

2.3.3 奶牛发病率较高 由于近年来对奶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使得养殖户盲目引进种牛,对引进牛的品质、性能、疫情等情况全然不知,同时有些养殖户缺乏养殖科学养殖知识,不能对奶牛定期消毒、检查等,使得我国奶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进而造成了奶牛产奶量的下降。

3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3.1 奶牛场的建设和环境保护

3.1.1 奶牛舍的选址 奶牛场选址的主要原则:使奶牛场不致成为周边环境的污染源,同时也不受周边环境所污染。

3.1.2 奶牛场的位置 奶牛场的位置应远在距饲料生产基地和放牧地较近,交通发达,供水电方便的地方。不要靠近工厂、住宅区,以利防疫和环境卫生。

3.1.3 地势、水位 奶牛场地势要高燥、背风向阳,最好北高南低,土质坚实(以沙土质为好),地下水位在2 m以下,具有缓坡、排水良好的开阔平坦的地方。

3.1.4 水源、水质 奶牛场用水量很大,一头泌乳牛1d的饮水量达70~130 kg,因此必须有充足的良好的水源,且取用方便。水质应达到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畜禽饮水水质》(NY.5027-2001)标准。

3.1.5 利用防疫和环境保护 奶牛场一般离居民区500 m以上,与主干公路应保持1 000 m距离,且周围有绿化隔带等,并避开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以及家畜传染病源区,以利防疫和环境卫生工作的开展。

3.2 奶牛场的规划

(1)在满足经营管理和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各类奶牛的生理要求,符合生产实际。

(2)对奶牛场的规划与布局一般采用按功能分区规划、布局的原则。在《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管理兽医防疫准则》(NY5047-2001)中将奶牛场分为“生活和管理区、生产和饲养区、生产辅助区、粪便堆贮区和病牛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

3.3 乳牛舍的设计

3.3.1 设计理念 奶牛舍的设计主要根据饲养工艺、挤奶方式、机械化程度等因素确定。然而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应以奶牛的生理特性和饲养方式为依据,因陋就简,降低建设成本为主要设计思想。

3.3.2 设计形式 根据饲养方式,目前主要有栓系牛舍和散栏牛舍;舍内根据牛的体型和存栏量,合理建设料槽、颈枷、牛床、粪尿沟、照明饮水设备,电源和饮水设备要安装合理等,以提高工作效率。

3.4 奶牛的品种及繁殖技术

3.4.1 奶牛品种的选择 据资料表明,优质的奶牛毛色大部分为黑白花且花片界限明显,体格高大,结构均称,后躯发达。骨骼细致而结实,肌肉丰满。皮薄而有弹性,皮下脂肪少,乳房特别庞大,乳腺发育良好,乳静脉粗而多弯曲,乳井深大。

3.4.2 奶牛的选育繁殖技术 奶牛的选种包括种公牛的选择和母牛的选择两个方面。根据种公牛本身表现的性状主要有生长发育、早熟性、体质外貌、精液品质等;母牛的选种则依据体质外貌、产奶性能、繁殖性状等进行。此外,还可依据系谱、家系及后裔等方面的材料进行选择。据丁洪涛等[10]研究表明母牛选种的标准是:群体中产奶量和乳脂率最高的,头胎牛或成年牛,产奶量在9 000 kg以上,乳脂率在3.6以上,体貌评定在80分以上的母牛。

3.5 科学的饲养管理

3.5.1 分群 据试验证明,按产奶量高低进行分群并实行阶段饲养,不论是对提高产奶量或增加经济效益效果都很显著。反之,则浪费饲料,增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3.5.2 科学饲喂 为了充分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应根据饲养标准,精确计算不同阶段的母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正确的配合日粮,合理搭配粗精饲料的比例,提高奶牛产奶量。其中,必须按照奶牛生理变化、不同的生理阶段及产奶量进行科学饲养。

(1)泌乳初期。由于母牛刚刚分娩,机体较弱,消化机能减退,产道尚未复原,因此,此期应以恢复母牛健康为主,每天供给适宜的精料,并饲喂优质牧草,尽快促进母牛恢复健康。

(2)泌乳期。此时母牛体质已基本恢复,消化机能正常,除按饲养标准满足其维持及泌乳的需要外,应额外多给精料,增加产奶量,至产奶量不再增加时,将多余的料慢慢减下来。此期还需要适当的补充Ca、P含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3)泌乳后期。母牛产奶量下降,但此期各器官仍处在较弱的活动状态,应适当的提高营养,增强体力,使母牛保持中上等体况,利于今后的发展。

4.3.jpg

3.5 饲喂方法

3.5.1 饲喂次数 一般而言,奶牛的饲喂次数与挤奶次数相一致,实行3次挤奶,3次饲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高产乳牛、夏季饲养、泌乳盛期应由3次改为4~6次。

3.5.2 饲喂顺序 饲喂顺序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一般是“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先喂后饮”的方法。

3.6 饮水

水对乳牛来说十分重要,牛乳中含水88%左右。试验证明,乳牛饮水充足,可提高奶量10%~19%[12]。因此,必须保证乳牛每天有足够的饮水。冬季饮水时,要注意水不能太凉,且以不放食盐为宜,以免饮水太多,造成体热大量散失,可用开水将精料调制成粥料饲喂,对牛体保温既防止体热消耗又增加了产奶量。而在夏季饮水时,可在其中适量放些食盐,促使牛多饮凉水,增大体热散失量,从而减轻热应激造成的危害。

3.7 放牧

放牧不仅能让奶牛吃到更多适口优质的青草,降低饲养成本,而且增大了奶牛的运动量,让其呼吸到新鲜空气,沐浴阳光,促进体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提高泌乳性能,可多产牛奶500 kg以上。

3.8 乳房的按摩

奶牛临产前期及挤奶前都必须对乳房进行热敷按摩,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乳腺血液循环,促使乳房发育,而且还能减少乳房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产量。据试验证明,挤奶前按摩乳房可提高10%~20%的产乳量。

3.9 挤奶技术

3.9.1 挤奶方法 挤奶方法有手工挤奶和机器挤奶。一般机器挤奶的速度和刺激保持一致,使乳牛感到舒适,因而可提高产奶量;而手工挤奶时需注意挤奶工的手势、手力等,尽量做到用力均匀、一致,避免奶牛产生不适,而造成奶牛产奶量的下降。

3.9.2 挤奶次数 据调查分析表明,改每日挤奶1次为2次,可使产奶量提高10%,2次改为3次,又可提高产奶量的10%。因此,适当增加挤奶次数可激活、加快乳腺分泌,提高产奶量。

3.10 注重奶牛的防疫技术

3.10.1 卫生消毒 定期对奶牛进行卫生消毒,可切断疾病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

3.10.2 定期免疫 定期对奶牛进行预防接种,增加免疫抗体,减少疾病的发生;此外,还需定期对奶牛进行驱虫,改善其体、内外的环境,有利于奶牛健康。

3.11 实施保健措施

3.11.1 乳房保健 乳房是奶牛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器官,而其发病率却又较高,许多奶牛因乳区疾病而失去泌乳能力,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重视乳房卫生保健,必须及时做好乳房卫生,定期进行检测以防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及合理控制乳房感染等。

3.11.2 蹄卫生保健 除注重舍内环境外,必须定期修蹄,对蹄部进行清洁等。

3.11.3 营养代谢疾病的监控 乳牛的营养代谢疾病主要包括产乳热、酮病、瘤胃酸中毒、真胃变化和胎衣不下等。在生产上必须加强对这些疾病的监控,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乳牛的影响。

4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措施合理配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在提高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乳产品。在生产实际中,应该结合我国奶牛业现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经验,将上述方法搭配使用,真正做到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为目的,并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促进我国奶牛业的发展。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