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甘孜藏牛【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甘孜藏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甘孜藏牛主产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半农半牧区县,包括康定、九龙、雅江、炉霍、甘孜、新龙、巴塘、稻城、泸定、丹巴、乡城、得荣等,遍布全州18个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500m以上。甘孜州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低,冬季长,无霜期短,降水少,干雨季分明,光照强度大,日照时数多,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下降,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由森林、灌丛植被、草甸植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甘孜州交通封闭,甘孜藏牛处于封闭式自群繁衍状态。早在殷周时代就有了黄牛和牦牛杂交生产犏牛的记载,说明甘孜藏牛饲养历史悠久。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甘孜藏牛1985年存栏31万头,1995年存栏38万头;2005年存栏43万头,其中公牛19.05万头、母牛24.01万头,全群公、母牛比例为1:1.26。存栏能繁母牛16.47万头,占全群比例38.22%。半农半牧县存栏33.95万头,占全州的79%,5个纯牧业县存栏甘孜藏牛9.16万头,占全州的21%。由于近亲交配及甘孜藏牛用于挤奶等原因,牛只个体逐渐变小,生产性能下降。目前甘孜藏牛的部分产区开始应用西门塔尔牛及娟姗牛冻精进行杂交改良。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甘孜藏牛的基础毛色主要为黑色和黄褐色,鼻镜颜色为黑褐色和粉色,眼睑、乳房颜色为粉色。蹄色主要为黑褐色,其次为蜡黄色,角色多为黑褐色,少数为蜡黄色。被毛为贴身短毛。体型矮小,发育匀称,四肢长短适中。头短而宽,耳平伸,耳壳较薄,耳端尖。角形多样,有芋头角、羊叉角、倒八字角、小圆环角等。肩峰小。公牛颈垂较大,母牛颈垂小,公、母牛胸垂均较小,脐垂小。尻部短而斜,尾长至后管下部,尾帚较小。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10月对泸定县4个乡镇农户饲养的成年牛进行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据2006年10月对泸定县4个乡镇农户饲养的9头公牛和50头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产奶性能甘孜藏牛180天泌乳250kg,乳脂率4.1%。

3.役用性能甘孜藏牛在特定土壤条件下日耕耙工作量:成年公牛5~8h,可耕翻砂壤土1亩。特定路况下挽曳工作量:能连续驮运15~20天,驮载、骑乘劳役一般日行25~30km。

4.繁殖性能甘孜藏牛性成熟年龄公牛20~30月龄[/],母牛15~20月龄;初配年龄公牛42月龄,母牛36月龄。繁殖季节为5~10月份,母牛发情周期20天,妊娠期280天左右。初生重公犊10.21kg,母犊11.82kg;断奶重公犊60kg,母犊5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19kg,母犊0.17kg;犊牛成活率86.8%。

四、饲养管理

甘孜藏牛的饲养方式为圈养和季节性放牧。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一般组群10~20头,公牛、母牛、阉牛混群放牧。白天放牧在稍远的草山草坡或灌丛林间草地,收牧后晚间与羊、马混群关圈,有简陋的棚圈。分布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和海拔2000m左右地区的甘孜藏牛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舍饲期间以作物秸秆为主,同时也刈割青草饲喂。在农耕季节和越冬度春期间补饲一定量的玉米、豌豆等混合精饲料。甘孜藏牛适应性极强,耐粗饲、温驯,易于管理。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甘孜藏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甘孜藏牛是甘孜州仅次于牦牛、绵羊、山羊的重要畜种,为该州农牧民提供了大量的肉、奶及役力。甘孜藏牛适应性极强、遗传性能稳定、耐粗放、温驯,易于管理,难产和流产极少。但甘孜藏牛的个体偏小、生产性能较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保持其现有优良特性。可引进小型乳、肉品种牛进行杂交改良,培育适合山区饲养的小型乳肉兼用品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