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与诊断【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牛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与诊断

王 英 侯宝香 张俊嫱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1 流行情况

牛副流行性感冒是由副流行性感冒病毒3型引起的牛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深秋和冬季发生。本病除牛感染发病外,也可引起猪、猴、豚鼠、小鼠和人的呼吸道疾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洲、欧洲、亚洲各国均有发生和流行。在自然条件下,无论从临诊健康的犊牛与绵羊,还是从具有呼吸道和肠道症状的犊与羔、牛和绵羊的流产胎儿以及马和水牛都已分离出副流行性感冒3型病毒。

病牛及带毒牛是传染源。本病可由接触或飞沫引起传染,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也可发生交配和子宫内传染。由于集约化饲养,牛群高度集中,或因运输等应激因素,牛群易发生本病,放牧牛少发生。本病多数是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腺病毒、牛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呼吸道病原病毒混合感染,也可同衣原体、支原体、溶血性巴氏杆菌以及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因此,目前认为牛副流行性感冒是本病毒、细菌或其他病毒、诱因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中某一因素,常不能发生典型的疾病。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2~5天。病牛体温升高达41℃以上,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流粘液性鼻液,流泪,有脓性结膜炎,咳嗽,呼吸困难,流白沫状口涎,有时发生腹泻,孕牛可能流产。有些病牛呈轻性或隐性经过。牛群发病率在60%~90%之间,病死率1%~2%。单纯感染的病程3~4天,但有混合感染的病性复杂。

3 病理学诊断

剖检病变主要见于牛呼吸道,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下部肺泡充满纤维素而膨胀、硬实,切面呈红灰色肝变。小叶间质水肿、增宽。胸腔积聚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液,胸膜表面有纤维素附着。支气管和纵隔淋巴肿大、出血,部分坏死。心内外膜下、胸腺、胃肠道黏膜有出血点。组织学检查可见肺泡内充满蛋白样物质、细胞碎块和单核细胞。毛细支气管上皮增生,有明显的坏死和脱落。在肺泡壁见有巨细胞化和上皮化。在毛细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和上皮游走巨噬细胞中可见少数的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和核内包涵体。

4 病原学诊断

最好在感染后3~5天用棉拭子采取鼻分泌液。(www.613935.com)还可采取乳房炎病牛的乳汁,腹泻病牛的粪便。剖检时采集气管黏膜、肺病变以及附属淋巴结等。本病毒能够适应鸡胚,羊膜腔接种时生长良好。鸡胚液中产生血凝素。接种尿囊腔不能生长,这点与其他副粘病毒有区别。新分离的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中大多不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和血凝素,但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容易检出,连续传代后可以产生细胞病变。

牛株在与犊牛、山羊、水牛、骆驼、马和猪的肾细胞培养物以及HeLa和Hep-2细胞培养物中生长良好,并形成大的合胞体以及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核内也有圆形的单个或多个小包涵体,在每个包涵体的外周都有一层透明带。在牛胚肾细胞培养物中能形成蚀斑。

牛体回归试验,将牛株3型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实验接种犊牛,能引起发热,粘液-脓性鼻炎或阴唇-阴道炎等。剖检可在肺叶发现大面积充血和实变。组织学检查可见小支气管和肺泡有炎症变化,上皮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在胞浆内和胞核内均存在嗜酸性包涵体。本病毒对大多数实验动物无致死性,豚鼠和仓鼠可经鼻接种感染,但无明显症状。

5 血清学诊断

最常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试管法和微量法。将病毒培养于牛胚肾原代细胞制备抗原,当细胞病变明显时收获培养液,冷冻保存。待检血清用高岭土处理后,在56℃灭活30分钟。快速诊断可用荧光抗体法和免疫酶技术。

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间隔2星期),如果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能确诊。轻度感染的牛不出现临床症状,但血凝抑制滴度可达1∶40。感染后出现症状的牛,其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达1∶320~1∶640或更高。

中和试验的血清样品用56℃灭活30分钟。一般应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血清做1∶2~1∶256连续倍比稀释,病毒剂量为每0.1毫升100~500 TCLD50。血清和病毒各0.1毫升,混合后室温放置1小时,接种牛肾细胞培养物,35℃培养7天,中间检查1次,观察细胞病变。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