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及预防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及预防方法

季淑妍

(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畜牧科,黑龙江黑河1614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19-01

作者简介:季淑妍(1981- ),女,辽宁彰武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家畜疫病防治。

奶牛副结核病义称奶牛副结核性肠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的流行和发生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奶牛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危害巨大。因此,坚持及时诊断、尽早隔离、坚决扑杀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奶牛副结核病的发生。

1 流行情况

该病的病原菌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生长缓慢,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比结核杆菌强,阴冷、潮湿条件下可长期存活,如在粪土中可存活11个月,污水中也能存活9个月。本菌对热和常用化学药品敏感,10%~20%漂白粉液中20min即可被杀死。对湿热抵抗力不大,在60℃条件下30min可杀灭该菌。

该病发生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春秋两季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在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发病较分散饲养牛群的发病率高,该病一旦在牛群中流行则很难根除。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期和潜伏期均能向体外排菌,致病菌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也可随乳汁和尿液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饮水、器具等。牛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此病。另外,也可经乳汁感染幼畜或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2 临床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短则几个月,多则可达15年。发病初期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腹泻,经对症治疗后短期内可缓解症状,但当遇到产犊、气候骤变、更换饲料等因素引起应激反应,临床症状将反复出现,最后转为顽固性的腹泻,2~3周后病情恶化,转为持续性下痢,排出恶臭且带有血液、气泡、黏液或血凝块的粪便,严重者可呈喷射状下痢,对药物治疗不敏感。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病牛下颌及垂皮水肿,被毛脱落,眼球下陷,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身体明显消瘦,肌肉萎缩,贫血,泌乳量和乳品质下降,甚至停乳,最后无法站立,全身衰竭而死。

剖检可见主要病变发生在空肠、回肠、结肠前段和肠系膜淋巴结,特别是回肠段,肠壁增厚,质地变硬,表现出明显的隆起皱褶,呈脑同样皱褶。肠浆膜和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表面呈灰白色,质地变软,切面湿润,有黄白色坏死结节,但无干酪样变。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等脏器无明显可见器质性病变[养殖网:www.novmv.com/]。

3 诊断

细菌学诊断:将送检的含有黏液的粪便,用载玻片直接制成触片,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可发现病菌。如果送检的粪便中没有黏液,还需进行粪便集菌,取15~20g待检粪便,加入到45~60g的0.5%氢氧化钠液中,充分混匀后,在55℃水中进行30 min乳化,然后取一定量上清液,以lOOOr/min进行离心去除沉渣,再以3000r/min离心30min除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涂片,火焰固定,抗酸染色后镜检,可见病原菌。

ELISA检测:待检血清样品应先与草分支杆菌抽提物发生作用,消除非特异性干扰因素后,再加样到ELISA板上,ELISA板上包被有副结核杆菌抗原。当样品中有副结核杆菌抗体时,就会结合到ELISA板上,再加酶标抗体,最后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准血清进行比较而判断未知样品的阴阳性,作出诊断。

4 预防措施

病牛往往在疾病后期才出现临床症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牛最后会死亡。死亡率通常在3%~10%。根除本病的唯一方法即检出、隔离或者淘汰。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生石灰、来苏儿、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剂对牛舍、通道、饲槽、器具及运动场等进行彻底消毒,以切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合理搭配饲料,提供丰富充足的营养,以提升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观察牛只状态,对疑似感染牛及时做出诊断。患病母牛分娩后要马上与犊牛分开,并由专人饲养,给犊牛饲喂健康牛的牛乳,犊牛舍要经常清扫并消毒,确保犊牛饲养环境良好。

加强检疫:不在疫区购牛,对新引进牛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隔离期满经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每年定期对全群进行检疫,检出阳性牛,应立即隔离饲养,对以开放性副结核的病牛要坚决扑杀,并对其饲养场所及使用的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假定健康牛群,在做好观察以及临床检查的基础上,每隔3个月进行1次变态反应,连续3次检查,结果呈阴性的奶牛,视为健康奶牛,可调出饲养。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