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王少文: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牛”【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王少文: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牛”

3月18日,中午时分,阳光热辣。

天等县龙茗镇三北村那造屯的赵宣敏依然在为扩建养牛场忙碌着。

稍稍缓了缓手中的活计,赵宣敏说,“建好后,打算再引进20头牛。有他的带领,我们对发家致富充满了信心。”

赵宣敏口中的“他”,指的是三北村那造屯致富能手、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场主王少文。

记者见到王少文时,他正在牛舍旁例行查看牛的进食情况。

谈起关于牛的话题,健谈的王少文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多年前,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王少文也像家乡其他年轻人一样,背上简单的行囊,告别家乡,来到了繁华广州,加入了打工一族。凭着吃苦耐劳,王少文在厂里学到了精湛的技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担任管理工作。2010年,他已从最初的车间工变成了办公室“白领”,年薪十几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少文发现近年来牛肉市场行情特别好,牛肉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于是,他多次到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且更加坚信这是一个创业的好项目。

于是,王少文毅然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着手肉牛养殖的事宜。

2013年2月,以“高档肉牛生产基地”为目标的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破土建设,总投资138万元,总占地面积近54亩;其中牧草种植36亩,牛栏等建设用地18亩,拥有标准化牛舍4栋,建有牛栏100间,可容纳200头牛,主要品种有夏洛莱、利木赞、西门塔尔、波兰牛等。

“春季,牛容易拉肚子,要注意在饲料中拌入适当的糖和盐;夏季,要注意清除附着在牛身上的寄生虫……”经过近两年的摸索,王少文熟练掌握了一套“养牛真经”。

王少文还实行科学管理,做到定槽位、定牛只、定饲料种类、定饲喂和饮水时间、定管理日程。同时,还根据牛只增重情况,调整日粮配方和饲喂量。

王少文给记者算了一笔“牛账”:从引进3个月龄大约250斤的牛开始,喂养6个月后增到1000斤左右,就可出栏。2014年共存栏108头,岀栏近100头,主要销往广东、湛江、海南等地,总收入约180万元。

“前几天刚出栏一批30头,目前还存栏30多头。现在,我们正在联系,准备再引进一批。”王少文说。

目前,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被确定为天等县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王少文也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农技推广补助示范县科技示范户”称号。

那造屯共有150多户,380多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甘蔗、辣椒、芋头、生姜等。近两年来,全屯人均收入仅4800多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看到乡亲们生活水平还不高,王少文决定带领乡亲们一起养牛,共同发家致富。

“面对缺钱又缺技术的村民,王少文很慷慨。没技术,他免费培训,并积极上门帮忙解决各类难题;没钱,他提供启动资金,甚至同意村民赊养。”谈及王少文,那造屯村民黄建福赞不绝口。

黄建福之前生活困难,去年,他从王少文处赊养了18头牛,年底出售了,盈利一万多元。

赵宣敏去年养了10头,今年春节前卖了5头。目前,他正在扩建牛舍,打算增加引进20头。

为了增强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在王少文的争取下,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通过了微型企业注册登记,并逐步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采取“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销售”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那造屯由最初的2户养殖到现在的30多户一起养殖,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屯共存栏300多头牛。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引进适合圈养的波尔黑山羊,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现在,已经有10多户群众有这个意向了。”王少文充满信心地说。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