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肉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活体症状 肉牛瑟氏泰勒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肉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活体症状 肉牛瑟氏泰勒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泰勒虫病是也叫做肝火病、捻巴病或者黄病,是一种呈急性经过的寄生虫病,往往呈季节性的地方性流行病。是牛的一种寄生虫病,由长角血蜱传播的牛血液原虫病,病牛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贫血和体表淋巴结肿胀等症状,对生产养殖危害极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活体症状 肉牛瑟氏泰勒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肉牛采取舍饲时通常不会感染该病,只有采取放牧饲养或者到野外活动等时由于接触蜱虫而发生感染。犊牛相比于成年牛具有较低的感染率,这可能是由于犊牛可通过吮乳母乳而得到母源抗体相关。部分牛感染该病后,能够呈带虫耐过,且通常不会出现复发,一般带虫免疫能够持续2.5~3年,但也并不是非常稳定,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复发。该病的流行季节性同蜱虫的繁殖季节相同,蜱虫在繁殖季节经由吸血进行蜕皮、产卵,从而在蜱虫吸血时不断传播。一般来说,该病从每年5月开始发病,到10月停止,其中6~7月的发病率较高,是该病的第1个高峰期,从8月开始降低,到9月又开始明显增加,是该病的第2个高峰期。该病通常在潮湿地区发生,这是由于蜱虫的分布决定,且山区相比于平原更有利于蜱虫生存。

2、活体症状

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饮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口涎增多,瘤胃蠕动非常微弱,反刍缓慢或者完全停止,独自离群落后,往往卧地不起,拒绝活动,严重消瘦,皮肤发生黄染,鼻镜干燥,眼结膜明显充血、潮红,有时双眼大量流泪。可视黏膜苍白,严重时存在针尖或者蚕豆大小的ILIJ血点。肩前和膝襞淋巴结发生肿大,肩肌或者肘肌震颤,肛门以及尾根周围存在出血点,排出混杂少量黏液的粪便。母牛患病后泌乳量减少,甚至出现干奶。

3、宰后剖检

淋巴结,主要是肩前、颌上、腹股沟、肛门、肾门、肺门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不同程度肿大,一般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5倍,小时如同鸽蛋,大时如同鸡蛋;被膜明显紧张,切面发生外翻、隆起,且存在点状出血以及ILIJ血斑;少数淋巴结切面上还存在灰白色结节,呈小米至黄豆大小不等,或者存在灰黄色坏死灶,质地较硬。脾脏,呈紫红色,发生肿大,被膜明显紧张,边缘钝圆,并散布有出血斑点,且表面存在略微隆起的如同针尖大小的颗粒,切面出现外翻。皱胃、肠,皱胃大面积发生出血,黏膜面如同红布,少数在胃底部黏膜皱壁上存在灰白结节,呈针尖至粟米不同大小,而肠黏膜发生轻微出血。肝脏,边缘钝网,有所肿大,切面发生外翻,肝实质中存在暗红色或者灰白色病灶,呈针尖至高梁米大小,且不同病牛数量也有所不同。胆囊,里面含有大量黄褐色胆汁,明显扩张,且黏膜面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灶。肾脏,体积变大,包膜容易剥离,切面外翻,且切面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出血点,呈针尖大小,还存在不同大小的灰白色结节病灶。心脏,轻度肿大,心肌质地较脆,心外膜、心内膜存在出血,存在大量ILIJ血点。肺脏,表面以及切面上散布有暗红色病灶,呈针尖至米粒大小不等,且切面会流出泡沫状的淡红色液体。

4、实验室检查

取病牛耳尖静脉血进行涂片,经过自然干燥置于甲醇溶液中进行15mln固定,冉置于5%的姬姆萨染色液中进行3h染色,然后使用中性蒸馏水进行冲洗,干净后置于油镜下观察。结果能够看到形状不同的虫体,如杆形、小环形、逗点状等,且一个红血球内能够含有1~10多个虫体。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全群牛可在5~6月使用磷酸伯氨喹进行预防,每头剂量为lg,如有需要可在1个月后冉用药1次;对于重点疑似牛,要及早用药治疗,每头用量为1.2~1.5g,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蔓延。整个牛群按体重肌肉注射2mg/kg咪唑苯脲,症状较轻时用药1次即可,症状严重时经过24h冉使用1次相同的剂量。该药液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长时间在血液中维持有效浓度,一般在20~30天,凶此还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病牛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5~7mg/kg贝尼尔,或者按体重内服3mg/kg焦虫片,每天1次,连用3天。尽管贝尼尔和焦虫散都对该病具有一定疗效,但贝尼尔的具体用量要达到常用剂量的1~2倍才具有作用,但尤其具有较大毒性,且使用后会导致母牛泌乳大量减少,容易污染牛奶,凶此要慎重。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厩舍、牛体防疫卫生,日常对牛体温及可视黏膜变化注意观察,定期抽样检查机体血清抗体以及疑似病牛的血液带虫情况,判断群体感染虫体的状况,以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预防该病的重点是将牛体上寄生的蜱虫杀灭,为此可在蜱虫频繁活动季节(一般是每年的3~5月)向牛体表喷洒0.5%敌百虫溶液,每周1~2次。对于放牧牛群,要定期供给阿维菌素,按体重使用0.2mg/kg,连续使用2~7天,也能够避免蜱虫叮咬,从而能够预防发病。另外,每年3~8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此时牛群要减少到多蜱草场放牧,该场最好空置1年或者更长时间,当成蜱由于饥饿而发生死亡后才可继续使用。

流行病学调查

秦皇岛昌黎某养牛场存栏肉牛28头,牛舍紧邻海边,海边方圆几公里内全为次生林,牛群主要以放牧饲养方式为主。

2003年4月中旬,出现有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的牛只。病初有几头牛出现发热症状,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无明显效果。随着病程的延长,到5月初疾病波及全群,个别牛只呈衰竭症状。从牛体采集到蜱,将蜱放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有盾板,在肛门的后方有肛沟,假头基四方形,须肢宽短,第二节外缘显著外突形成角突;结合蜱的生物学特性,该蜱被确定为长角血蜱。

临床症状

全部牛只初期体温升高至40~42℃,表现精神沉郁,行走无力,离群多卧少立。贫血黄染,可视黏膜充血肿胀,流多量浆液性眼泪,后期体温偏低,个别牛有异食现象如啃土,反刍减少。体表淋巴结肿胀,触之有痛感,病牛迅速消瘦,血液稀薄呈暗红色。

病原学诊断

经过对病牛耳尖静脉和颈静脉采血推片,干燥后使用甲醇固定3 min后,应用10%姬姆萨染液染色。油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内虫体的形态具有多形性,有杆形、梨籽形、圆环形、卵圆形、逗点形、圆点形、 十字形、三叶形等各种形态,但以杆形为主,虫体内有一团着色深的染色质,红细胞染虫率60%左右,牛红细胞内的瑟氏泰勒虫治疗, 应用咪唑苯脲按2 mg/kg体重剂量给全群牛肌肉注射,轻症者用药一次,重症者24 h后同等剂量再给药一次。同时对重症体质虚弱者,应用辅助疗法给以强心、输液、止血、舒肝、健胃等药物。以红细胞的染虫率作为疗效指标。用药后的第7天,牛红细胞检查染虫率由原来的60%降至15%左右。第15天时复检,染虫率降至0.1%~1%,基本恢复正常的带虫状态。牛在用药后一周的精神有所好转,食欲增强,牛体皮肤逐渐变得红润,两周时,大部分牛已康复,只有个别重症患牛恢复较慢,但3周以后所有牛均已恢复如前。

发病原因

长角血蜱为野外蜱,一年一代,多生存于次生林或山区。由于河北北靠燕山山脉,西靠太行山山脉,形成了小山区的环境,长角血蜱适应于这种环境。而长角血蜱正是瑟氏泰勒虫病的传播者。

本养殖户反映2004年3~4月曾发现全群牛被大量的蜱叮咬,因而导致了本次疾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本病特征为病程长(一般10天以上,个别可长达数十天),症状缓和,因此往往发现该病时牛已经到患病后期,严重贫血、黄染、消瘦,母牛产后少奶或无奶,出生的小牛瘦弱存活率低。因此尽管本病死亡率低,但给养牛业造成的隐性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本病的预防尤为重要。

疾病预防

本病的关键在于消灭牛体上的蜱,在蜱的活动季节(一般在3~5月份)可应用0.5%敌百虫溶液喷洒牛体表,每周1~2次;认真搞好畜舍内的卫生,消灭畜舍内的蜱;放牧牛定期投喂阿维菌素也可防止蜱的叮咬,草食动物按0.2mg/kg体重连服2~7天均能达到预防本病的目的。消灭蜱的同时还应进行药物预防,应用咪唑苯脲以1 mg/kg体重肌肉注射即可。

一旦发病,治疗原则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对重症者还要进行强心补液、清肠健胃、对症治疗。据报道对于被犁形虫病感染的怀孕牛用药治疗可能会导致流产、死胎或早产,但本次应用咪唑苯脲治疗没有发生此类现象,表明咪唑苯脲治疗牛泰勒虫病具有疗效好、使用安全、方便等特点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