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病也叫做牛放线菌肿,主要是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而引起。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颌下、舌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肉牛最容易发生,尤其是2~5岁的牛只非常容易感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采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7.jpg

1、发病特点

在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中都存在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在肉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寄生。只要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会自行出现发病。例如,肉牛采食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以及谷糠等时,往往会损伤口腔黏膜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肉牛在低湿地进行放牧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在肉牛损伤组织内存在的病原菌,会使寄生部位发生慢性传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在肉芽的中心,会存在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即发生脓肿。有时炎症过程是单一的结缔组发生明显的增生,并不会出现化脓。但由于结缔组织发生增生,会形成肿瘤样赘生物,即放线菌肿。如果侵害到肉牛的舌组织,往往会明显增长而突破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

病牛主要是领骨、口腔、头部皮肤以及皮下等部位出现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都比较困难,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快速消瘦。当病菌侵害软组织时,通常是在领下、头部以及颈部等处的组织内部形成不痛不热的硬结。如果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就会形成“木舌”或者出现蘑菇状新生物,使其大量流涎,且咀嚼比较困难。母牛感染后,还能够侵入乳房,使其发生弥漫性肿大或者形成局灶性硬结,导致乳汁变得黏稠,并混杂脓液。放线菌肿中能够浸润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形成脓肿,并经由疹管将脓液排到外面,同时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细菌也能够经由疹管侵入组织,进而促使化脓、坏死过程明显加重。在增生组织或者结节中,都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软化灶,且软化灶和脓汁中还存在“硫磺颗粒”。

3、实验室诊断

病料的采集、形态及染色特征。在按压出现波动的病变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抽取适量的脓汁放在无菌培养皿中,添加少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放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直径小于1mm的硫磺色或者灰色颗粒,用灭菌接种环将其挑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略微挤压,如果有需要还可滴加10%氢氧化钾或者氢氧化钠溶液促使小“硫磺颗粒”表面的附着物消化,从而将钙质清除,有利于检查。接着将玻片放在低倍镜下使用暗视野进行观察,最后使用高倍镜对其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中央颜色较深,这是由于菌丝相互缠绕而导致,次种菌丝的末端呈放线状排列,比较紧密,末端较粗。直接镜检结束后可将盖玻片用镊子小心地揭去,待标本干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中间部分的菌丝呈阳性,而四周较粗的菌丝呈阴性。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混杂小颗粒的脓液放在乳钵内,完全研碎后分别在血清LB肉汤和血清LB琼脂中接种,并分别放在37℃、10%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厌氧以及需氧培养,经过24 h发现二者都能够生长细菌,但厌氧环境中长势相对较好。在琼脂平板上,能够存在深入培养基的圆形、边缘稍微透明、灰色、黏稠且不容易挑出的细小菌落以及表面光滑、湿润、圆形的隆起大菌落。肉汤中出现一致浑浊,并在试管底部沉淀有细小、绒球样絮状物。分别制成涂片,经过染色和纯培养后,可确定大菌落是葡萄球菌,小菌落存在革兰氏阳性的菌丝的断片和细分支菌丝。

4、综合疗法

药物治疗。早期治疗时,病牛可在肿胀部位分点注射适量的5%碘酊,每天1次,同时根据体重大小配合注射适量的青霉素钾和链霉素混合液,每天2次。一般每天早上在肿胀部位使用碘酊进行深部分点注射,在颈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下午在肿胀块周围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分点注射,并根据肿胀块大小来确定碘酊的用量,如果放线菌块达到拳头大小,可每次使用20 mL碘酊,并随着其增大适当增加用药量。通常连续使用大约5天碘酊,肿胀块就开始出现化脓,临近破溃前要采取外科手术。用手术到将肿胀部位切开,促使脓汁完全排净,结合则填入浸有碘酊的纱布,每天更换1次,连续使用3天就能够痊愈。

手术治疗。发病后期,当病灶皮肤发生化脓破溃而流出脓汁,甚至形成瘘管时,则要先采取手术治疗,然后再采取药物治疗。当病牛发生病变的部位成熟软化后,对其进行保定,并将患处的被毛剪去,涂抹适量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将患部皮肤切开进行排脓,再使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对创腔进行清洗。如果病牛形成瘘管,要确保将瘘管完全切掉。根据手术部位创腔面积,选用长度适宜的纱布,将其对折后在下层撒布一层较薄的高锰酸钾粉,然后盖上一层纱布,接着填入创腔,注意在外面流出1-2 cm纱布,用于引流排脓。另外,创腔清洗后也可填塞浸有适量碘酊的纱布,每24-45 h更换1次,同时配合在伤口周围注射适量的10%碘仿醚。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