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肉品质概述 牛肉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牛肉品质概述 牛肉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方法

获得产量高、质量好的牛肉是肉牛养殖的最直接目的,影响牛肉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品种、饲养管理方法、环境因素等,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采取综合的措施来加强肉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以提高牛肉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肉品质概述 牛肉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方法。

5.jpg

1、选择好肉牛的品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因此对肉类产品的要求也较以前高得多。肉牛的品种对于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保证肉牛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选择良好的肉牛品种很重要。我国地方的优良肉牛品种主要有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这些品种的特点是耐粗饲、牛肉品质好、屠宰率高,缺点则是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为了改善这一缺点,目前我国肉牛养殖利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优势与我国地方黄牛进行杂交,获得具有上一代的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所选择用的国外品种多为夏洛来、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例如,选择西门塔尔公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后,其后代的牛肉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地方良种与安格斯的杂交后代,出栏时间也提前30天,均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2、保证肉牛摄入充足合理的营养

饲喂肉牛的饲料主要包括粗饲料、精饲料和添加剂类饲料,要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配比合理、适口性良好,才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使该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得充分的发挥,获得最佳的产量和质量。在饲喂前要对饲料进行合理的加工,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可将粗饲料铡短,但是要注意不可铡的太碎,否则不利于瘤胃的健康。对于一些秸秆类粗饲料,消化率较低,可进行氨化或碱化处理后再与精料混合饲喂,可得到良好的饲喂效果。而有的地区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可充分利用这一饲料资源,调制成青贮料,可大大的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目前各肉牛养殖场或者养殖户采用每天饲喂2次,早晚各1次的饲喂方式,不但可保证肉牛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反刍,利用牛体组织的沉积,还可节省劳动力。

为了达到理想的增重效果,同时提高牛肉产品的品质,在育肥期要根据肉牛的生长特点,提供充足且合理的营养,可将整个育肥期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育肥阶段,肉牛的生长侧重点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第一阶段为适应期,一般为半个月左右,主要是让牛适应精料,在饲喂时要多喂草料,逐渐增加青绿饲料的饲喂量,少量的喂料,让牛尽快适应饲养环境,消除运输带来的应激反应;第二阶段为育肥前期,时间控制在40~50天,这一阶段要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一直到每100千克体重饲喂1. 7~2.1 kg精料为止,其目的是让肉牛快速的生长;第三阶段为育肥后期,这一阶段肉牛的生长特点主要是脂肪的沉积,可在此期进行肉质的改善,时间约为20天,以使肌肉间夹杂脂肪,形成大理石花纹,提升牛肉的品质和等级。在这一阶段进行强度育肥,减少粗饲料的饲喂量,同时增加精料的饲喂量,并且要让牛少运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使肉牛的日增重达到最大化。为了促进肉牛对精饲料的采食量,可以在精料中增加一定量的食盐。另外,还要保证肉牛有充足且清凉的饮水,尤其是在青绿饲料缺乏的季节,更要保证肉牛喝到充足的饮用水,以提高肉牛的采食量,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注意冬季最好饮用温水[养殖网:www.novmv.com/]。

3、加强日常的管理

为了提高牛肉的产量和质量,合理饲喂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在育肥前要将牛群按照不同的年龄、品种、体重进行合理的分群,保证每一群体中的肉牛的差异不能太大,以便于管理和调整饲料。选择最佳的育肥年龄,一般2周龄以下的肉牛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脂肪沉积少,适合生产高档牛肉,通过合理的饲喂,可提高牛肉的质量。选择2周岁以下的肉牛育肥,可不去势,但是如果选择2周岁以上的肉牛则要去势后再育肥,可提高增重速度,同时减少牛肉的膻味,还便于管理。在育肥前要对牛进行驱虫和健胃,以去除体内的寄生虫,保证最佳的充肥效果。虽然减少肉牛的运动量可提高增重效果,但是适宜的运动可增加体质,保持肉牛旺盛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脂肪的沉积,因此要让肉牛有一定的运动量,但是不可运动过度,以减少能量的消耗。每天都要定时刷拭牛体1~2次,尤其是在夏季,不但可保持牛体清洁,减少体外寄生虫的侵扰,还可提高牛的食欲,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夏季还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给肉牛提供适宜的环境,牛舍要保证冬暖夏凉,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还要保持牛舍清洁、干燥、空气新鲜。

做好牛场的卫生防疫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在场区门口要设有消毒池,外来人员和车辆要禁止入场。牛场和牛舍要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做好相关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提高牛群的抵抗力。

牛肉品质概述

肉牛生产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肉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4年的牛肉产量,在世界牛肉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7%上升到10.7%,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1.06亿头,出栏4359.5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万t,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人均消费量为6.1kg,较1980年增长了12倍[1-5]。虽然我国牛肉生产已有了迅猛发展,但目前大众消费的牛肉品质低、安全卫生差,己供过于求,而优质牛肉短缺,高档牛肉主要依靠进口,消费者市场出现分层。牛肉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牛肉的质量问题正制约着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出口。因此,必须大力改善牛肉质量,保证城乡居民能够吃上安全、健康、营养的牛肉。

1 影响牛肉肉质的因素

1.1 品种和性别 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虽然以五大黄牛为主的黄牛品种很多,肉质鲜嫩,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纤维粗,因而不适合作为规模生产的肉牛品种,也不能用来生产优质牛肉。目前肉牛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高度重视肉牛品种的繁育改良工作,均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肉牛品种。 据相关文献报道,肉牛品种是影响牛肉质量的非常关键的因素,Sherbeck JA 等研究表明,海福特阉牛比含有25%~50%的婆罗门牛血统的阉牛有更高的大理石评分,因此海福特牛胴体中USDA“Choice”等级的牛肉所占比例也比婆罗门牛高;Wheeter T L等报道,无论是普通牛还是瘤牛,其口感都与大理石评分呈正相关。我国近十几年来逐渐意识到品种改良与本品种保护的重要性,采用了三元杂交的方式培育出了科尔沁牛、泌阳牛等具有优良肉质的优良品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 不同性别肉牛其遗传基因和性激素的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肉牛胴体组成、肉品质量以及肉的风味[9-11]等各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人们早已对雄性或雌性动物经阉割后进行育肥,其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因为性激素本身对肌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故失去了一些有益于产肉的性能,虽然对于一些动物例如阉牛可利用外源性激素加以弥补,但这种措施产生了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外源性激素残留。因此是否需要进行阉割,在生产实际中还要根据饲养的品种,肥育期和饲养条件来决定。

1.2 年龄 年龄影响牛的生长速度、肉的品质、饲料报酬。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幼龄牛的肉质好于老龄牛。年龄越小,饲料报酬越高。发达国家肉牛在1.5岁左右屠宰,我国地方品种的肉牛在2岁左右屠宰,此时的牛肉营养丰富,品质好,饲料转化率高,饲养周期短,效益高。随年龄的增加,肌纤维加粗,肌纤维束相应增大,但肌纤维数量几乎不变,所以随年龄增加,肉质的纹理变粗,肌肉嫩度变差,即剪切值变大。另外,肌肉蛋白质的保水能力也随牛龄的增长而下降,这也降低了肉的品质。

1.3 营养水平 饲养水平低,导致肉牛体重下降,发育受阻,肌肉、脂肪的比例降低。加强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牛肉的产量,改善牛肉的品质。高营养水平饲养能改善牛肉嫩度。通过排酸能显著提高牛肉的嫩度[15],这是目前肥牛生产提高肉质的主要途径。排酸后,高营养组肉质较嫩,中营养组次之,低营养组最差。是因为在高营养条件下,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在肌细胞间沉积为不饱和脂肪酸。牛肉经过排酸,其中的乳酸成分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酒精,然后挥发掉,同时细胞内的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鲜味物质基苷-IMP,降低了酸度,提高了嫩度。

1.4 育肥方式 肉牛育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持续育肥(直线育肥)和后期集中育肥(强度育肥或快速催肥法)。持续育肥是指犊牛断奶后,直到出栏(我国20-24月)的时间内,在当地或专门化肥育场进行肥育。后期集中育肥法是从市场选购15~20月龄的架子牛,经过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后,利用精料型日粮(以精料为主搭配较少的秸秆、青干草或青贮料)进行3-4个月的短期强度肥育之后出栏,这时一般体重达400-500公斤。育肥牛只有达到相应的体重才进入肉质改善期,使脂肪沉积于肌肉内,形成大理石纹,才能生产出柔嫩多汁的高档牛肉。

1.5 饲粮

1.5.1精饲料 肉牛以粗饲料为主,但粗饲料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需要补喂精饲料。精饲料包括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微量(常量)元素和维生素。 营养因素是影响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高饲料能量浓度可以提高肌内脂肪沉积,而且高能饲料和肌肉中脂肪含量沉积以及较高的生长速度都能提高牛肉的嫩度。增加精饲料的添加比例提高了犊牛的生长速度,降低了肌肉的剪切力并提高了肌肉中脂肪的含量,因此剪切力的降低与肌肉中脂肪含量的提高,应得益于添加的精饲料增加了能量沉积量。

1.5.2粗饲料 粗饲料定义:一般而言,粗纤维含量达18%以上(包括18%)的饲料都称为粗饲料,其每千克干物质的消化能低于2500kcal,有机物质的消化率在65%-70%以下。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粗饲料通常占60%-70%,甚至更高,是瘤胃微生物和宿主动物重要营养来源。粗饲料中的粗纤维刺激瘤胃,使瘤胃保持正常消化机能,其被瘤胃内微生物分解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低级脂肪酸,被机体吸收,为机体提供能量。粗饲料又能有效地防止因饲喂精料过多引起的酸中毒。 肌肉pH值经证明与肉的嫩度、系水力、肉色等质量性状有关系,肉在成熟过程中pH值发生显著变化,刚屠宰后的肉pH在6~7之间,经约1小时之后开始下降,经僵直最低达5.4-5.7之间,而后随保藏时间的延长开始慢慢地上升(喻兵兵,等2004)。Fernandez等(1996)研究表明:pH值相对偏高,可能是饲喂粗饲料的肉牛在经过宰前运输和禁食后,体内血糖下降到较低水平导致的结果。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