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几项配套方法 规模奶牛场的增产综合配套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几项配套方法 规模奶牛场的增产综合配套技术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猛,各地饲养上百头、上千头奶牛的规模奶牛场以及养殖园区比比皆是,奶牛养殖已成为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下乡时常有养殖场长反映,牛场规模虽逐年扩大,但产奶总量一直徘徊不前。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几项配套方法 规模奶牛场的增产综合配套技术。

1、“建好舍”

“建好舍”即为奶牛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解决好奶牛场的环境控制问题。好的舍饲条件,可以为奶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奶牛性能。一是建设牛舍一定要符合奶牛的生物学特性。修建奶牛舍,必须使其符合奶牛对各种环境条件的要求,为奶牛创造适宜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提高饲料利用率。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以使奶牛的生产力下降10%~30%。提供良好的畜舍环境是改善牛群生产性能的重要条件。二是符合奶牛生产工艺要求。奶牛场的生产工艺包括奶牛群的组成和周转方式、运送草料、饲喂、饮水、清粪等,也包括测量、称重、采精输精、防治、生产护理等技术措施。修建奶牛舍必须与本场生产工艺相结合,否则必将给生产造成不便,甚至使生产无法进行。三是利于卫生防疫,防止疫病传播。流行性疫病会对奶牛场造成严重的威胁,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修建奶牛舍时还应注意动物卫生防疫的要求,合理规划建筑物布局,牛场还要搞好绿化,既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调节牛场的小气候,有利于奶牛的健康。

2、“养好牛”

“养好牛”即奶牛场应选择优良奶牛品种,解决好牛场生产基础的问题,为奶牛场增加效益奠定基础。“养好牛”是奶牛高产、增加效益的基础条件,在生产中最好选择品种特征明显的黑白花奶牛或荷斯坦奶牛做母本,用优良的公牛冻精或性控冻精配种,繁育后代,定向培育高产核心群,是奶牛场取得好效益的重要条件。

3、“喂好料”

“喂好料”即根据不同的牛群,不同的生理阶段,施以不同的日粮配方。“喂好料”解决了奶牛供给平衡的问题。科学划定牛群分类,按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牛群的饲料配方,并根据生产性能变化合理调整。使饲料投入控制最优化。在生产中一是注意解决好饲料来源,又要注意饲料质量问题,在农区养殖奶牛,可以自己解决一部分饲料,例如种植玉米青贮和饲料玉米,或者种植奶玉米更好,奶玉米销售后的玉米秸秆水分和含糖量都很高,适合于用来青贮喂牛,或者从种植粘玉米的农户那里购买秸秆,减少费用,也可以购买农作物秸秆进行黄贮或微贮,都可以大大降低饲养成本,在采购饲料时一定要考虑所采购饲料的品质,货比三家,做到质优价廉。

4、“重防疫”

“重防疫”即对奶牛进行科学的免疫和检疫,确保奶牛生产的乳制品安全,为奶牛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一是认真观察牛群,随时观察牛群的动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奶牛场发现问题并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二是搞好牛舍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是保障奶牛正常生活和高产的重要条件。常年做到舍内通风良好,冬能保暖,夏能防暑,排污畅通,减少各种应激对奶牛的影响。三是制定科学的疫病防控程序。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做好奶牛检疫、牛群净化,定期驱虫、消毒。按规定每年对牛群实施口蹄疫强制免疫3次,定期对抗体效价进行监测,使牛群常年处于免疫保护状态。做好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常年抓好牛场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检疫工作,确保牛场人畜安全和牛奶质量安全。

5、“强管理”

“强管理”即不断加强牛场的综合管理,健全牛场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强化牛场的细节管理,减少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为增加牛场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奶牛场各种档案。为分析牛场生产经营情况提供基础数据。一是生产性能测定:测定的项目主要包括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体细胞计数、泌乳天数、胎次、产犊日期等。二是繁殖性能测定:包括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犊牛出生重及牛群总受胚率、情期受胚率、年繁殖率等,产犊及产后监护等各项记录。三是体尺、体重的测量与体型评定:测量的项目包括体高、体斜长、胸围的体重。

牛群的管理。根据不同的牛群、不同的生理阶段、生产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重点做好奶牛的繁殖管理、犊牛培育管理、干奶牛的管理、围产期牛管理、挤奶过程管理等。要在各阶段根据个体需要,用心进行呵护。①饲料管理,一是做好牛群的按需投入,减少饲料不必要的浪费,二是管理好库存饲料,防止变质、发霉和鼠害损失。三是注意观察牛群的喂饲过程,牛槽有无剩料,及时调整日粮配方。②人员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牛场的团队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奶牛绩效管理制度,一定要使各项考核制度人性化,不断提高员工福利待遇,还要不断加强牛场员工的各方面的培训,同时加强团队人员的协作,以牛场为中心,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和指标,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奶牛场的效益最大化。

规模奶牛场的增产综合配套技术

1.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各地农牧部门为了提高奶牛场的产奶量,不同地区根据各地的奶牛质量提出了6吨、7吨、8吨奶工程。规模奶牛场应严格按照农牧部门制定的项目要求实施,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当地农牧部门没有此项工程,规模奶牛场可以聘请专家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增产规划。

2.建立合理的奶牛群体结构

规模奶牛场牛群合理结构为成母牛60%、青年牛13%、大育成9%、小育成牛9%和犊牛9%。成母牛群中,1~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40%,6胎以上母牛占20%,老弱病残牛应淘汰,淘汰率可达20%~25%,以保持牛群高产稳产。青年牛是指18~28月龄的牛,大育成牛是指12~18月龄的牛,小育成牛是指6~12月龄的牛,三者总量应占牛群总数的31%。犊牛是指6月龄内的牛,母犊牛要根据其父母代生产性能和自身的体型外貌进行选留,公犊牛和淘汰的母犊牛要尽快销售,作为后备母牛的犊牛应占牛群总数的9%。

养殖规模超过1000头的奶牛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群。核心群是带动全群发展的核心,是指导后备牛选留标准的重要依据。从本场成母牛中挑选30%、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的牛组成核心群。核心群中不同年龄胎次的比例为1~2胎的占60%、3~5胎的占25%、6胎以上的占15%,除年老和死亡的外,一般不予淘汰。核心群的后代,除发育不良的全部留养。

3.奶牛品种改良

近几年,国家对荷斯坦能繁母牛实施良种冻精补贴,规模奶牛场以及园区要抓住契机进行奶牛品种改良。通过不断优化奶牛个体品质,能提高个体产量和群体质量,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赢。

在选择冻精时,要查看公牛系谱,通过系谱可以知道公牛3代内亲缘关系,如果待配母牛是这头公牛的近亲,则应避免使用。另外,养殖户要做好繁殖记录。

奶牛场要做好奶牛的发情观察,规范配种、接生等操作,由具备配种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配种。一般从奶牛产后40天开始观察,产后60天开始配种,确保奶牛产后100天内配种成功,同时做好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配种受胎率。

4.奶牛饲料的配制

配制奶牛饲料时,应因地制宜选用饲料原料。若奶牛场靠近啤酒厂,每头牛每天可以喂给10~15千克啤酒糟,不但饲喂效果较好,而且还能减少蛋白质饲料的用量。此外,果汁厂的下脚料果渣也是奶牛的优良粗饲料,每头牛每天喂给10~20千克可以提高产奶量,增加效益。

饲料原料选定后,要进行合理配比,以满足奶牛营养需要。如日产奶量20千克的奶牛,每日应供给15~20千克青贮料、3千克苜蓿干草和2千克其他干草,冬季再加喂2~5千克的胡萝卜。宁夏地区由于缺乏优质青干草,饲草品种主要以青贮玉米为主,日饲喂量要达20~25千克,有条件的牛场可以再补充一些豆科牧草。

5.TMR技术的推广

TMR(全混合日粮)技术是根据奶牛在不同生长发育和泌乳阶段的营养需要,按照营养专家设计的日粮配方,用特制的搅拌机对饲草、精料、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进行搅拌、切割、混合和饲喂的一种先进的饲养工艺。这种工艺能够保证奶牛饲料的营养均衡性,可显著提高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和生产水平,降低饲料成本,实现增产并改善牛群健康状况,从而改善和提高牛奶的品质。在规模奶牛场推广TMR技术,必须保证料槽清洁卫生,每天24小时不断料,让奶牛自由采食。

6.挤奶技术与挤奶次数

在规模奶牛场要全面推广使用鱼骨式挤奶台,实行机械挤奶。挤奶前,首先要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观察或触摸乳房外表是否有红、肿、热、痛症状或创伤;其次要对奶牛进行乳头药浴,选用专用的乳头药浴液,药液作用时间为20~30秒。如果乳房污染特别严重,可先用温水清洗干净,再药浴乳头;最后要用毛巾或纸巾将乳头擦干,保证一牛一毛(纸)巾。挤奶结束后,要迅速进行乳头药浴,停留时间为3~5秒。

挤奶次数的确定,各地区、各牛场争议很大。2008年以前,宁夏地区规模奶牛场推行日挤奶3次,三聚氰胺事 件后,蒙牛、伊利两大奶业集团为了提高牛奶品质和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改推日挤奶两次。一般来说,3次挤奶比两次挤奶能提高产奶量10%~15%,但对日产奶量20千克以下的奶牛影响不大。

7.奶牛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规模奶牛场要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针对不同的牛群,采用各种有效的防疫措施。一要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保证免疫抗体水平达到70%以上;二要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凡按国家规定免疫过的奶牛加挂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三要配合当地畜牧主管部门做好“两病”(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检疫,做好净化工作,及时淘汰阳性牛。

引进牛只时,一定要取得引进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和布鲁氏菌、结核病检验阴性证明。奶牛在起运前和到达目的地后都要进行检疫,并要隔离观察15~30天,确定健康后方可混养。

8.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提高规模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奶牛场的制度主要包括:场长职责、门卫职责、职工守则、采购人员职责、财务制度、畜牧技术人员职责、饲养人员职责、繁殖配种制度(人工授精员责任制度)、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饲料使用控制措施与制度、环境保护措施与制度、兽药使用控制措施与制度、挤奶厅的环境要求和卫生控制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贴上墙,而且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

9.积极参与DHI检测

DHI为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奶牛场牛群改良计划)的缩写,也称奶牛记录体系。DHI报告包括了20多项数据信息,如序号、牛号、分娩日期、泌乳天数、胎次、测定奶量、校正奶量、上次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脂/蛋白比例、体细胞计数、线性体细胞计数、牛奶损失、前次体细胞数、累计奶量、累计乳脂量、累计蛋白量、峰值奶量、峰值日、305天奶量、持续力、繁殖状况、预产期等。

规模奶牛场要积极与农牧部门联系,参与到DHI检测项目中来,这能使奶牛场从经验管理、被动管理转变为数据管理、主动管理,完成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变革。

DHI是通过测试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体细胞数等并收集奶牛群体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后形成反映奶牛场饲养、配种、疾病、生产性能等信息的报告。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奶牛场进行科学有序地生产,促进奶牛群生产性能大幅提高,实现高产高效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