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病因分析 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预防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病因分析 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预防措施

贝诺孢子虫病是一种对牛、马、羚羊、鹿和骆驼伤害极大的一种慢性寄生性的原虫病,患病动物会有皮肤脱毛和增厚的特性,此病分部较广。下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病因分析 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预防措施。

1、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奶牛场饲养的277头奶牛中有7头成年奶牛发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牛群常规免疫正常,发育状况良好,1星期前2只奶牛出现精神沉郁、厌食、背部脱毛、皮肤增厚等症状,但未引起饲养员重视,病情逐步发展,牛群中已有7头成年奶牛出现临床症状。就诊前该牛群饲喂过伊维菌素结合氟苯尼考进行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

2、临床诊断

对患牛进行视诊和触诊,如皮肤、巩膜、关节。这些发病牛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症状,包括膝关节肿大,浅表淋巴结肿胀,在巩膜及结膜处有针尖大小的丘疹,皮肤增厚硬化,特别是在乳房、肘、肩和脖子处尤为明显。此外,水肿和红斑在这些处也较为明显,但是患牛并未感到任何的瘙痒。由以上临床症状,笔者初步推测这些发病奶牛患了贝诺孢子虫病。

3、实验室诊断

显微镜观察。选择患牛背部症状明显处,用打毛剪将背部皮肤处多余的毛清理干净,用70%酒精将欲取样部位擦拭消毒后,用眼科镊采集患病皮肤表面的乳突状小结节,装于无菌的采样瓶中,带回实验室。将结节剪碎,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发现大量疑似贝诺孢子虫的包囊。

分子生物学诊断。利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患牛血液中的基因组总DNA。利用本课题组先前发表的贝诺孢子虫PCR诊断方法来扩增目的片段‘1]。上游引物BesITSIF( 5´-TGA CAT TTA ATA ACA ATC AAC CCT T 3 7)和下游引物BesITSIR(5 7 GGT TTG TAT TAA CCA ATC CGTGA 3 7),PCR反应为25uL体系,反应条件为:95℃5 min;95℃1 min、50℃45 s、72℃1 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PCR扩增产物于o.8%琼脂糖凝胶电泳仪中进行检测。结果显示7头患牛均成功扩增出贝诺孢子虫的目的条带。基于临床症状观察、病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这些奶牛为贝诺孢子虫病。

4、病因分析

贝诺孢子虫的终末宿主为猫,而牛是其中间宿主。当终末宿主食入含有贝诺孢子虫包囊的肉品后,其在终末宿主体内以裂殖生殖进行增殖,最终形成卵囊随分别排出体外,卵囊在外界环境中孢子化称为感染性阶段的卵囊,被中间宿主牛食后感染。据报道,牛群之间也可以传播贝诺孢子虫病,主要通过吸血的昆虫,如牛虻,将病牛血液中的贝诺孢子虫滋养体在牛群中传播[3]。本次牛贝诺孢子虫病发生于七八月份,其流行时间与吸血昆虫的活跃时间有密切关系。另外,还有报道指出,牛的眼泪中也存在贝诺孢子虫的速殖子,而且该病可以通过一些吸食眼泪的昆虫传播[4]。笔者分析该场奶牛患病就要原因是吸血昆虫牛虻的传播,在奶牛场见到了大量牛虻,同时也发现许多蝇类在吸牛的眼泪,也存在蝇类传播的可能性。

5、预防措施

鉴于贝诺孢子虫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对于该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对于该病的预防,奶牛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贝诺孢子虫病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这是防控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根本。其次,需要建立健全奶牛贝诺孢子虫的评价系统,一旦有疑似病例的出现,立刻进行隔离或捕杀处理,彻底根除该病的传染源。第三,由于昆虫在贝诺孢子虫病在牛群中传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该病的流行区,建议在昆虫活跃期使用杀虫剂来消灭传播源。

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病原体

贝诺孢子虫属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贝诺属(Besnoitia),在牛寄生的为贝氏贝诺孢子虫(B.besnoiti)。孢子虫的包囊寄生于病畜的皮肤、皮下、结缔组织、筋膜、浆膜、呼吸道粘膜和巩膜等许多部位。包囊色灰白,形圆,呈细砂粒样,肉眼刚能辨认,一般散在、成团,或呈串珠状排列。包囊直径约为100μm-500μm,囊壁由宿主组织所形成,分两层:外层厚,均质,呈嗜伊红性;内层较薄,内合许多扁平的巨核,囊内无中隔。包囊内含有大量缓殖子(囊殖子),其大小平均为8.4μm×1.9μm,呈香蕉形、新月形或梨形,一端尖,一端圆、核靠近中央。在急性病牛的血涂片中有时可见速殖子(内殖子),其形态、构造与缓殖子相似,大小平均为5.9μm×2.3μm。

流行病学

贝氏贝诺孢子虫的(beishibeinuobaozichongde)终末宿主为猫,天然中间宿主为牛和羚羊、兔、小鼠等。但其特征病变主要发生于天然中间宿主。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吸血昆虫可能是传播者和宿主。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致病作用

牛吞食了由猫排至外界环境中并已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后,其中的子孢子便被释出,经胃肠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在真皮、皮下组织、筋膜和上呼吸道粘膜等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里进行内双芽增殖,产生大量速殖子。速殖子随细胞破坏而被释出,再侵入其他细胞继续产生速殖子。这一过程的不断进行,逐渐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使机体抵抗力增强,从而发生机体反应,将速殖子包裹而形成包囊,此时速殖子便从组织中消失。但包囊中的速殖子变成了发育较缓慢的缓殖子。当猫采食了牛体内的包囊后,其中的缓殖子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变为裂殖体,进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卵囊在外界进行孢子化形成,含有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又有四个子孢子。这种卵囊即变为感染性卵囊。

症状

首先出现体温升高,1-4周皮肤可见包囊。牛群发病率1%-20%,病死率约10%。临床上可分为三期。

:病初体温升高至40℃以上,持续2-5d。病畜畏光,喜阴暗。被毛无光,腹下、四肢有时全身发生水肿。步伐僵硬。呼吸、脉搏增数。反刍减少或停止,偶见下痢。孕牛可发生 流产。颈浅和髂下淋巴结肿大。流泪,角膜浑浊,巩膜充血,其上可见针尖大灰白色虫体包囊。鼻粘膜潮红,也有许多包囊。流浆液性、化脓性或血脓性鼻液。如咽喉受害则有咳嗽。此期约经5-10d。

:被毛脱落,皮肤增厚、龟裂,流出混血的浆液。病畜长期卧地,发生褥疮。前期水肿消退,肘、颈、肩部发生硬痂。此期约半月至1月,病畜如不死亡则转为下一期。

干性皮脂溢出期:在发生过水肿的皮肤,其被毛大都脱落,皮肤上形成一层厚痂,似患螨病的皮肤或象皮。淋巴结仍肿大。病畜沉郁、无力。公牛睾丸初期肿大,前期萎缩。

病理变化

除症状中所述病理变化外,尸体剖检时,见病部皮下因组织增生而肥厚。常在头部、四肢、背部、腰部、臀部、股部等皮下组织、筋膜及肌间结缔组织中,见大量灰白色圆形贝诺孢子虫包囊。轻症时包囊仅见于四肢尤其下部的皮肤,重症时全身皮下及后肢的跟腰、韧带、趾深与趾浅屈腰、腓肠肌腱、外侧伸肌腱及与腱膜相连的肌组织都有包囊形成。此外,包囊巡可寄生于舌、软腭、咽喉、气管、肺实质、胃肠道粘膜及大网膜等处。

:皮肤与皮下组织:包囊主要寄生于真皮乳头层和皮下结缔组织中,偶见于表皮。病初表皮过度角化,并因细胞明显增生而肥厚。真皮下的结缔组织因孢子虫寄生而明显增生,其间有较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脂腺、汗腺和毛囊萎缩甚至消失。

肌肉:包囊多散在于骨骼肌纤维间,偶寄生于纤维内。如包囊变性坏死,其中的囊殖子死亡崩解,其周围会发生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反应。

贝诺孢子虫包囊还可寄生于下列器官的组织中:肺泡间隔、淋巴结被膜和小梁、皮下血管的中膜和内膜、舌尖横纹肌或舌下结缔组织、喉会厌部粘膜下结缔组织、气管粘膜固有层、睾丸与附睾间质及胃肠道粘膜等。

诊断

(1)用病部皮肤深层刮取物检查贝诺孢子虫包裹及囊殖子;

(2)用病牛血液接种(yongbingniuxueyejiezhong)家兔,在发热期做血液涂片5,镜红虫体;

(3)死后剖检时在皮肤、皮下等部位检查0.5mm大的白色包囊结节。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