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闽南牛【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闽南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闽南牛中心产区在福建省漳州、泉州等地,广泛分布于福厦公路沿线的福州、莆田等地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闽南牛主产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50~300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横断面略呈马鞍形。东部沿海为丘陵和平原。年平均气温17~20℃,无霜期长达340~350天;年降水量1300~2000mm,5~6月份为雨季,7~9月份为台风阵雨季节。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境内淡水资源丰富,土壤以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土壤肥沃,盛产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玉米、豌豆等。产区丰富的稻草、花生秧、甘薯秧、蔗尾等农副产品,为闽南牛提供了良好的饲料基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闽南牛饲养历史悠久,其起源已无从查考。产区耕地复种指数高,对黄牛犁耕、榨糖、挽运等役力要求高,当地群众对牛种的选育极为重视,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了耐劳、役力强的闽南牛。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近15~20年来,由于农田面积趋于减少、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闽南牛以役用为主的作用逐渐丧失,饲养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地区闽南牛近亲繁殖严重,存在品种退化趋向。如漳州市华安县,1991年全县存栏闽南牛4884头,1997年养殖最多时达7015头,以后逐年下降,到2006年仅存栏1884头,其原因主要是该县茶叶产业发展,大部分山地被开发利用,不再需要使役用牛;天然草山草坡亦被开垦种植经济作物,传统的黄牛放牧场地越来越小,因此黄牛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2007年福建省47个县、市、区统计,闽南牛存栏数为27.5万余头,其中漳浦县存栏数最多,达5.4万余头,全省成年公牛共4.8万余头,繁殖母牛14.1万余头,闽南牛大多采用本交,少数县、市如长泰县、南安市等已开展多年的人工授精工作。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外貌特征闽南牛被毛以深浅不同的黄色及黄褐色为主,少数个体为深褐色、黑色和枣红色。公牛头颈部及肩胛部毛色较深,多为深褐色或黑色。四肢内侧、腹下、嘴圈、眼圈及耳内侧有局部毛色淡化,鼻镜、背线、尾帚及蹄壳为黑色,乳房多为粉红色。被毛无白斑、黧毛、晕毛及季节性黑斑。

闽南牛整体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形紧凑。头型清秀,额平,眼微突。耳平伸,耳壳薄、耳端尖。角为圆锥状,公牛角多呈倒八字形;母牛角短,略向前弯曲。颈肩结合良好,公牛肩峰高耸,峰高平均为11.12cm,颈侧皮肤略有皱褶,颈垂和胸垂发达,无脐垂。胸宽深适中,背腰平直,尻微斜,尾长,尾帚中等偏大,四肢纤细,关节明显、结实。

2.体重和体尺2006年福建省对闽南牛进行了品种资源调查,测量了28头成年公牛和119头成年母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根据2006年福建省品种资源调查时对放牧饲养条件下6头22~24月龄闽南牛公牛和母牛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见表2、表3。另据福建农林大学试验,6头15月龄的闽南牛舍饲肥育100天,平均日增重869g(公牛921g、母牛866g),屠宰率公牛为57.7%、母牛为56.9%,净肉率公牛为47.4%、母牛为47.0%,肉质细嫩,味鲜美。在农家放牧饲养条件下,闽南牛公、母牛生长拐点分别在8月龄、98.2kg体重和6月龄、69.8kg体重。

2.役用性能闽南牛役用能力强[/],一般从2.5~3岁开始使役,4~8岁为役力最强时期,10岁以后逐渐下降。据对2头平均年龄为4.5岁母牛的测定,其役用能力见表4。另据福建农林大学测定,7头平均年龄2岁的闽南牛,用旧式犁在黏重旱田进行的犁耕试验,犁耕经常挽力为73.3kg,相当于其体重的31.6%;犁耕最大挽力为162.9kg,相当于其体重的70.7%。闽南牛一般每日可耕沙壤土3~3.5亩,水田2.5~3亩。

3.繁殖性能据2007年7月对漳浦县等47个县(市、区)581头牛个体调查,公牛13月龄、母牛13月龄性成熟,公牛20月龄、母牛18月龄初配。母牛全年发情,发情周期20天,妊娠期285天。初生重公犊20kg,母犊17kg。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闽南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近年来,有多位学者利用微卫星和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完成了对闽南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表明闽南牛与东南亚牛种亲缘关系较近,混有瘤牛血液。

邹霞青等于1984年开始进行以婆罗门牛为父本与闽南牛杂交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婆罗门牛(Brahman)与闽南牛杂交,所获得的杂种牛体型好、生长快、产肉量多,且耐热、耐粗饲和抗焦虫病,能较好地适应福建省亚热带生态环境,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在非保种区可利用杂种优势,有计划地开展经济杂交。闽南牛1985年收录于《福建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

五、品种评价

闽南牛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优良地方品种。2006年漳浦县出口到马来西亚的闽南牛超过2000头。闽南牛具有发育匀称、结构紧凑、体态优美、耐粗饲、挽力大、抗病力强、肉质好,适应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等特点。其主要缺点是体型小、尻部略尖斜、乳房发育较差、泌乳力低,公牛有“草腹”现象。今后,在保种区应开展本品种选育,在非保种区的城市郊区应向乳用方向改良,在山区应向肉用或肉乳兼用方向改良。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