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

奶牛副结核病是一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少则6个月,多则15年以上。所以奶牛感染副结核病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较多是在产犊后体质虚弱时出现临床症状,3-岁的奶牛发病最多。奶牛感染副结核病要及时发现,及早淘汰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

10.5.jpg

1、境内感染情况

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辖区内8个新旧不同的专业化规模奶牛场及1个奶牛小区进行调查。对从智利购入594头育成牛的新建牛场,在2015年8月由某公司对全群牛采血,使用ELISA检测法进行副结核检测,共检测出血清阳性牛60头,疑似牛60头,阳性率10%;据调查另外3个规模奶牛场及1个奶牛小区共检测4000份血清样品,检出血清阳性牛分别为200头、82头、77头、70头,阳性率最高的达19.1%,阳性率低的达2.3%;另通过电话了解另外新建的4个现代牧场,在5000多头奶牛血清样品中,阳性检出率最低为1.2%。且该病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临床症状及危害

临床症状:根据现场观察处在潜伏期的血清阳性牛没有明显症状,体态良好,毛色光亮。据现场兽医介绍和有关资料记载,该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数月至数年。症状多出现在18月龄以上至2-5岁成母牛,临床表现是从间隙性下痢发展到持续性水样喷射状腹泻,腹泻物恶臭有泡沫。由于长期腹泻,发病牛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下颌、胸垂、腹部水肿,病牛体况不良,被毛干燥,后驱和尾巴及腹部两侧、肋部及臀部沾有稀粪便。产奶量下降明显或停止泌乳,患牛全身衰弱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脑回样皱褶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

危害:据某良种奶牛场总经理介绍目前副结核是该牧场淘汰牛最主要的原因,每年淘汰病牛80-90头,牧场因此损失近百万元。最早发现该病是在2011年,每次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在20%左右,最高时可达23%,新建奶牛场由于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因此危害表现不明显。另据资料,感染牛终身产奶量比ELISA检测阴性牛低4000kg;ELISA检测阳性牛,跛行发病率比阴性牛高5倍;乳房炎发病率比阴性牛高2倍;消化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阴性牛高1.8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

3、小结

通过对8个牧场和1个奶牛小区奶牛副结核病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牛场感染率和危害程度比新牛场要严重;二是规模奶牛场及小区感染率和危害程度比散养户要严重;三是血清学检测阳性中育成牛鲜见临床症状,成年牛及产奶牛可见临床症状,符合该病的发病特点。究其原因,副结核病虽是二类动物疫病,由于不是人畜共患病过去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防治力度不够。对该病的持续性腹泻有的牛场当成习惯性腹泻给予对症治疗,反复几次不能治愈就将牛淘汰了,这个过程又造成污染面扩大和同群牛的不断感染。有的牛场对此病有认识,但采取的防治措施有限,隔离措施很难到位,没有特效药物,缺少有效的疫苗,防治有一定困难。加之,近几年全省规模化、现代化牧场建设的推进,奶牛场规模和密度的加大,防范不严也助推了该病的发展。该病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降低奶牛生产性能、影响奶牛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之一。

4、目前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针对该病笔者请教了国家有关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目前国内没有合法有效的疫苗,国家也没有批准引进国外的疫苗防治该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对有临床症状的成母牛,副结核菌素或血清学检测阳性的要及时淘汰,肉尸和内脏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进行高温处理。目前国家对该病还没有补贴,现只能通过在保险公司参保方式给予一定赔偿。

对血清学检测阳性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牛进行标记,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淘汰措施;加强平时的消毒工作,对发病牛的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据有关资料1头牛的排泄物可以污染50头牛),用3%火碱水进行清理消毒,避免污染环境及饲草饲料;培养阴性后备牛群,4月龄以下犊牛严格与成母牛隔离饲养,产后初乳不能喂犊牛,常乳也要经过消毒或发酵才能喂犊牛。副结核分支杆菌易在酸性土壤环境下存活和繁殖,因此改变牧场土壤的酸性环境,尽量将其维持在偏碱性水平。牧场要进行灭鼠工作,因为老鼠可以通过污染饲草饲料传播该病。已经污染的牧场有条件的每年春秋检疫时可以同时进行结核和副结核的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剔除阳性牛;对牧场15月龄以上牛用ELISA方法进行体检筛查,检出阳性进行标记,连续检测2次均为阳性并有临床症状的牛必须淘汰处理。

1、奶牛副结核的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体温正常,与其它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区分,经对症治疗后或者妊娠时可以短期控制症状,但当遇到产犊、气候剧变、饲草饲料改变等应激反应情况时又会马上出现临床症状,经几次反复发作后,变为顽固性的腹泻,2~3周的间歇性下痢很快恶化成持续性下痢,在下痢粪中含有明显的血液、气泡、粘液并伴有恶臭味,严重者呈喷射状下痢,对药物治疗不再敏感。症状也逐渐加重,被毛脱色、颌下和腹部出现水肿。常见下颌及胸垂处水肿,被毛脱落,增重慢,并出现明显消瘦,泌乳量和乳汁质量下降或泌乳停止,空怀期延长。眼球下陷,有一定的饮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不爱吃精料,重度消瘦至“皮包骨”,出现间歇热,肌肉萎缩、流泪、和血液红血钾、血钙、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状。最后不食,不能站立。染疫群体死亡率每年可达成10%。

2、奶牛副结核病的预防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在引进奶牛时,进行副结核病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对本地感染的病牛进行及时检出、及时淘汰,对新生犊牛进行疫苗免疫注射等。

2.1 全部奶牛进行检疫,及时淘汰感染病牛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易与其它腹泻疾病相混淆,因此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诊断,及时诊断。以便于发现病畜,尽早对其淘汰处理,不使其排出的细菌感染其它健康牛。因此每年至少要对全体奶牛进行两次副结核免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细菌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我们较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变态反应诊断方法。

(1)材料:剪毛剪、游标卡尺、5毫升注射器及针头、75%酒精棉球、记录本等。

(2)药品:副结核菌素,由中国兽药监察所制造。

(3)操作方法:将被检动物编号,在颈侧1/3处中部的皮肤剪毛,直径约10厘米,用卡尺测量原皮厚,并作好记录,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将副结核菌素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0.5毫克/毫升,皮内注射0.1毫升,如注至皮下或溢出,应于离原注射点8厘米以外远处补注一针。

(4)结果判定:注射后72小时观察反应,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热、肿、痛等炎症,并以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厚度。阴性反应:注射部位迟发型过敏反应时间或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0毫米。

阳性反应:局部有炎性反应,皮厚差≥2毫米判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1-3.9毫米,可视情况在3个月后复检,于注射部位对侧的相应部位进行相同的操作,72小时后皮厚差仍≥2毫米,则判为阳性,应立即淘汰处理。

如考虑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可以在做副结核变态反应的颈部另一侧做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72小时后判定结果,皮差较大的变态反应侧为病牛所患疫病,即副结核变态反应颈侧皮差较大则此病畜感染的是副结核病。

一旦检疫出副结核奶牛,应及时淘汰,对现场及该牛粪便、牛舍、饲槽、用具、及运动场等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

2.2 犊牛注射免疫疫苗

奶牛副结核防治的核心主要是防止新生犊牛感染。因此对牛场新生犊牛要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方法:在犊牛出生后一周内,于胸垂部剪毛消毒后,皮下注射一头份疫苗,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3、其他预防措施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外,还应予以以下辅助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尤其是对幼年牛更要给予足够的营养;对疑似动物进行粪便检菌;及时清理畜舍;分娩后立刻把犊牛同患病母牛分开并隔离饲养;不喂给病牛牛奶,喂健康牛奶或经灭菌的牛奶。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