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与诊断【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牛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与诊断

丁淑春 (黑龙江省安达市畜牧兽医局 151400)

牛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牛败血症、急性溶血性黄疸、流产、腹泻等一系列症状的传染病。钩体是形态学与生理特征一致,血清学与流行病学各异的某一类革兰氏阴性螺旋体,长6~20微米,宽0.1微米。在暗视野下,呈细长的丝状、圆柱形,螺纹细密而规则,菌体两端弯曲成钩状,运动活泼并沿其长轴旋转。在干燥的涂片或固定液中呈多形结构。钩体通常能在含有兔血清或牛血清白蛋白、长链脂肪酸、硫胺素、钴胺素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适pH值为7.2,最宜生长温度为29~30℃。钩体对干燥、冰冻、加热、胆盐、消毒剂、腐败或酸性环境敏感,能在潮湿、温暖的中性环境中生存。

1 临床症状

急性钩体病主要由波摩那型与其他非适应性血清型钩体引起,多见于犊牛,通常呈流行性或散在性发生。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病牛沉郁、厌食,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皮肤与黏膜溃疡。有的病牛出现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以及脑膜炎。后期表现为嗜睡与尿毒症多以死亡为转归。

亚急性钩体病主要由哈勒焦型钩体引起,常见于哺乳母牛与其他成年牛。特征为牛发病缓慢,有一过性发热、血红蛋白尿、结膜炎。哺乳母牛乳汁分泌减少、变质,乳汁内含有凝乳块与血液,如同初乳。

慢性钩体病主要见于妊娠母牛,由哈勒焦型与其他非适应性血清型钩体引起。妊娠母牛发生流产、死产,新生弱犊死亡,胎盘滞留以及不育症。牛非适应性血清型钩体引起的偶发性感染通常导致妊娠后期流产,而哈勒焦型钩体在妊娠的任何时候都对胎儿产生不良后果,但流产率较低。

2 病理变化

急性钩体病,死于急性钩体病的牛呈败血症性变化,以黄疸、出血、严重贫血为特征。病牛尸僵不全或缺乏。唇、齿龈、舌面、鼻镜、耳颈部、腋下、外生殖器的黏膜或皮肤发生局灶性坏死与溃疡。皮下、肌间、胸腹下、肾周组织发生弥漫性胶样水肿与散在性点状出血。胸腔、腹腔以及心包腔内有过量的黄色或含胆红素性液体。肺脏苍白、水肿,膨大,肺小叶间质增宽。心肌柔软,呈淡红色,心外膜有点状出血,心血不凝固。肝脏体积增大、变脆,呈淡黄褐色,显胆汁着染,被膜下偶见点状出血,切面结构不清,有时可见灰黄色坏死病灶。脾脏不肿大,被膜下见点状出血。肾脏肿大至正常的3~4倍,质地柔软,被膜易剥离,肾表面光滑,有不均匀的充血与点状出血。在溶血临界期,肾脏颜色变暗,血红素进入肾脏后,呈出血性外观。切面上肾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一般无眼观坏死性病变。膀胱膨胀,充满血性、混浊的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柔软、水肿,尤其是内脏器官、肩胛上、股、胴淋巴结最为明显,切面多汁,偶见点状出血。

亚急性钩体病,尸体皮肤常发生大片坏死,(www.613935.com)有的病例出现干性坏疽与腐离。全身组织轻度黄染,肝脏、肾脏出现明显的散在性或弥漫性灰黄色病灶,乳房与乳房上淋巴结肿大、变硬,脾脏肿大。

慢性钩体病,尸体消瘦,极度贫血,缺乏黄疸。黏膜、皮肤局灶性或片状坏死。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肝脏肿胀不明显。肾脏变化具有特征性。肾皮质或肾表面出现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不一的病灶,病灶有时呈灰黄色,表面略低于周围正常的组织,切面坚硬、柔韧,髓质内也有类似的病变。流产胎儿,胎膜经常发生自溶与水肿。胎儿皮下水肿,胸腔、腹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血性液体,肾脏出现白色斑点。

3 实验室检查

病牛肾被膜下、皮质、髓质内有淋巴细胞与少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局灶性病变。产出死胎的母牛,绒毛尿囊水肿增厚至2.6厘米。胎盘组织学检查,绒毛间腔隙与周围区的母体上皮与胎儿上皮分离,有许多细胞性碎屑,滋养层脱落,50%~70%的胎儿绒毛上皮细胞坏死,胎盘基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流产母牛子宫腔可见有坏死碎屑。绒毛尿囊族腐烂、排出不全,肉阜表面粗糙、不规则,切面坚实。肉阜镜检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4 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可建立钩体病诊断,必要时做组织镀银染色或病原学检查。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牛流行性流产、牛血梨形虫病的区别。牛流行性流产时,母牛无明显症状,胎儿以淋巴网状系统增生为特征,罕见自溶,易与该病区别。血梨形虫感染牛后,脾脏经常肿大1.5~2倍,而牛钩体病以脾不肿大、皮肤与黏膜坏死以及间质性肾炎为特征,故不难区别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